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家长群里讨论的焦点,就是刚刚发布的2022版新课标。

作为低年级小娃家长的一员,我最关注的是语数外三门主课的变化,尤其是语文(国家近几年重视阅读的力度,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
仔细读了几遍语文新课标,我自己理解的意思,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和任务,是要让孩子在搞定课内最基础知识(识文认字)之后,大力发展阅读、表达和交流,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具备文字创作的能力。
如果能提升到把跨学科知识融汇贯通的级别,比如把历史、地理知识和语文结合,拓展孩子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那就更好了。
我注意到,这次语文新课标里提到了一个词,叫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隶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这不就是我一直在给丁丁做的思辨力培养吗?被国家盖章认可,快让我骄傲地叉会儿腰
为啥我要给娃培养思辨力?
有多少妈妈和我一样,曾经被孩子写作文搞得白发都多了几根?
不是娃不努力,就是小脑袋瓜里的念头模模糊糊,想不清楚,说不明白,写不出来
别说孩子,就算是我们自己,也经常觉得嘴跟不上脑子,明明心里山花烂漫,呈现在口头或者书面表达上,却是寸草不生。
这其实就是思辨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思辨能力,一直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表达,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影响TA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底层能力。
当初丁丁刚上一年级,写作文费劲,我一度以为她是词汇量不足,读了好几本小学生作文范文书,还是流水账,效果不咋地。

后来好好跟娃聊了几次,发现她其实很有想法,就是不知道能怎样清晰有条理的写出来。
这时候我意识到,必须要重视她的思辨力培养了。
12岁之前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能够全面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专注力、推理能力、论证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引导,初见成效,至少丁丁的文章有了大踏步的前进。
最近的日记,细节描写还挺让我惊喜的
思辨力到底有多重要?
先说个我自己在职场上的经历。
我在游戏公司做中层管理的时候,负责市场部,每天面对的都是各种营销创意、活动方案和媒体投放策略。
招员工的时候,我主要看两点:第一,脑子够不够活(这个我用来判断人的创造性能力和沟通能力),第二学习能力够不够强(我需要招到的是主动学习能力强,能不断自我提高的员工)。
至于是不是985和211、是不是海归,反而不是我考虑的重点。
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逻辑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其实就是思辨力最主要的四种体现。
我认为,思辨,就是要能思考,会辨析材料,能说出自己的观点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孩子具备思辨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今后的社会竞争上,都会具备先天优势。‍
再说一个真实的社交案例。
之前我在某书上写读书评测,提到某部很有名的漫画涉及暴力内容,不太适合低幼年龄段的小学生读。
结果,当晚就有人留言,戾气十足地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和谩骂。
本着平等交流的态度,我开始还希望能和这位网友正常对话,但对方翻来覆去就是两个套路:口吐芬芳和“you can you up”
最后搞得其他网友看不过眼,纷纷下场diss,这位仁兄才偃旗息鼓。
事后想想,如果这位网友真的热爱这部漫画,完全可以采用更理性的态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逻辑,可能更容易赢得更多支持。
可惜,TA空有热情却无法合理表达,反而让更多的人连带着对TA推崇的书产生厌恶感。
可见,能够清晰地分析问题、组织自己的思维逻辑、流畅地说理辩论,是多么重要的社交技能。现实如此,虚拟世界也是一样。
冬奥会主题手抄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思辨力对日常学习有什么作用?
教改之后,很多家长应该都意识到,未来的考试趋势是更加生活化、能力化、跨学科的。
原来只要让孩子学好课内就基本能应对,现在是需要更丰富更多面的知识储备。“死读书读死书”这招已经不管用了。
现在信息化大环境里,想获取更多知识的渠道还是很多的,储备量上基本不用发愁。
扮演老师认真讲课
接下来才是孩子和家长真正的考验——消化知识储备,然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用通顺的逻辑表达出来(口头+书面)。
我认为,这个知识转化+观点输出,其实就是思辨力对学习的价值。
孩子有了思考辨析的能力,以后写个议论文,做个历史题辨析、写个政治论述题啥的都不愁。
其实不止语文、历史和政治这种人文思辨,像理科的分析论证,也需要学生拥有缜密的数理思辨能力。
培养娃的思辨力,具体该怎么做?
