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药的科普我写过很多,提醒大家避免一些坑,很多人觉得有用,但也有常常看到这样的留言:这个不要用,那个不要用,那到底该用什么?


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需要用的药自然也可能不一样,科普可以讲一些普遍性的医学原则,让大家避免一些错误的选择,但指望通过科普来指导所有用药是不现实的。


那用药有没有什么普遍原则可以遵循?在准备用一种药之前,可以想一想下面三个问题:


有没有好处?

是不是好处大于坏处?

是不是可选药里收益/风险比最高?


如果三个问题都是肯定的,那就可以用,如果任何一个回答是否定的,就不要用。


相信有思维能力的人都能明白上面的逻辑,但现实常常是,哪怕孩子就是一个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烧,家长也可能会贴退热贴、洗温水澡、吃退烧药、吃中药、吃抗病毒药、吃抗生素,甚至上医院打吊瓶。


哪怕孩子本来好好的,但有的家长总担心孩子吃不够,喂饭,逼他们多吃,孩子吃不下就认为是积食了,然后看中医吃中药,甚至去挑疳积,挑完不吃再去挑,直到孩子不敢不吃。


这种就叫父母病了,孩子吃药。


其实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好的,之所以会做那些明显错误的选择,一方面是缺乏相关知识,不知道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不知道一个药的好处在哪里坏处在哪里,越是不了解,就越容易焦虑,越是焦虑,就越想做点什么来安慰自己。


另一方面是因为关心则乱,哪怕天天给别人家孩子看发烧咳嗽的儿科医生,轮到自己孩子生病,一看到孩子烦躁哭闹,也就可能六神无主,然后去尝试一些没依据的药物和治疗。


我们或多或少多做过这样的事,要想这样的事少一点,作为父母,在医疗体系不太好的环境下,需要多学一些一点儿童健康知识,如果把这个公众号的历史消息读完了,相信你在面对孩子生病时都会淡定很多。


虽然用药大部分是医生的事,但家长的意愿也容易影响医生的决策,而且自己买药给孩子用的家长也不少。所以,在用药之前,最好仔细阅读一下药品说明书,因为所有的药品说明书里都会注明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的,其实也就是告诉大家哪种情况可以用,用了有什么好处,有什么风险。虽然我们的药监局批准了很多乱七八糟的药,也批准了很多不准确的适应症,但看总比不看更安全。


我也写过一篇《没用还可能有害的儿科药物》的文章,将儿科用药里那些常见的坑标注出来,读完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在这个公众号里回复「药物」就可以查看。


另外,在自己担心焦虑,心里没底的时候,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会比自己盲目决策更安全,该问医生的时候,该去医院的时候去医院,听一听可信任的第三方的意见,可以让自己少做一些折腾孩子安慰自己的事。



点击阅读原文,可向我和其它医生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