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明天双12,米粒妈赶紧给大家发个福利。
当当优惠券来啦,(12.11-12.14使用)分为满300-100、满299-60、满150-30三种。自营图书专享(考试教材和特例品除外),在当当小程序或者app里可以用哦。戳公号名片,回复:双12,就可以得到优惠码啦。赶快拼手速吧!
前些天,同事陈陈往群里发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回龙观985妈妈反鸡娃的事儿,当时我正要烘焙,就先把手机放下了。没想到晚饭之后,在朋友圈以及好几个群里,都看到了这篇文章。

睡觉前,我打开文章一口气看完,竟失眠了。
三个985高校毕业的妈妈,放弃了传统的体制内教育,给孩子选择了昌平回龙观一所新教育理念的“快乐学堂”,几年之后,她们又纷纷带领孩子重新回到传统升学的道路上。
这个“快乐学堂”环境极好,依山傍水,景色怡人。他们的理念之一是把课堂搬出教室。
比如,老师曾带着学生们去到福建古镇,住村民家,采野菜、榨花生油,到集市摆摊。
比如,学习“丝绸之路”,师生们也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用半个月的时间穿越河西走廊,完成关于敦煌和长城的课题。
英语课也是经常排演经典剧目,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我想很多家长看到这些,已经对这所“快乐学堂”心向往之了吧
说回到三个孩子,他们“回归传统”各有各的原因,最后的升学路径也各不相同。

天天的爸爸妈妈都是985高校毕业生,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他们在海淀有很不错的学区房
六年级,父母选择让天天回到公立学校。在妈妈看来,天天本来就很有学习天赋,只是性格不太好,但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自然就要离开。
天天后来就读于海淀知名公立中学,班级前五,考重点高中几乎无悬念。
“快乐学堂”,跟天天同班的,还有可可和小李,他们关系很好,经常一起玩。
可可的妈妈老家是湖南农村的,她自己武大毕业,现在在500强外企工作。
可可是三个孩子中,最早回到传统升学道路的,他属于天生牛娃,奥数和编程都很强,五年级时,父母给他转到一所私立学校,之后直升本校初中部,现在目标是北京四中
其实在步入中高年级以后,妈妈就意识到,可可的资质很好,应该到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大的挑战,而孩子也想去一个能学到更多东西的学校,“考上比爸妈还好的大学”。
小李是直到初一结束,妈妈才下定决心给他拉回到传统轨道上来。
小李的妈妈也毕业于重点大学,从事媒体工作,她自称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受益者”,但痛恨应试教育,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可初一结束,妈妈还是决定带小李备考,“准备出逃”。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他们辗转于昌平和海淀,小李在宇宙补习中心——黄庄接受“洗礼”,妈妈则泡在各种群、论坛,研究北京上海各国际学校、公立高中国际部的招生考试、测试、加试等等。
妈妈说,择校备考一年花了12万,孩子也付出了所有双休日和寒暑假。但这一切都值得。
小李最终考上了一所知名高中国际部。(关于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国际部,米粒妈还写过详细评测
北京
上海
广东
这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没有意外,没有反转,米粒妈看完也真的由衷替三个孩子感到高兴。

但看到不少人说很“憧憬”“羡慕”,甚至想要复制这样的“成功案例”,我还是决定写篇文章来聊聊这件事。毕竟很多话,不吐不快。

同事陈陈家就住回龙观,我也经常跟她聊“观里”的家长,本地人不多,学历不低,背靠海淀,他们的教育观到底是什么样的
不说别人,就拿陈陈来说,她家娃2岁半到4岁是在一个小蒙氏园度过的。

她说“回龙观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N多小的家庭(幼儿)园,有蒙氏园,华德福园,也有很多融合了各种理念的新派幼儿园。
有的规模大一些,名气大一些,她原来住的小区里,还有好几个邻居是全家专门从市里(西城、丰台等)搬过去租房子住,就为了方便孩子上隔壁某幼儿园的。
也有规模小一点的,孩子不多,混龄,租一栋二层别墅就能装下,花园里可以挖土、种植、攀爬,孩子有大量的户外活动时间。
还有一些幼儿园的环境得天独厚,比如建在公园里、森林里,但陈陈说,后来这样的幼儿园也面临各种问题,比如属于“违建”或者占用“林业用地”等等,最后被迫辗转搬迁。

