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这个公众号差不多两年了,从一开始每周秀一两个食谱,到后来增加了关于健康的一些知识,再到现在有美食、有科普、有分享、有励志的一个生活方式的平台,吃惑在不少人的生活中已经起着一定的影响。然而,这个自媒体的创始人Jaiden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依然那么的陌生,今天就在这里給大家讲讲他的故事吧。
我其实是一枚理工男出身,大学和研究生的专业是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在美国的半导体芯片行业打拼多年后,开始被移动医疗这个领域吸引。2011年初是移动健康(mobile health)刚刚在美国起步的时候,当时还对医学一窍不通的我,纯粹出于对这个新兴领域的好奇,开始接触心电图、糖尿病这些医学概念。当时我加入了一家做24小时无创式心电图跟踪监测器的初创公司。

可能因为我们研发的是可穿戴健康产品的缘故,我对市面上的健康类科技新产品特别留意。当时出现了一款与iPhone连接的血压计,可以方便病人记录自己的血压值,我就买了一台給父亲试用。在父亲试完后,我也好奇拿来试,iPhone上显示:140/90 mmHg。对血压值有一点概念的人都知道,120/80以下是正常值。当时我脱口而出:这个血压计不准!接着第二天就把它退掉了——“这些科技新产品不靠谱嘛!” 确实,我才刚刚开始步入中年,平时运动也不少,怎么可能有高血压?
可是过了几周,当我换另一个老牌子(Omron)的血压计再测的时候,我开始有点慌了:测出的血压依然那么高。接下来就是经过医生核实确诊的高血压(Hypertension)。因为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导致心脏和冠状动脉的损伤、引发中风和肾脏问题,以及其它各种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我马上給吓住了,还主动找医生开了药方。虽然那时侯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年前体检还十分正常的血压(111/74 mmHg),一年后会突然变得这么高,但是因为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我还是认命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2011年10月,我加入新公司的第5个月,那时候生活上的一些变化包括:1. 运动少了些,从以前一星期踢三次足球减到了一次;2. 工作紧张了许多,作为公司技术上的主要高管,压力非常大。3. 不像之前在大公司的食堂,午餐随便了很多,常常以三文治打发,晚餐也吃得较晚。这些简单的变化看起来不算什么,而且这种生活方式对不少人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无疑我的身体已经开始了可以测量得到的变化。
就在同一时候,太太提醒我为了子女今后生活的保障,应该趁年轻买一份人寿保险。我想也是,还是赶紧趁保险公司没有不良记录之前买吧,于是在网上联系了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做了体检,就等着对方的报价。这天保险经纪打电话过来,我心里忐忑不安,担心因为体检时的血压值而抬高了保价,哪知道对方告诉我的是,我的胆固醇指标不好,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我一听心里既吃惊又恼火:怎么会这样呢?一个月前才查出血压偏高,现在胆固醇也不行了?!故事的结局就是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比预期要高的保价。当时我的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胆固醇的比值是6.6,正常值是4.0以下。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坚持吃着医生开的一种利尿降压药(二氢氯噻 Hydrochlorothiazide),也同时听从医生的建议,少吃盐,多运动,心里期望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血压能渐渐稳定下来,到了某天就不再需要吃药了。然而,这始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盐吃少了,没有任何作用。运动增加了,每两天早晨就在户外跑步3~5公里,一度跑到膝盖都痛了,也没有用。最让我沮丧的是,对药的依赖性越来越深,哪一次出门在外忘了带药,就像丢了魂一样,因为只要一天没有吃它,第二天的血压就会超标。我问自己:难道这一辈子就这样被药束缚了吗?
在这一年里,工作越来越忙,压力也有增无减。随着我们的产品一步步成型,我的健康却在不知不觉中下滑。2013年4月,也就是一年半后,我又收到一个警示:体检报告中空腹血糖是102 mg/dL,正常值应该在100以下,也就是说,我属于糖尿病前期的范围。这一次我真的愤怒了:一个坚持运动、没有过胖的人,为什么会突然落到“三高”的地步?愤怒之余,我不自觉地向自己发起了一场健康革命。

