来源 | 东成西长”播客节目vol.19
双减新政正式落地后的第一个学期开始了。
面对忽然而至的、得到严格执行的政策,大部分家长欢欣鼓舞,也有家长茫然无措。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幸福,所以焦虑担心,怕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送孩子奔波在各种课外补习班,希望孩子学业优秀,这是很可以理解的。
只是世界这么大,追求卓越,并非只有成为学霸一条途径。
郑腾飞,北大本科、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学博士,这样的全球顶级名校毕业生,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也是所有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吧。
可是,这位从小开挂的超级学霸,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在获得 MIT 化学博士学位之后,转而去小学任教的故事。
她的经历对于「学霸控」和「名校控」的家长朋友们非常具有启发性。
郑腾飞博士目前是上海筑桥实验小学的校长,同时也是 3 个孩子的母亲,因此拥有双重教育者身份。
双减之后,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应该做出哪些调整?以下是郑校长的回答。
01 
从北大到MIT化学博士
为什么选择小学阶段教育者?
郑腾飞:我在博士期间生了一个孩子。生子对于女性来讲是人生中非常重大的转变,我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我开始思考应该如何去和孩子互动,思考我希望带给他什么样的教育。
这时,我发现我有很多的反思,或者说我有很多希望去改变的东西,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再重复我的这种人生路径。
至于为什么不想让孩子重复我的人生路径,我觉得在麻省理工之前包括在北大,我过的都是一种未经思考的人生。
从小到大我的价值观就是——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考上好大学,必须好好学习,你的人生才有希望。
但是大学之后的事从来没有人讨论过,为什么要上大学?选什么专业?
图片来源:电视剧《风犬少年的天空》
到了麻省理工之后,我的世界观发生了转变。
一方面我见识到了真正对科学痴迷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我也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对我来讲是不可能的。
我开始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思考之后发现科研不是我热爱的事情,我需要找一些其他的方向。
我在快 30 岁的时候,才开始去琢磨我的人生应该奉献给什么样的事业。
那个时候,我跟国内的师弟师妹们包括亲戚、朋友聊,发现我大学毕业这么多年,国内对于应试的追求或者是对于教育这件事情的认知,不仅没有朝着让孩子们去思考意义的角度上发展,反而可能变本加厉了。
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再走一遍我的这条路,我希望他的人生可以在更早的时候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可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图片来源:电影《奇迹》
回国之后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番探索。我教过高中,也和初中生接触过,最后决定还是小学,我觉得这个阶段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是最大的。
02 
作为一位母亲
如何看待双减政策?
郑腾飞:现在的孩子很难被激励。
当年我妈把我拉到一个商场指着一件特别漂亮的衣服对我说:你觉得这衣服好看吧?
我说,好看。
「看看多少钱,买不起吧?」
「买不起。」
「好好学习,未来你就可以买得起。」这样就可以激励我学习,特别简单粗暴。
但是这些在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做一个优秀的人在我们那个时代好像是特别高大上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孩子会说:别人优秀就优秀呗,我一点也不嫉妒、也不着急。
在学校里,至少在我的学校里,我还是在提倡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个卓越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实力,更不是为了要挣钱,而是我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来让我自己有胜任感。

我觉得本质上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诉求,或者说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很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有胜任感的。
孩子虽然嘴上说别人比自己优秀无所谓,但这背后可能有很多的语言是说「我在给我自己找一个借口」。
当你发现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很擅长,比其他的人做得优秀的时候,孩子都是很开心的,落在别人后面的孩子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不开心。
也许有的孩子跟父母之间安全感、归属感建立得很好,所以不会因此感到焦虑,但是向上的心都是有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班级里面的差生也好、学渣也好,甚至说我们在社会上对于自己的同事,我们内心总会有个评判——这个人能力很强、那个人能力差一些,但是哪一个人是甘愿落后的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决定理论——每一个人来到世间,有三个最基本的诉求:
第一个是胜任感,我们希望找到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些事情,是我们做得比周围的人都要更好一点的,我们都在追寻这件事。
