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对于奥数,诸多家长表示又爱又恨。爱它发掘孩子的天赋,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而恨的是奥数与升学挂钩,似乎变得越来越“”。为此,本期少年书房给大家推荐《数学奥林匹克与人才培养——数学奥林匹克文集》,书中集结了各年代数学竞赛的参赛选手、培训专家和学者等,从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全景式了解“奥数”的发展,同时升孩子的数学素养
提及数学,自然绕不开“奥数”。

关于数学与奥数的关系,我国著名的数学传播、普及和数学竞赛专家单壿曾解释道:

奥数只是数学中的一个部分。通常教材中的数内容并不是奥数。奥数应当是数学中最有趣的、最需要思考、最能体现创造性的内容。奥数也往往有深刻的背景与卓越的思想。
……奥数的问题需要的知识并不多,更需要的是能力: 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大家都听说过“奥数”,不过对于“奥数”的前世今生,深入了解过吗?比如:
“奥数”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奥数”是在哪个国家诞生的?
“奥数”是怎么在我国发展起来的?
“奥数”优胜者后来都从事什么职业?
最近出版的《数学奥林匹克与人才培养——数学奥林匹克文集》,正好解答了上述问题。
数学奥林匹克小史
· 起 源
数学奥林匹克或称数学竞赛,开展有规模的活动,公认的说法,始于1894年的匈牙利,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 得 名
数学竞赛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参赛者要有毅力,要有拼搏精神。这类似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奥林匹克精神。
所以,1934年在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数学竞赛活动取名为“数学奥林匹克”,而莫斯科则于1935年也举行了数学奥林匹克活动。
· 发 展
始于1959年,开始时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主的中学生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随着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增加,参赛选手的增多,影响力的增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学生的国际性活动了。
IMO2019
至今,数学奥林匹克已走过了63 个年头,举行了62届竞赛。第62届的参赛国家或地区有
107个
,参赛人数为
619人

数学奥林匹克在中国
· 兴起与中断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教育受苏联的影响较大。1956年,在华罗庚等数学家的倡议和积极组织下,我国开始了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活动。
华罗庚
这一活动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中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从事数学及相关工作的志向。
数学竞赛的优胜者,绝大部分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不少成为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中学教师。

不过,这个活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 复苏与崛起
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数学竞赛活动得以恢复,国内的数学竞赛渐渐趋于常规化。
1985年,王寿仁教授和裘宗沪教授率领两名中学生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2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首次实现了与国际数学竞赛的接轨。
1990年,中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中国队6名队员获得五金一银、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可以说,那段时间,数学竞赛的影响力、正面评价率达到了高峰。
· 争议与贡献
随着数学竞赛活动不断被扩充、泛化和异化,数学竞赛的获奖证书渐渐被认为是“升学的敲门砖”,社会对“数学奥林匹克”(简称为“奥数”)的批评声也随之增多。
然而,一些数学家、高校教师、中学教师一直在默默地奉献着,为组织国内的被许可的数学竞赛活动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大批人才通过参与数学竞赛脱颖而出,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中学生在一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屡创佳绩,更是常据团体总分的榜首。
载誉归来的IMO中国队(2019年)
参加数学竞赛的选手中,有些成长为世界级的数学家;有些在物理、化学、生物及计算机专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些成了明星企业家,还有些成为奥数教练,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令人欣喜的是,更多的人因数学竞赛的经历而增强了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舞台上,我国最初是旁观者,之后成为积极参与者,如今已是领跑者。
透过数学“大牛”们的经历,
洞悉学好数学的共性

《数学奥林匹克与人才培养——数学奥林匹克文集》是一部由数学专业人士撰写的文集,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传记来读,内容十分精彩有趣!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 奥数活动与人才培养——介绍了国内竞赛培训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一些优秀竞赛选手的成长成才之路。
  • 数学竞赛命题与赛事——数学竞赛命题与赛事,介绍了中国参加IMO的相关情况,以及国内各项重要赛事的情况。
  • 奥数经历与职业发展——参赛者结合自身经历,探讨奥数经历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 奥数参赛者心路历程——参赛者回顾竞赛经历,分享竞赛心得与感悟。
本书的三位顾问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王元院士、裘宗沪教授和潘承彪教授。
主编是熊斌教授(多次担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领队)、库超(1990年第31届IMO银牌得主)。
作者当中还有不少是中国乃至国际数学界的“大牛”!
作者名单(以下按拼音排序):
陈鼎常、谌澜天、邓明扬、冯志刚、甘文颖、顾鸿达、何忆捷、华先胜、黄宣国、蒋步星、孔令志、冷岗松、刘若川、刘诗雄、柳耸、柳智宇、陆昱、倪明、倪忆、潘承彪、裘宗沪、瞿振华、单墫、宋锦文、苏淳、孙懿欧、陶平生、王锋、王元、韦东奕、吴建平、熊斌、许晨阳、姚一隽、恽之玮、张朝晖、张海云、张甲、张瑞祥、朱晨畅、朱华伟、邹瑾
本书作者是各年代数学竞赛参赛选手、数学培训竞赛的专家学者(有院士、数学家、竞赛教练员)、学生家长等——他们都是数学竞赛的密切接触者,或是对数学竞赛活动本身有深度理解的人士。
恽之玮(左上)、倪忆(右上)
刘若川(左下)、许晨阳(右下)
如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数学家恽之玮(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倪忆(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刘若川(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晨阳(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等。
第一个在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所有考试中均获得满分,第49届、50届IMO满分金牌得主,人称北大“韦神”的韦东奕
韦东奕
如果你想了解——
数学竞赛的历史与现状;
数学竞赛的命题与培训;
数学竞赛与数学研究;
数学竞赛与职业发展;
数学资优生的发现和培养……
透过这些数学“大牛”的经历、思考、观点、心路历程……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
· 主编简介
熊斌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
从事数学方法论、数学普及与应用、数学解题理论、数学资优生的发现和培养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多次担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领队。2018年获得了国际数学保罗·厄尔多斯奖。
库超
毕业于湖北省黄冈中学,获1990年第31届IMO银牌,之后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1994年被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沃尔夫奖获得者Michael Aschbacher教授。于1999年获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国从事金融投资工作近20年,曾任Two Sigma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并创办了九章算术资本管理公司。 
· 图书简介
我们邀请各年代的数学竞赛的密切接触者——参赛选手、培训专家和学者、学生家长等编写了这本文集,针对数学竞赛的历史与现状、数学竞赛的命题与培训、数学竞赛与数学研究、数学竞赛与职业发展、数学资优生的发现和培养等大家关心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很好地反映数学竞赛活动的方方面面,借此促进数学竞赛的健康发展,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内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数学奥林匹克与人才培养
——数学奥林匹克文集》
已上架外滩教育
点击下图
立即购买
注:受疫情影响,封控区可能暂时无法发货,
解封后会第一时间寄送;
周末或节假日发货可能有所延迟。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外滩教育微店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