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普利兹克奖评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建筑系主任。
他是中国第一位成立独立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为国内建筑领域带来许多新的观念。还跨界设计过时装、家居、舞美,甚至食物,一位自带文艺气质的建筑师。
拿走身份的标签,张永和给人的感觉十分谦虚,有趣,自带一种“萌”的气质。
©️Rashbehari Das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给人一种一直处在思考的状态之中的感觉。这种对世界的敏锐感知,以及早年在美国留学与创业的经历,使他形成了与父辈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
你很难去定义他的建筑风格,他也从来不拘泥于东西方的建筑形式,他觉得建筑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载体,人与建筑的关系应该是亲切的。
张永和《建筑可亲》点击收看完整视频
山语间:1998年张永和为SOHO中国的董事长潘石屹及其妻子张欣设计的周末度假私宅,是张永和早期通过建筑探索人和自然景观之间关系的作品之一
「我可能二十九岁开过一次窍,当时我在美国念书,我的老师是一个南非的英国人。他教书很特别,他是不给答案的。」张永和说。
直到一次他一个人开车穿越美国去学校报道,在路上的几天突然想明白了老师留下的一个问题。这段灵光一闪的经历,让他突然明白为什么老师这样教书。在那以后,便觉得一定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因为这段经历他确确实实感受到了独立思考的幸福。
就像是一个孩子从小被人告诉一加一等于二,他也许就会想当然了。可是如果这个孩子能够自己琢磨明白一加一等于二,跟被告诉一加一等于二是完全不一样的。
地点:湖南吉首美术馆
时间:2013-2016年
吉首美术馆:张永和认为美术馆不应该从区位上脱离受众,因此将其嵌入到现有的城市肌理中,两岸的桥头部分与万溶江畔的排屋紧密相连在一起。这些排屋包含了店铺、餐馆、小旅馆,楼上通常便是屋主的居所。因此,吉首美术馆位于河两岸的入口都可以被视作混合功能街道界面的一部分,从而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图片©田方方
吉首美术馆的创作由来:被称作风雨桥的廊桥在我国山区里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跨越河流或山谷的功能,它们也是供旅人休憩、商贩摆摊售卖的公共空间。作为对这一古老建筑类型的当代诠释,张永和的设计在保持传统廊桥的交通与歇脚功能的同时引入新的艺术内容,并将风雨桥的形式语言加以现代化 
所以现在来看你很难概括张永和的建筑“风格”,他不以“形式”来定义建筑,在他看来:“建筑不该分为东方和西方,而是根据气候,分为南北。因为建筑是为人而设计的。
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应首先让位于“人”。从席殊书屋到晨兴数学楼,从山语间别墅到运河上的院子,从吉首美术馆到吴大羽美术馆。他的作品,实践着自己隐藏的逻辑,精巧而智慧,每一个细节都有思考的火花闪现。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建筑师需要有几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动手设计的能力。同时,建筑师还需要有很强的社会性,跟人合作,跟人谈判。
「你看社会性这几大面儿我全都罩不住,所以我有的时候就是挫折感特别强。」张永和不擅长社交,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建筑本身。
他将自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融入设计,作品充满地域特色。一个窗、一个屋顶,一个梁,都是可以有诗意的,都能够让这个建筑元素和人发生关系。
地点: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2019-2021年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借鉴了江南园林的动线设计,改变了时空原有的状态,让人在有限中体会无限,把江南的诗意转化为建筑的语言。
他在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制造了一种物理空间与心理时间的错位,通过透视关系和建筑手法,改变了人对“大与小”、“远与近”的理解。用他的话来说:“就像在逛迷宫”。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吴大羽美术馆的空间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大脑的处理几乎是跟不上的。在有限的空间,能够扩展出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这种体验或许来自于张永和对东西方时间观的深刻理解。
西方的时间观,强调的是时间的“物理性质”。时间是一个量化的概念,体现在建筑中,恰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纪念碑式的“永恒”;而东方的时间表达,在于“恒常”。事物瞬息万变,在变化中流淌的,是无法停留的“逝者如斯”。所以东方的建筑讲求“移步易景”,在有限的空间里体现出无穷的变化。
画家吴大羽的作品,也展现了时间的东方性。不仅仅是画作,吴大羽在《金刚》这首诗中写到:
影子想骗过形体
时间在嘲笑空间
我没声又没踪影
出入光阴的黑暗
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这首诗是吴大羽对佛学的体会,而张永和却在里面读到了建筑——影子和形体、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张永和用中国园林中常见的九曲桥来诠释这种东方的时间观,本来20步走完的距离,在九曲桥上可能要花60步,每一折所带来的空间变化,目力所及的景观变化,都在心理上拉长了时间。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张永和的乌镇吴大羽美术馆,正是以西方的建筑手法,搭载东方的时间观来设计的。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张永和认为,“每一个个体又回到个体,变为一种跨文化的融合体……一种文化混血儿。”建筑也是如此。
地点: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1990-2020年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在宁波华茂教育论坛项目里,江南建筑显著的符号——房梁,被设计为“步道”,让人化身为《水浒》中的时迁,感受把房梁踏在脚底的轻快自在。
这个项目对张永和而言,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刚入行时,他关注的是建筑的“基本问题”,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他开始质疑这种准则,尝试新的手法。如今则又回归到建筑的本源,开始重新思考这些“基本问题”,比如十字结构。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对张永和而言,十字结构与宗教无关,而是一种空间观念:一号宅中的十字像一把锁,锁住空间和院落;二号宅的十字是一个走廊,将空间四分;三号宅的十字梁则是一个通道,延展了空间的纵深体验。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有趣的是:这4栋住宅里,几乎所有的窗都是隐蔽的,从外面看不到里面,从里往外张望,也只能获得“一线的风景”。在景观与资源画上等号的当下,张永和为什么要如此克制地取景呢?
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和尚,住在风景秀美的山中寺庙里,他在院子的围墙上开了一个口,每天清晨到佛堂去念经时看一眼,傍晚走回僧寮时再看一眼。
“他这一眼,比无限制的看,对景观的体会更深”。比起大开大合的取景方式,“一线”的风景让人更珍惜与自然的关系。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从图纸到建筑落成,跨度是三十年,这是张永和构想了近30年的4栋宅院,一扇窗一个梁,都在找寻人与建筑的关系。“内向这个词,可以说人也可以说建筑。内向的人,内心一定也是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建筑也有它内向的性格。”张永和说。
看了这组建筑,你或许就会明白“内向建筑”之价值所在。
张永和用简洁笔触去建造建筑,更希望自己的建筑被体验和亲近。
“看模型得不到那个直接的建筑感受,还是真的要去体会建筑。就是你要进去真正的体验一下。你看外面一天光线的变化,季节的变化,你就会发现建筑跟生活的关系,它是一个变化的感受。”
张永和很喜爱中国的民间故事《壶中世界》,“一个壶里能装一个世界,这是一个隐喻,房子、建筑也有这样的意图。”建筑与壶一样,可以拿在手里,观赏,把玩,感觉它的妙处,会心一笑。
“空间,永远以人的尺寸,人的大小作为参考。”
张永和的建筑与人没有隔阂,是亲切可感的。正如他所说:“人造空间是为了人,尺度是亲切的。所谓亲切,就是和人的关系比较平和,让人能安静下来。”
建筑师张永和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一言一吾I-TALK发起,国内首个原创实地访谈类建筑人物短视频栏目,来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
节目旨在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
本文原标题《张永和 | 建筑可亲》
部分节选自《张永和 | 时间漫游》
本文版权为《一言一吾I-TALK》所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