陈陈说,她家娃的好朋友,小区里一起玩的小伙伴,他们总共5个孩子,最后却上了5个不同的幼儿园
都不在家门口,但也基本都在三四公里以内。(不过疫情之后,很多小园要么关门,要么跟大园合并了~
早上,小区门口,地铁站门口,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和老人在等自己幼儿园的班车。
或许也有小区妈妈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陈陈觉得,那种两个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孩子,大呼小叫,吃饭喝水上厕所都要整齐划一的幼儿园,她有点接受不了。所以,家附近比较大的私立传统园,她一个都没有考虑过。
回龙观就好像是一块“新式教育”试验田,除了幼儿园,新教育理念的小学也不少。
陈陈有一次去一家小幼儿园体验周末亲子日,接待她的“老师”其实就是她同小区的邻居,这个妈妈夫妻俩学历都很高,老公创业自己开公司,她生了二孩之后做了全职妈妈,刚好在这个幼儿园做志愿者,家里的老二也在这所幼儿园里,陈陈问起老大,她说老大上的是一所新理念的小学。
那是陈陈第一次亲身接触到一个小学不走寻常路的家庭。但随着她认识越来越多的邻居,她发现,这样的家庭并不是个例。
邻居妈妈说,他们反正没有北京户口,以后也不会让孩子参加高考,索性读这种新理念的学校,以后出国。
陈陈说,“观里”确实住着很多高学历父母,比如她家娃一起玩的小伙伴中,有一个爸爸是中科院博士,一个爸爸在海淀某211高校搞科研,还有三个妈妈是985、211硕士。
还有很多在大厂搬砖的年轻人,把在北京的第一套房奉献给了回龙观。
陈陈家楼下新搬来一对小夫妻,大厂程序员,没有老人赞助,在小区已经买了第二套房了。
聊到以后孩子上学,这对年轻人说,还没想那么远,毕竟还没娃呢,
反正也没有北京户口,以后娃就近上个学,初高中不行就读私立或者国际学校好了。
米粒妈记得,前几年,不是有个说法么,说昌平的程序员二代们把自家小区考成了学区房么

同事陈陈笑了。她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大家可以自己品:小区里玩的好的小伙伴(就是分别去了5个幼儿园的这5个孩子),一个已经去了西城,两个把房子卖了搬去了海淀,一个打算回老家省会城市念小学,就剩陈陈独守回龙观呢
米粒妈觉得回龙观妈妈“反鸡娃”,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教育经历的一种抗争。
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考到985,很多还读了硕博的人,虽然都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但是多少都对应试教育有些微词。
本来是奔着更好的资源(当然包括教育资源),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平台,留在北京的。

原本以为孩子在北京可以接受更快乐的教育,轻轻松松考进985、211,但背靠海淀,观里的妈妈眼见的是更残酷的“厮杀”,所以寻找教育的“世外桃源”是他们的诉求。
其实这些家长往往是对教育有更高要求的,他们既要、也好、还要,不甘孩子像自己当年一样“寒窗苦读”,又不能接受孩子未来平平淡淡做个普通人。
说回到“985反鸡娃”里的三个妈妈,他们最终还是把孩子拉回到正常升学的轨迹上来了。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家庭也不得不面对更现实的问题,和更多新的诉求。
因为这块“快乐教育试验田”,小学读完,几乎就到天花板了。
这样的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极高,越到高年级,能hold住的老师就越少。
前面说的“快乐学堂”不就是么。年级越高,教师水平越低,能否遇到好老师如同抽盲盒。 
很多人说,这种“该玩的年纪玩,学的年纪学”的模式,我们能不能复制。
米粒妈想说说这三个成功案例中的偶然和必然。

  • 三个孩子的智商和天赋
其中两个牛娃,天天之前在公立小学的时候就是学霸,只是因为性格问题才去了快乐学堂,可可奥数和编程都极具天赋,转学到私立学校后,代表学校打比赛。
小李虽然是最晚离开的,但经历了一年的“黄庄集训”,考上了
知名高中国际部
(后来他在国际部的其他同学基本都是手握好多证书和奖项的),智商绝对在平均线以上。

  • 三个孩子的家庭背景
三个孩子父母都是高学历,在孩子教育上可以说是很花心思的。他们自己深谙应试教育那一套,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孩子的学习。

包括经济条件。要么有海淀的学区房,要么可以一年拿出12万来给孩子补习,其实这都脱离了我们所说的“普通家庭”的范畴。
  • 其他的孩子怎么样了?
文章中提到的“快乐学堂”,孩子的流失率可以说是很大的,小李刚上小学时,他们是3个班,50多个新生,到六年级仅剩16个,升入初中部的有6个孩子,初二结束时只剩4个人。
这四十多个“逃离”的孩子,除了天天、可可和小李,其他人怎么样了?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吗?我们不得而知。
脱离现实去谈“情怀”是很不负责任的。
我承认,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别人的成功经验,未必适用于我们自己。
之前我写过一篇《
这群人正为了孩子逃离北上广!
》,讲了
身边有带娃去大理追求新式教育的,有去海南读国际学校的,有去天津的,有去泰国马来西亚的。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考量。比如我朋友的表妹,带娃去了大理,但她并没有要在大理“快乐教育”到中考、高考,她本来就是要走国际路线的,这就是她给孩子托的底。

现在孩子已经上小学中高年级了,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她已经在研究英国和美国的留学问题了,估计疫情平稳之后,她家娃就会告别大理的“快乐教育”,飞到大洋彼岸接受新的挑战。

其实任何的教育选择,都是一个家庭的选择,综合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家庭的人脉、财力,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许和规划。
我们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是被大家诟病最多的,但它更有普适性。
少有人走的路,就不能尝试吗?当然可以,只要你有足够的底气,进可攻,退可守。
不然,还是别把“985反鸡娃”的故事,太当真。
同意的,文末点个“赞”和“在看”
作者简介:@米粒妈频道(点击下方公号名片关注),欢迎添加米粒妈个人微信:mlm735
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购买链接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