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正考虑将Super Hi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以下简称“特海国际”)的股份以实物分派方式分拆,并以介绍上市方式于港交所主板单独上市。此消息一出,立马引发市场猜想。
据港交所文件,海底捞子公司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提交香港IPO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值得注意的是,特海国际的上市方式为实物分派+介绍上市。实物分派是指海底捞将其所持有的全部特海股份按照各股东于记录日期在海底捞的持股比例进行分派;介绍上市则是指此次特海国际上市将不会再发新股,即无须融资。

这样上市有两个好处。一是省去了发行新股、路演配售等环节,能够最快速度上市;二是利好股东,未来股价上涨,对股东来说是一种补偿。

如果特海国际上市成功,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将拥有围绕火锅业务的第三家上市公司。前两家分别是“海底捞”和它的供应“商颐海国际”。
啄木鸟计划断尾求生
过去两年,受疫情以及管理层决策失误等因素影响,海底捞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受到较大冲击。
在《2022胡润全球富豪榜》中,海底捞的张勇、舒萍夫妇的财富比去年减少了近2,000亿元,以630亿元,排名第238位。两人财富量也从去年2450亿元缩水到了630亿元,缩水近74%。
图 | 张勇、舒萍夫妇,《2022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38位,财富至630亿元
自2021年2月登上86.75港元/股的高点后,海底捞股价就开始一路下滑。截至7月19日报收15.68港元/股,较去年2月高点下跌81.93%。目前尚存市值890亿港元,距离峰值4428.15亿港元已蒸发逾3500亿港元。

2021年,海底捞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数量从1205家增长至1329家,同比增长10.3%;除一线城市外,海底捞在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数量均有增长。
但经营效率却在不断下滑,以2020年为例,其净利润为3.093亿元,同比下降86.8%。见势不妙,海底捞开始迅速行动,并于2021年11月推出“啄木鸟计划”,将集团重心放在关店收缩和重整管理上。

随后短短两个月内,海底捞关停300余家门店。根据海底捞年报数据,2021年全年海底捞关停的308家门店中,除16家是由于租约到期外,其余292家都是被“啄木鸟计划”关停的门店,其中 260 家将永久闭店,剩下的 32 家门店暂时停业休整,择机重开。
大规模关店之后,海底捞2021年还是难掩亏损。今年3月23日,海底捞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公告,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1.1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43.7%,但全年亏损仍高达41.6亿元。
海底捞方面表示,2021年全年的亏损中,由于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超过36.5亿元。