另外一个是自主感,就是我自己可以决定我的人生,我是有选择的,如果一个人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被迫的、不得不去做的,TA 是没有办法感受到幸福的。
还有一个是归属感,即我属于某一个群体或者我属于一个家庭,甚至是我属于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孤独,这也是最基本的诉求。
当这三个诉求都能够很好的满足的时候,这个人不管是什么年龄、职业、性别,TA 一定是一个状态很好、很健康,内心非常充盈的人。
这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特别欠缺的时候,TA 的人生都是很拧巴的。
归属感的重要性
郑腾飞:我们现在说的「双减」之后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的问题,就是去探求这三个诉求的过程。
归属、胜任、自主性,其中最可控的是归属感,是父母或者一个好的教育者,可以跟孩子们去建立的——就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给他安全感,多去鼓励他,所以我一直觉得归属感是最重要的部分。
「双减」之后没有地方去补课了,我觉得父母最应该做的其实是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把手机放下来,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聊聊天、看看书,一起做一些你们两个都感兴趣的事情,充满好奇地去了解你的孩子。
了解他生活中面临了怎样的困难,不去否定他而是去同情他。
把归属感建立起来是对于家长来说,做家庭教育性价比最高的一件事情。
图片来源:电影《房间》
双减之后怎么办:让孩子拥有自主感
郑腾飞:双减之后我们恰好有时间让孩子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没有那么多补课班可以占满他的时间,孩子是需要时间做自主选择的,也需要时间去放空。
人类有那么漫长的童年,就是为了让孩子玩、无所事事,干一些没有用的事情、犯一些特别傻的错误,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并且积累了一些可以滋养我们一生的力量、经验和感受。
现在我们把这些东西都剥夺了,他的生命力提前消耗掉了,所以很多人到了二三十岁就想躺平,因为他的人生已经被提前透支掉了。
看一个孩子的状态,可以看到他生命力的值,生命力是不是旺盛对于我来说是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
他是不是对事情特别好奇?是不是满心欢喜的去探索新的知识?总是问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
这个的前提是他有时间去做这些。
03 
作为一校之长面对双减政策
学校会做出怎样的调整?
 保护孩子的内驱力
郑腾飞:我们学校在建立之初,一直是以「以终为始」的思路在思考:
我们想把学校办成一个能够给孩子带来正向影响的学校,而且这个影响是为他的一生,而不是为了他的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做准备。
这样的话,这个学校应该怎么办?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我们当时提出来的一点就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小学阶段里内驱力不被破坏。
因为每一个小朋友都是那么的生命力旺盛,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有一年,我同时教了小学一年级的科学和高中三年级的化学,当时有一种非常分裂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
为什么孩子在小的时候那样充满热情,然后到了高三的教室里就是一片死寂?
图片来源: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
孩子们来学校的时候都是带着内驱力来的,都是带着对上学这件事情、对学校喜欢的状态来的。
我们想要保证他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对于世界的热情、对他自己的好奇、对世界的好奇都还在,那我们教育就算成功了。
 从学校的角度,如何提升孩子的归属感、胜任感、自主感
郑腾飞: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我们面对双减其实并不是很慌,因为我们在建立学校的时候所思考的这些问题,都是不随着政策或者大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不管外界环境是要鼓励应试也好、教育公平也好,但是最基本的教育价值、保护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他们对未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知、能够自主解决问题,这些不管放在现在、未来还是过去,都是我们一直要思考的问题。
图片来源:电影《奇迹》
其实双减对我们的冲击力并不是很大,我们本就不希望孩子出去补课。
我们倡导的多元价值观是,不一定要在考试这件事情上能做到很好,但是一定要有一个事情你是要为之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然后你会在这件事情里面获得你作为一个人的自信的源泉,能让你一生都能有一个比较稳定和幸福的感受。
图片来源:电影《我们的家园》
让孩子们通过看到真实世界里的一些问题、带他们去体验社会上不同的人都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明白自己的行为到底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让他们知道考大学甚至找工作都不是你可以作为人生目标的事情,你要有你的目标感去找寻一份自己的使命和事业,不仅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且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希望能够给孩子种下这样的种子。
 THE END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关注本号
相关阅读:

转载:东成西长,一档关于童书与儿童成长的播客节目,由红泥巴网站创始人、童书百事通阿甲和奇想国童书创始人黄晓燕主创。每周三、周日早8:00更新,登录喜马拉雅、荔枝播客、网易云音乐、小宇宙搜索“东成西长”即可收听。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