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Tech星球的报道,继“吃播”后,又一美食垂类“做饭”,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与此同时,以抖音、B站、快手等为代表的综合内容平台也正逐步取代美食垂直内容社区,成为年轻人观看美食内容的主要选择。
事实上,在外卖和方便速食呈井喷式发展的当下,烹饪并没有变成一种没落的文明。相反,随着曾经从自制美食的全世界路过的年轻人的加入,它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或关注的热门活动。
“既然下厨已经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人们完全可以为了享受下厨的乐趣而下厨,原本纯粹的“劳动”如今可以当成一种‘休闲活动’”。当下厨不再是一种义务,我们被赋予了选择的权利,烹饪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自由意志”之外的意义?
生活的实感藏在逛市场这样的小事里
古龙笔下走投无路的铁传甲,无意中走到了菜市场,看着“抱着孩子的妇人,带着枴杖的老妪,满身油腻的厨子,各式各样的人提着菜篮在他身旁挤来挤去,和卖菜的村妇、卖肉的屠夫为了一文钱争得面红耳赤,鲜明而生动,心情突然明朗开来。”
资深吃货汪曾祺老先生也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而这种菜市场情结并不只存在于文人笔墨里。
豆瓣小组“菜市场爱好者”里聚集了超过十四万的人间烟火客
当电子商务已经帮我们轻松实现了买菜自由,逛菜场不仅是对精选食材的执念,更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具有治愈的力量。在社会快速高效运转的背后,藏着社畜们被牺牲的个人时间及对自我和生活的感知力。不少人感到生活仿佛是机械的重复,乏善可陈。上班很累,购物也难以再带来情绪上的刺激,刷手机变成一种强迫性行为,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
这种无法感知内心真实感受、被动体验世界的状态,其实是“人的异化”的产物。心理学公众号KnowYourself提出,“尝试一些非电子化的娱乐方式,投入到私人化的、微小但充满烟火气的事情中”“可以让我们感觉活在此时此地,重新体验到脚踏实处的落地感,帮助我们对抗宏大世界的异化”
作为一个独立于工业化生产定制化服务之外的地方,菜市场不会刻意迎合某一类群体,也没有大数据的精密计算。在万物皆可滤镜的大环境中,菜市场没有精心的场景布置和繁复的包装加持,食物和人都能在其中回归最原始本真的样子。橙黄橘绿诉说着时令更替,家长里短透露出人情世态。而正是这种平凡而琐碎的真实,交还给我们生活的实感,帮我们恢复被稀释的感受力和热情。
确定感在下厨中回归
生活中有太多明明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看不到回报,致使我们产生挫败感的瞬间。哪怕强打精神告诉自己任何不能杀死我的都将使我变得更强大,心里却停止不了自我怀疑。这时候除了打开网抑云去其他的天涯沦落人那寻求慰藉,还可以选择一头扎进厨房。
厨房是一个魔法之地,它见证着各种简单食材因为你的参与而发生的奇妙的化学变化。以刀、铲、锅为魔法棒,菜谱为咒语,麻瓜也能在这里实现属于他们的人生精彩。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提到,尽管下厨可能是对女性的一种压迫,但是它也可以是“发挥创造力的过程,看着自己亲手做出了一块美味的蛋糕或千层饼,你心里会涌上特殊的成就感,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蛋糕或千层饼做得这么好的:肯定要有点儿天赋才行。”在这项努力和成果都可视化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稳稳的幸福。
除此之外,“做饭使人产生自主感,即 ‘我有能力照顾自己’”。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实则可以被当作提升自信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的朋友谷爱凌在给出如何提升自信的建议时提到“可以先定一些小目标,然后找方法去达到,当你达到了这个目标之后,你会对你的生活有控制,而这个控制感会让我们充满能量”。烹饪就是一件低成本的通过实现目标获得完成感和成就感的事。在这个do it yourself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抗习得性无助,提升自我效能感。