从数据来看,海底捞经过半年时间的调整+4个月的“啄木鸟计划”,“断尾求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海底捞的翻台率有所回升,2022年1月份翻台率环比2021年12月有所上升,达到2021年同期的106%。
到了2022年,海底捞仍在“关店止损”的道路上不断向前。今年1月1日到5月中旬,海底捞在全国开店3家,闭店68家。3家新店分别位于长沙、深圳、中山;而关闭的68家门店,深圳占了8家,北京和郑州这两个主战场分别关闭4家。
海底捞三大资本运作
分拆、孵化、投资
不过,纵观海底捞发展史,且不说餐厅经营情况如何,单就海底捞这一连串的资本运作,不可谓不是一把好手。
第一招,分拆。颐海国际是海底捞旗下专门从事火锅底料生产的子公司,2016年在港交所独立分拆上市,成为“海底捞系”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分拆一方面让正处于扩张期的海底捞变得资产更轻,扩展更快,另一方面也让颐海国际在公开市场上获得了更多机会。财报显示,2013至2021年,颐海国际的年收入从3.16亿元增至59.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4.3%;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从0.22亿元增至7.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5.8%。
之后,海底捞的分拆之路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沿着火锅业务链,海底捞拆分出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公司,覆盖食材、调味品、人力资源、IT系统、店面装修等环节。
·蜀海供应链,主要负责火锅食材的自采和外购、清洗入库、配送等服务;
·微海咨询,从海底捞人力资源模块独立出来,除了运行海底捞招聘和员工培训,还向其他餐饮企业提供服务;
·红火台,是海底捞与用友合资成立的IT系统,提供会员管理、库存管理、运营管理等餐饮SaaS服务。
而海底捞负责最关键的餐厅经营,居于中枢地位,赋能各子公司。
第二招,孵化子品牌。海底捞看到消费者对其品牌不再狂热后,尝试通过孵化子品牌探寻第二增长曲线。海底捞陆续推出了秦小贤、捞派有面儿、十八汆、佰麸私房面、孟小将、骆大嫂、饭饭林、制茶乐园、乔乔的粉、苗师兄鲜炒鸡等多个子品牌,试图赶上新消费的末班车。只是,这一策略收效甚微,不少子品牌的反响也平平。
第三招,创而优则投,已经成为企业对外扩张的常见方式。张勇的投资版图也颇为亮眼。他不仅亲自成立了量化投资平台,而且还悄悄成为了顶级VC的LP。海底捞旗下的量化投资平台海悦量化投资,成立于2019年,虽然比起老牌投资机构稍显年轻,但上海海悦投资对外投资了不少顶级VC,包括红杉资本、云锋基金、鼎晖投资、景林投资、钟鼎资本等。
拆分的背后
自救与突围并存
再将目光放回此次的拆分,从利润来看,特海国际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录得净亏损,分别为0.33亿美元、0.53亿美元、1.51亿美元。 连续三年亏损,为什么海底捞还计划将特海国际分拆上市?
其实拆开海特国际的营收支出来看,海特国际的营收是有所增加的。申请书显示,海底捞海外的餐厅网络从2019年初分布于5个国家的24家餐厅,扩张至截至2022年3月底分布于11个国家的97家餐厅。海外业务收入也由2019年的2.331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3.12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8%。
2020-2021年,海底捞境内一线城市人均消费从116.2元降至111.8元,而海外餐厅人均消费从192.6元增至197.9元。
特别是进入2022年,伴随许多国家进一步放宽新冠肺炎限制,国际中式餐饮市场开始恢复正常运营,业务表现持续向好。从这点来看,海底捞的海外业务扩张可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这一角度来看,面对境内越来越难以增长的市场,海底捞无疑是希望从海外市场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海底捞近两年不合时宜的逆势扩店,以及不断涌现的年轻火锅品牌蚕食分化着其原有的市场,加之随着体量增大致使企业整体运营更加庞大复杂,海底捞发展的瓶颈已经愈加显现。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种情况下,拆分海外业务,对海底捞来说或许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在拆分公告中,海底捞表示, 建议分拆将加强保留集团及分拆集团的营运管理能力,其各自的管理团队可以更高效及有效地专注于各自的业务,并提高两者为各自业务发展招募、激励及留住重要管理人员的能力,以及迅速而有效地抓住可能出现的任何商机,从而进行各自的扩展,提升其经营及财务表现,以为保留集团及分拆集团的股东提供更佳回报为目标。
拆分的初衷是美好的,更好的分配资源、释放业务价值并实现集团的投资价值。海外业务的拆分是否能够实现海底捞的投资价值暂且不论,但一定能让海底捞在市场拼杀中轻盈上阵。
疫情之下,餐饮业迎来了猛烈“洗牌”,无论业绩曾经有多么辉煌的餐企都在挣扎着找到活下去的方法。
诸如海底捞这样体量的巨头企业面临的压力只会比想象中更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火锅赛道,不会因为有大牌基因就能走的畅通无忧,这场海外“单飞”亦或是主场“减负”到底能起到多大的效果,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资料来源:界面新闻、独角兽早知道、火锅参见、市值风云、南都周刊
❖ END ❖
 往期推荐 

国产手机在印度难逃指控,正遭遇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调查

查看完整榜单,历年榜单与新闻稿请登录“胡润百富”小程序,或咨询胡润百富客服(hurun-199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