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中搜索小坡生活小程序,查看新加坡生活分类信息|
新加坡自6月以来的第九个猴痘病例出现了,根据新加坡卫生部证实又有一例本地猴痘感染病例。该患者是一名31岁的菲律宾籍男性。
患者在本周一(7月25日)对猴痘检测呈阳性,目前在新加坡中央医院(SGH)住院治疗,病情稳定。
‍卫生部表示,该病例与卫生部早前公布的任何猴痘病例都没有关系。他于7月21日出现发烧,随后脸上和肛周出现皮疹,并进一步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他于7月24日到新加坡医院就诊,并于当天入院,现阶段卫生部正在进行追踪接触者。
新加坡卫生部采取行动接触“高危群体”,包括从事高危性活动的人,以提高他们对猴痘传播的意识。
通过避免高风险活动,尤其是在有症状的情况下履行个人责任,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有效降低猴痘传播的风险。
猴痘可通过飞沫、
接触物品、胎盘垂直传播
6月15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猴痘诊疗指南》指出,猴痘可通过飞沫、接触物品、胎盘垂直传播。
指南介绍,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指南介绍,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感染猴痘后的症状
感染猴痘后,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至4周。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指南指出,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指南明确,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患者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痂脱落后可以出院。
— END —
相关阅读:
编辑:ZLY、HQ
《新加坡眼》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跟进新加坡时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