厨艺是通用的社交语言
有人说社交平台是现代人的第二张脸,因此对于关注这第二张脸的人来说,发什么、怎么发就颇有一番讲究。不同于其他日常分享,一百个旁观者也许会发展出一百种解读,大众对于自己下厨这件事,不论主体是男性还是女性,普遍会产生诸如心灵手巧、体贴顾家等一系列的正面联想。在这一背景下,厨艺展示成为了一门安全通用的社交语言。
演员柳岩因亲自参与了《梦华录》中点心的制作而在小红书上火出圈
与此同时,厨艺展示为我们免去了绞尽脑汁,只为想一条能在7秒内抓住观众注意力文案的这一酷刑。仅仅是把照片上传,即使不著一字,也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谓“要抓住一个人的心先抓住他的胃”,就是因为食物可以跨越性别、地域、次元等一道道鸿沟,直抵人心。
如果你有分享欲,却又苦恼于用心经营的小红书无人问津,想要知道加了微信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的好友是不是还存在于你的世界,那么不妨试试这个流量密码,厨艺九宫格(哪怕是黑暗料理大赏)也许能让你成为社交明星,让现实生活中的社恐朋友为你化身点赞狂魔。
在自己下厨的世界里,众生平等


前段时间,主打“中餐Omakase”的上海餐厅“头灶”以其创造的消费神话走红网络。一时之间,一场从食材、价格、规矩起始进而上升到消费与社会阶层关系的讨论如火如荼,不同立场针对这种“新融合菜”是真奢侈还是假精致各执一词。在这场小型网络地震中,炫富者因为被质疑而恼羞成怒,看客极尽戏谑之词,真富豪置身事外,店家则轻易在“口碑”营销中坐收渔利。
网友对于“头灶”的评论
不论认同与否,不可否认的是,有消费的地方就有等级之分,而在这种等级体系中钱甚至只位于金字塔的底层。“当代的极致奢侈的本质是隔离,就是造墙。钱在有闲阶层的世界里是空气,是张张嘴就能获得的东西。最高的消费门槛,是时间。”
而不同于下馆子,沙县在那头,米其林在那头,中间流动着活跃于中产阶级朋友圈的一茬接一茬的说走就走,自己下厨的世界是一个平等的世界,在这里鲜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是日常烹饪,参与者亲力亲为,通过劳动“至腹”,所有人都享有一样的光荣。
B站上一条关于不同地区人民针对“蒜”家族的不同叫法展开激烈争论的热门视频
在烹饪的世界里,社会身份通通失效,也没有职业、教育背景、人生阅历等种种因素将人分成三六九等。鱼香肉丝不会因为你没有月入过万而变得不再下饭,台式三杯鸡也不会因为你不会五种语言、没有去过五十个国家而变得不那么正宗;在这里,有的只是简单粗暴的单一的评价体系,即勾起看客馋虫者得天下,以色香味论英雄。菜式吃法、饮食阶级、利益规则不复存在,旁观者也不再需要具备透过消费现象看阶级本质的敏锐洞察。即使会有咸甜口、放香菜还是不放香菜的激烈争论,但这种面红耳赤也只是善意的不带攻击性的坚持。在弥散的香味里,在氤氲的热气中,我们可以暂时忘记世界的参差,构筑出一座理想的乌托邦。
拒绝做饭的理由也许有很多,但是喜欢下厨的原因有一个就够了。对于真正热爱做饭的人来说,下厨就是一件简单平凡却充满了幸福感的小事,无需为它寻找和赋予任何意义。
  1. 《年轻人捧红的做饭生意经:博主忙卖课带货,机构月入百万》,作者:陈桥辉,公众号: Tech星球
  2. 《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作者:迈克尔·波伦,中信出版集团,2017-8
  3. 《忙和累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出现了这种感受,就说明心理状况需要引起重视了……》,作者:47、汁儿,公众号: KnowYourself
  4. 《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1
  5. 《“做饭如做爱,前戏很重要” | 做饭的4个心理意义》,作者:刘双阳,公众号: 武志红
  6. 《全世界都知道啥叫Omakase了》,作者:格子,公众号: X博士
作者:黑桃M
编辑:胖鱼
你可能还喜欢:
好好吃饭,点个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