注重和孩子日常的交流
我会经常和丁丁分享我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儿,高兴的不高兴的都和她说。
然后,问问她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一步步提问,由浅入深。这种聊天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辩讨论的过程。
有天接丁丁放学,回家路上,我跟她说:“妈妈的好朋友辞职了,就是那个喜欢给你送书的阿姨。”
丁丁很惊讶,问我,为什么呀?是因为工资低吗?我说不是,是因为加班太多了,压榨员工,阿姨很累很累
丁丁又问,什么叫压榨员工?我说,就是不合理的工作太多,而且不给加班费,让员工给老板白干活儿。
丁丁说,妈妈你和爸爸加班有加班费么?我说没有哦,现在绝大部分公司都是不给加班费的。
一听这个,小姑娘马上不愿意了,说那爸爸还经常工作到那么晚才回来!凭啥要给老板白干活儿?我说,现在大环境不好,找一份工作不容易,大家通常都是能忍就忍了,爸爸也是一样的。
丁丁不吭声了,想了想,又问我:“妈妈,什么叫大环境?为什么找工作不容易?是不是没能考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
我很耐心地给她解释了疫情对就业和生活的影响,拿她上美术课的老师举了例子,顺便委婉地点拨了一下学历敲门砖的作用
思辨能力,就是在这样日常良性的沟通和对话中培养出来的。
抓住碎片化时间多多阅读
注意,这种沟通交流不能带有强迫性质,不能要求孩子必须和你的观点统一,要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思考。
让孩子多读新闻
这里说的新闻是儿童视角的新闻,不是大人新闻。
丁丁爸爸是个狂热新闻粉,还特喜欢拉着闺女给她讲,但每次丁丁都不给面子,要么说爸爸讲的没意思,要么就说听不懂。
我和丁丁爸爸说,你闺女才二年级,她理解不了你说的那些国际形势,更别说你还老长篇大论各种排比抒情,换我我也不爱听
不过,用合适的方法让孩子多接触新闻,我还是挺支持的。第一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二,通过不同类型的新闻,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现象。
我给丁丁订阅了一份专门给小学生读的报纸,叫《阳光少年报》,有社会新闻,有科普故事,有人物榜样报道,时效性还特别强。
考虑到小读者,这个报纸的语言也比较简洁生动,好多内容丁丁写作文都能用得上,她们同学群里一半以上的家长都买了。
 还有一个叫“阅可以”的小程序也非常不错,吃饭时或者送娃上学路上,都可以给小朋友听一段。不过内容会比少年报更深一点,我个人觉得适合三年级以上的娃。
举个例子,最近一段时间,主播和明星偷S漏S的事情接二连三爆发,少年报做了报道。我和丁丁看完报纸,就讨论了很多关于税收的事情。比如爸爸妈妈工作交的个人所得税都去哪儿了?
刚开始丁丁说,我还是个小孩,你们交的税跟我有啥关系呀?我说,你旅行坐的高铁,咱们家的水电燃气,出门搭乘的公交地铁,还有你读书的义务教育,包括你看病的医保,都是国家花钱。那这个钱里面,就有爸爸妈妈的贡献。
丁丁惊讶的不得了,我赶紧趁热打铁,告诉她:“税务改革之后,爸爸妈妈抚养你也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你也给咱们家节约开支做贡献了呢!”
小姑娘一听顿时自豪的不行,还没等我乐完,她突然说:“妈妈,那我也算挣钱了对吧?我想拿自己挣的钱买个冰淇淋吃!”
这思辨力反应也是让我猝不及防
精读+泛读结合,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已经入学的娃,读书占据了他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们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通过读书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具体的做法,就是泛读+精读结合。
泛读可以快速获取知识,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精读对低幼娃家长参与度的要求更高,要引导孩子去理解和思考书里传递的观念。‍
很多家长说,自家娃读了很多书,但阅读理解和作文还是不灵。这就是精读没有做到位。
怎么做好精读呢?
日常,我们可以带孩子做读书笔记,读后讨论(比如参考阅读练习册里的一些问题提问孩子),锻炼孩子分析思考的能力,提高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我前一阵给丁丁买了一套《养家之人》,讲的是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女孩帕瓦娜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女扮男装出去工作的故事。
为了让丁丁更好地理解这套书,我特意带她看了同名动画电影,还做了很多准备功课,比如阿富汗为什么一直战乱不断,塔利班是个什么样的政权,他们为什么不允许女性接受教育和出门工作等等,一边看一边给她讲。
丁丁花了几天时间,把这套书读完了。有一天晚上,她躺在小床上跟我聊天,突然说:“妈妈,我觉得好幸福!”
我有点吃惊,这是受什么刺激了?我问她:“幸福很多时候都是对比出来的,那你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觉得幸福呢?”
丁丁说:“咱们国家不打仗,爸爸和妈妈也没有被抓走,我还能读好多书,也不用去操心赚钱养家,还能吃到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我比帕瓦娜她们幸福太多了!”
这时候,我知道她是真的看懂这套书了。不仅仅是记忆情节和语言,更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析思考书里的故事,把结果表达出来。
丁丁为帕瓦娜的故事写了读书笔记
这就是精读培养出的思辨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日常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不要打断或者否定他们。即使他们的想法比较幼稚,或者不正确,也没关系。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养成他们爱思考、爱表达、敢表达的习惯,尽早让他们从思辨能力中获益。
丁妈福利大放送
配合新课标语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今天丁妈准备的福利是《成语动画廊》全套,整整180集!
另外,我把2022新课标的全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文件也找全了,一共17个。
想免费获取的亲们,可以转发这篇文章到朋友圈,戳↓↓↓二维码关注“丁妈爱学习”公众号,在对话框里回复“4”就可以啦!‍‍‍‍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赞和【在看】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