首先,理工科的潜意识告诉我,在短时间内同时上升的这三个指数-血压、血脂和血糖有关联的。抱着这个假设,我开始与谷歌交上了朋友。很快我认识了“Metabolic Syndrome”(代谢综合症)这个名词。当时我很兴奋,因为它最精准地描述了我的状态。但仍然存在的疑问是:血压的变化是最早发现的,可是为什么在血压得到药物的控制,并且运动量增加之后,还会继续出现血糖的问题?这说明了三者之间一定有导致它们变化的共同因子。抱着不服输(输给药物)的精神,我开始执着地去寻找一个科学的解释。
2013年5月22日,无意中我留意到这个视频,那是国际著名儿童内分泌学家Dr. Robert Lustig在YouTube上拥有6百万收视率的一个题为"Sugar: The Bitter Truth”的视频。看完之后我找到了我的问题所在,那就是“Insulin Resistance”(胰岛素抵抗)。这个概念让我豁然开朗,解释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代谢综合症只是表面现象,它的潜在成因是因为长期不稳定的血糖而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当胰岛素抵抗形成后,这种代谢上的不平衡就会开始以加速度发展,导致各种健康指数的滑坡。

Dr. Robert Lustig的畅销书。
其实知识本身不是最有说服力的,当它与实践相吻合时,才变得无比的强大。自从2013年4月意识到自己的血糖值超标后,我下了决心把以前常喝的可乐、奶茶以及各种各样的含糖饮料都戒了,同时减少饭量,从以前晚餐吃1~2碗饭减少到半碗。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算胖,172cm的身高,72kg的体重,BMI24.3,但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在控制了糖和淀粉的摄入量后,我的体重在短短半年里下降了几乎9斤,而且肚子上的脂肪骤然消失。腰围尤其明显,小了2寸,以前的裤子都不合身了。

2013~2015年体重变化图(单位:磅)
体重和身形上快速的变化,一度还让家人和朋友担心我是不是健康出了什么问题。然而接下来的血检指标给了我无比的信心:甘油三酯在半年内不但回复正常水平,还相当的好。血糖也回复了正常。

2012~2013年甘油三酯变化图(单位:mg/dL)
这是我于2013年12月在朋友圈贴的一组对比照。其实在生活上的改变很简单,如前面所说的,带有添加糖的饮料都完全去掉了。

比如这个蜂蜜绿茶,以前三天两头就会买一杯来喝,已经上了瘾,现在则碰都不碰。另外这种在美国很普及的面包圈Bagel,曾经是我早餐的挚爱,烤一烤之后外脆内软的,再抹上cream cheese奶油干酪,简直是一大享受!现在知道了它曾经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后,我已经对这些食物完全失去了兴趣。
这两张照片是我进行饮食上的改变前后的对比,时间间隔整整一年,没有P过的。

为了解释这些食品与慢性疾病的联系,2015年初我用自己做小白鼠,取得第一手数据来说明精细碳水化合物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这些都详细记录在这篇文章中。
除了饮食上的改变,我对运动的方法也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只知道数卡路里、拼命跑步,但坚持了一年,总共跑了300公里后,健康指数不但没有改善还变差了。2013年7月我开始接触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它对增强基础代谢、提高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好处,让我很快往这个方向做了改变,并且把这些简单易实现的锻炼方法推荐給朋友。

