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小钻风
看B端厂商的架势,C端这把火似乎要被引燃。
今年以来,一个有趣的现象趋于明显,一直专注B端的厂商开始纷纷向C端扩展。去年下旬至今年上半年,不止是VR厂商,AR厂商发布的产品同样基本定位C端。
一个Nreal独占鳌头的国内AR消费端市场,随着B端市场的倒戈,再次变得热闹起来。

 近一年,这些B端厂商宣告ToC 

据VR陀螺初步统计,近一年在C端有新产品发布的B端AR厂商(或此前未发售C端产品的厂商)有:雷鸟创新、OPPO、Rokid、亮亮视野、影目。
  • 雷鸟创新,作为TCL孵化的AR品牌,今年1月正式发布智能眼镜雷鸟Air(国内产品名),4月正式开售,定位消费级XR眼镜;(5月联合博士眼镜举行线下首发体验活动)
  • OPPO,去年底正式亮相新一代AR智能眼镜OPPO Air Glass,并于3月3日正式发售,定位消费级AR产品,售价4999元;
  • Rokid,去年9月发布消费级AR眼镜Rokid Air,又于今年3月宣布与钉钉合作,在Rokid Air上打造数字化办公空间,推动AR办公落地应用;
  • 影目,于去年7月宣布消费级ToC产品无线AR智能眼镜“INMO Air”,前段日子在热播电视剧《请叫我总监》中品牌露出,引起热议;
  • 亮亮视野,为听力受损人群设计的AR眼镜获NETEXPLO“全球十大科技创新奖”,基于这款AR产品做的升级眼镜将是亮亮视野将要推出的新产品,目标是C端
除去以上,去年选角独特的AR眼镜厂商光粒也是风光一时,全息树脂光波导,从泳镜切入,聚焦消费级AR产品,融资金额据称已高达数亿元。
从坚定ToB到再次尝试ToC,B端厂商这波操作似乎暗示C端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这背后既有积极信号,也有不确定因素存在。

 ToC积极信号:
 C端市场变革信号显化,风向在变 

B端厂商的躁动只能算C端市场变革显化的现象之一,如果再往前探究,则会看到更多的C端变化。
变化一:Quest 2 开启消费端市场,大厂商入局VR/AR
Quest系列的成功以及Quest 2突破1000万销量的门槛,是VR打开C端市场的临界信号,同时也验证了VR产品、市场的潜力,带动大厂或入局或再度活跃。
不同的大厂在VR/AR的选择上又存在不确定性,既有可能进行单边选择,亦有可能进行组合选择。作为当中的重磅参赛选手,苹果的设备信息趋向明朗,是融合了AR、VR的MR设备,这就使得AR厂商同样有了躁动的理由。
图源:网络
变化二:手机厂商纷纷试水,智能眼镜或为下一阶段主流穿戴产品
VR/AR市场气氛的变化再度吸引传统厂商的目光,但对经历过2016年左右VR/AR泡沫期的厂商而言,面对这波起势显得更为谨慎,选择了可实现性更强且更为务实的智能眼镜。
选择智能眼镜,从可穿戴设备角度有其合理性,同时,它具备在未来实现AR功能的转换与加持的潜力。Snap前两代产品便是均为无AR功能的纯智能眼镜,但到了去年发布第三代,开始加持AR功能。(《Snap终于推出了真AR眼镜,但人们并不会买它》)
图源:Snap
Meta可能走同样的路线,现在已经与雷朋联合推出智能眼镜试水,一方面可以探索C端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探索眼镜形态,未来在智能眼镜的基础上叠加AR功能。
往国内看,国厂手机四巨头:华为、小米、OPPO、vivo,上一波热潮小米选择了一头钻进VR,这一波小米旁观,仅亮相智能眼镜产品,但只能作为一款实验性产品来理解,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的名称也说明了这一点。华为则在去年底发布第3代智能眼镜 。
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图源:网络)
华为智能眼镜(图源:网络)
OPPO一如既往选择了AR眼镜,发布第三代AR眼镜OPPO Air Glass,向消费级电子产品再迈一步。这款AR眼镜的诞生在业内引发热议,同时刺激了消费端,让一部分人开始思考十年时间对AR而言是否毫无意义,但也让部分B端厂商开始思考是否到了尝试C端的节点。
图源:网络 
变化三:元宇宙等概念加持,VR/AR出圈
一款产品能否成行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于消费者对其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元宇宙的出圈为VR/AR带来了一定的市场教育,这也使得消费端市场开始更多的听闻VR/AR,对其萌生好奇,为VR/AR走向消费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基于以上三点变化,并不足以证明入局C端的时机已经成熟,反而从厂商的一举一动中读出的都是“尝试”的态度,更多的是在释放一种“已阅”的信号,这对VR/AR消费端市场,尤其是AR而言,距离被真正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ToC的另一面:
 曾经的龙头转型ToB,至今无亮眼成绩支撑 

B端厂商向C端做尝试,对产业是一个积极信号,却也不能解读为消费端崛起的开始。心理与战略层面,没有一家B端厂商表示转型C端,决心做C端,而是默契地选择继续深耕B端的同时,向C端探索。
历史角度,从谷歌眼镜再到Magic Leap,失败的教训远多于成功的启发。而且就在我们察觉国内B端厂商开始有意C端之时,身为AR龙头厂商的Magic Leap走向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路。
图源:Magic Leap
过去两年,Magic Leap经历层层“PPT公司”、裁员、换帅的罗生门之后,于去年下旬在新一届CEO Peggy Johnson的带领下由ToC全面转向ToB。值得一提的是,Peggy是微软前高管,HoloLens走的正是B端,或许微软带给她的经验是做B端比做C端更靠谱。
作为AR届的“钞票焚烧机”,集结了众多领域大佬的Magic Leap选择ToB,可见C端真不好做。不仅仅是Magic Leap,HoloLens作为工业最强,同样只徘徊于工业端。虽然有传言称HoloLens 3将是消费级产品,但同样有传闻称HoloLens 3项目会被砍掉,因此不足为信。
正是C端不好做,所以我们看到AR眼镜向C端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做细分市场,从部分场景的通用功能切入,在功能上做减法。
图源:VR陀螺
再加上此前市场上已有的AR眼镜比如Nreal、MadGaze等,总结这些产品的定位,大致可归为三个方向。
一种是主打观影、娱乐,想要作为手机延展的优秀显示器,以Nreal、Rokid、雷鸟为代表;一种主打信息提示,作为辅助工具,提供导航、翻译、提词器等功能,以OPPO、影目为代表。这与智能眼镜的功能较为类似,小米、华为智能眼镜都可以划入这一类。
除以上两种,还有一种切入方式,选择特定的场景与消费者人群,比如亮亮视野从听障人群角度切入,属于从B端向C端衍生出来的需求;再比如,光粒眼光独特地选择游泳场景,和泳镜相结合,进行原有需求的加成。
从思路上看,似乎可行,但价格在3000~5000之间,不属刚需性产品。仅从销量来看,作为消费级产品还不够成功。
而以最近最引人注目的OPPO为例,OPPO Air Glass仅限官网售卖,当前评价11条。光粒的AR泳镜热闹一时之后陷入沉寂,有购买者表示尚未体验,放家里已经落灰。
图源:OPPO官网
Nreal在C端走得更远,但选择与运营商合作的销售模式,且海外发售先行,难以估算真实销量。既然未透露过销量,某种程度上也反映数据不会太亮眼。
真实ToC的案例成果虽不够振奋人心,但这种积极尝试的态度与AR背后潜在的巨大市场却能激发市场的探索欲,尤其是在B端蛰伏已久,正寻求突破的厂商。
B端厂商拥有完整的硬件产品,向C端做尝试并非从零开始,对他们而言,在不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前,仅仅只做尝试,有先天优势。因此面对这一波热潮,向C端扩展,做尝试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品牌策略。
此外,从此前陀螺君年初与多位B端厂商交流的情况来看,B端业务有显著提升,但厂商们对AR产业并不持有急于求成的态度,而是普遍预测爆发还需时日。同时,B端销量数据显示,不少厂商B端销量并不十分理想,向C端进军不失为一条适时尝试的路径。
虽然以下一代计算平台为标准来看待当前的AR眼镜,相差甚远,但Rokid Air、雷鸟Air与华为智能眼镜的评论区,却给陀螺君以新的启发。
 下一代计算平台虽远,
 细分场景的AR眼镜、智能眼镜有机会先行 
Rokid Air上线主流电商平台,京东商城自营店评论500+(1个月前为200+),雷鸟Air京东商城自营店评论1000+(1个月前为500+),华为第3代智能眼镜官网用户评论达到10000+(1个月前为2700+)。我们以手机、平板做类比,这样的数据显然离消费级尚远。
但细看评论,以及近一个月的增长量,陀螺君却感受到虽然没有成为普及性产品,但消费者对新科技、新产品的热情与宽容度似乎超过我们的预期。
Rokid Air、雷鸟Air作为消费级AR眼镜,主打场景相类似,均为观影、娱乐,从用户评论来看,主要用于观影,好评率非常高,用户最满意的,还是要属轻薄的形态。
这两款AR眼镜价格上要比OPPO Air Glass低不少,同时,相比于OPPO Air Glass黑科技美学体现得十足的单目外型设计,Rokid Air、雷鸟Air外形更多的是朝日常眼镜/墨镜靠近,并且有更为明确的场景:观影。
雷鸟评论(来源:京东商城)
Rokid评论(来源:京东商城)
相比于前两款AR眼镜,华为智能眼镜更多的是信息提示功能(非AR的通过语音),最新版本为去年末发布的第3代,价格降至1500元左右。从用户反馈来看,形态上已做到与普通近视眼镜无异,不会被周围的人所察觉。
评论区也是好评占绝大多数,消费者显然对智能眼镜的期待与我们作为从业者的期待有所偏差。他们明确知道,智能眼镜不属刚需性产品,思维也根本未发散至AR甚至是下一代计算机平台,而是作为单纯的新科技产品在尝试。
从华为智能眼镜的评论来看,消费者对当前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基本满意状态(有些用户表示第二次购买),主要在于外形与操作。同时,对待缺点,用户也能客观表述,比如漏音、续航、充电不及二代方便等等。
图源:京东商城
对科技粉而言,外型做到与普通眼镜无异 ,便已经赢了一半。华为还与STEPPER、海伦凯勒品牌合作提供6种镜框框型,黑、灰两种颜色可供选择。实用、时尚单品叠加高科技,似乎已经足够诱人,成功在普通近视眼镜的基础上实现了功能的加成。
目前Meta的线下店已经上线Quest 2、Portal,以及与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镜Stories。如果AR眼镜尚需时日,那么智能眼镜是否有可能先行一步?
 结语 
总的来看,陀螺君对B端厂商向C端进行探索持积极看好态度。虽然距离AR眼镜成为下一代计算机平台还有多重技术难关待克服,但退一步,合适的细分市场,雄厚的近视人群培养出的眼镜佩戴习惯,在普通近视眼镜基础上实现功能加成的智能眼镜市场也有继续探索的空间。
第一时间了解XR资讯  
  关注VR陀螺官网(vrtuoluo.cn)
VR陀螺的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 | 投稿 :

西瓜(微信号 18659030320)
六六(微信号 13138755620)
寻求免费曝光:
六六(微信号 13138755620)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