其实只要坚持正确的饮食习惯,血脂和血糖的问题都不难解决。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血压。在这个问题上我摸索了很久,因为实在是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互联网上也搜索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如果你以为听从医生的建议少吃点盐、多锻炼就好了,那你是太天真了,因为我试过,一点儿效果都没有!是的,剧烈运动出一身汗后,血压确实会暂时下降,但如果不吃药,过不了两天就会回升。人体是一个系统,要想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光从症状入手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知道当自己血糖还不平衡的时候,需要先将血糖稳定下来。以前为了提神常喝咖啡、可乐、茶等咖啡因饮料,很少喝水,造成身体缺水,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另外过重的工作压力使肾上腺长期处于亢奋状态,影响矿物质的平衡。所以我的做法是从稳定血糖、补充水份、调节压力这些方面入手。减药的过程并不容易,前后试过三次,每次尝试停药的时候,过不了两天血压就会窜得很高,让你心慌不敢再继续下去。到了第三次,在自己对上面所说的三方面都有了信心之后,才终于下了决心坚持一周不吃药。一周后药物的干扰消失了,身体找回了原有的平衡,血压才回降并且稳定下来。就这样,在2014年,我终于成功地抛开了降血压药物,回到不再依赖任何药物的正常生活。
回想起来,确保身体充足的含水量是我解决血压问题的关键之一,而利尿降压药的原理却恰恰相反,它是通过促进排尿、减少血容量来减压,这是不是很令人费解呢?经过自己的实践我才明白,当药物的作用只是控制症状的时候,它其实是与身体自身的平衡补偿机制背道而行的。难怪药只会越吃越多,而真正的病因却永远得不到改善。
你可能会问,Jaiden你又不是学医的,怎么知道如何去做这些改变呢?其实自从2013年我开始自己的饮食革命之后,在营养学上也积极地学习。在2014年和2015年里,我先后通过了美国Natri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NTA)和Restorative Wellness Solutions(RWS)的营养师认证。选择这些教育机构的原因是他们遵循整体的思维方式,尊重生物个性。我学的是功能营养,它专注于通过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来重建健康,而不是单纯通过药物或者营养剂来抑制症状。一般人开始关注饮食与健康后,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哪种饮食法好?确实,从素食主义,到高蛋白饮食如阿特金斯,各种饮食法数不胜数,我一开始的时候也很迷惘,觉得原始人饮食(Paleo Diet)很有道理,就尝试了一段时间。所谓原始人饮食,就是吃得像我们打猎采集的原始人祖先,不吃谷物、牛奶和加工食品。这种饮食法对平衡血糖和保障高营养密度确实很有作用,但完全排除谷物又似乎过于严格而且不必要。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通过读书、听podcast、上课、参加会议,一直不断地学习,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努力寻找着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秘诀。直到两年前学习了NTA系统的课程,知道了Weston A Price的故事后,我才意识到,其实健康的真谛不在于采用哪种饮食法,而是吃“真正”的食物,现代社会中过度加工的食品、被环境毒素污染的食物,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我自己重新走向健康的这条路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我要做“吃惑”?
当我认识到饮食的改变对健康的影响是如此之深时,除了自己的小激动外,第一个冲动当然是与朋友们分享。“吃惑”这个公众号就是这样成立的。我虽然接受过营养方面的训练,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有心:好奇心、自信心和决心,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营养学家。重要的是,有一件事情我想做好。
这是中国糖尿病流行程度走势图。

从1994年到2010年短短16年时间里,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几乎4倍。以我的亲身体验为例,如果不是在两年前改变了生活习惯,再过10年我一定是那11.6%的糖尿病患者之中的一个。为什么这样严峻的问题却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去改变呢?人们不害怕吗?这是我的解释:
  1. 人们并不太了解糖尿病是什么,以为有这个病家族史的人才需要担心。可是,如果一个疾病的发病率在两代人的跨度里已经翻了两番,那就远远不止是基因的问题了。
  2. 人们以为这样的慢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必然的。还是同样的问题,这16年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并没有增加多少(从70岁到75岁),如果这是一个单纯的年龄疾病,患病率又怎么可能增加这么快呢?
  3. 人们认为病来了吃药就好,担心也没用。但正如这篇文章所说的,你是希望一个病痛缠身、靠吃一大堆药过日子的晚年呢?还是精力充沛,能像年轻人一样享受生活的晚年?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疾病是可以扭转的。
  4. 现在流传的所谓健康科普太多是遵循教条,跟不上科学的发展。有一个问题是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的:如果那一套套的所谓饮食规则是正确的,那么在过去30年里(1980至2010),糖尿病怎么会上升了12倍之多?是人们完全忽略了这些指引吗?还是指引本身不够科学?
  5. 主流的营养理论误区太多,从
    胆固醇植物油
    全脂奶
    ,从
    卡路里
    胃酸
    。这些不科学的理论让人走了不少弯路,包括我自己。

所以,我意识到,要改变这些现状,首先需要让人们掌握真正有用和靠谱的知识,然后就是从生活态度上去影响他们。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在尝试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而且很酷的人,有美食家,有热爱烹饪的“大厨”,有健身达人,有现代农人,有专业医生,有资深的“healer”,有做无添加食品的,还有千千万万关注健康、关注未来的人,包括你。 我希望有兴趣、有动力的人能借助这个平台,聚在一起,分享一些心得,做一些事情。
最后,有什么问题尽管在留言里向Jaiden发问呵😄 祝大家有个充满活力的一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