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开始之后,核酸二字高频出现,甚至成为人们的日常,与核酸相关的产业也都在近来被人讨论。近两年,疫情在国内反复,核酸检测人数和频次持续增长,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元。上海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表示,上海首个核酸产业园将于7月中旬在开发区正式开工,核酸产业园占地3平方公里,将打造720亩核酸产业首发地、先行区。不过该园区核酸产业并不仅限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还包括开发各种疫苗及药物,是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总的来说,核酸产业带来的一系列赛道,已然正在崛起。
01
世界最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产业
新冠两年间,伴随疫情而来的巨额的订单,各种实打实的造富神话接连上演,将核酸检测这个单一检测项目的营收从不到十个亿直接带到数百亿,相关从业人数则达到了十几万。尤其是5月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在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为中国即将进入的常态化核酸时代勾勒了形象,也勾勒出了即将到来的巨大的核酸检测订单。
然而,一年数百亿市场的美好未来背后,是这个三四千种检测项目中曾经高冷的小品种,变成了标准件,也变成了白菜价。公立医院从大规模检测中逐步抽身,社会采样队伍异军突起。国家卫生健康委曾表示,截至4月份,中国已经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这意味着平均每个中国人做过8.02次核酸检测。百亿次检测的背后,我国核酸检测能力从2020年3月的126万管/天,增长到今年5月的5700万管/天。两年来,中国几乎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产业。
图|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随着核酸检测常态化及大城市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要求,核酸检测已成为保障公共安全的基础设施和硬性标准,更是居民的生活日常。随着近几月疫情频繁在诸如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爆发,以一线城市2天一检、二线城市3天一检、三线以下城市7天一检的频率估算,每个月的检测人数将达到约49亿-68.6亿人次,核酸检测的市场规模急速膨胀。

毋庸置疑,核酸检测一定是一门大生意。有分析报告称,2020年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已达到121亿人民币,最近两年更是以18%-19%的速度增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最终将达到146亿元。但事实上,随着近几月疫情频繁在诸如深圳、广州、上海、北京这样高人口密度的城市爆发,核酸检测的市场规模显然已远超该数值。
02
小众赛道,却有百亿市场规模
对普通人而言是“黑天鹅”的一场疫情,却让一些企业陆续站到了风口。之江生物、圣湘生物、捷诺生物、伯杰医疗、达安基因和华大基因,早在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初期,这6家企业就已先后获得了新冠病毒检测产品上市资质。其中,圣湘生物、之江生物分别于2020年8月28日、2021年1月18日先后挂牌科创板。整个2020年,毋庸置疑是属于它们的高光之年。
以疫情后上市的两家企业来看:之江生物2020年扣非净利润达到了9.27亿元,同比增长1993.02%,总市值一度达到140亿元。财报显示,其高通量、全自动化特点的全自动核酸提取仪销量增长显著是业绩提升的主要原因。圣湘生物表现更亮眼,其2020年归母净利润26.17亿,比上一年增加了65倍。其中,核酸检测业绩占比高达76.6%,仅核酸试剂一项,就给这家公司带去了一年20亿的纯利润。
此外,还有达安基因、金域医学、明德生物、东方生物等,无论是上游的检测设备、试剂生产商,还是下游的检测服务商都在2020年迎来了业绩爆发,净利润成百上千倍地增长。2022年第一季度,核酸检测龙头企业虽然业绩增速集体踩下刹车,但毛利率依然较高,尤其是达安基因,毛利率超过了70%。只要赶上了这波红利,企业可说赚得盆满钵满。
图| 2021年1月国家卫健委宣布“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核酸返乡”受消息面影响,核酸检测相关个股股价上涨
疫情之初,核酸检测就是以一个暴利的面目杀入市场的。据测算,华大基因2020年的新冠检测试剂,单盒的净利润能达到50元。达安基因在2020的半年报里披露,它生产的核酸毛利率高达85.39%,比农夫山泉引以为傲的60%的毛利率还高,堪称比卖水更挣钱。加之早期市场上曾出现过黄牛倒卖核酸检测名额,一个24小时出结果的名额甚至可以卖出1780元的天价。行业暴利+市场乱价,让核酸检测这门生意沦为香饽饽。但随着疫情常态化和动态清零政策的推进,核酸检测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刚需”和“急需”,高企的价格和混乱的市场注定不可能长久。
今年4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要求下调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规定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这已是全国第四轮核酸检测降价。当前的定价已经逼近3到5元的生产成本,薄利多销已成为行业主基调。
其次,核酸检测技术的壁垒并不高,最主要的门槛是资质审核。而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如今核酸检测入局的企业早就不止最开始的6家了。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的一份文件显示,仅仅到去年6月,就已经有29个核酸检测试剂被批准通过,市场被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瓜分的局面将得到一定的改善。
图| 上海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打造首个核酸产业园
另外,上海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打造“东方美谷·生命信使”核酸产业生态圈,全市首个核酸产业园将于本月中旬在开发区正式开工。据悉,核酸产业特色园区占地3平方公里,先期将打造720亩核酸产业首发地、先行区。这也意味着,奉贤在核酸药物创新技术的全球赛道上,竞速奔跑起来。
由于是通过遗传物质进行微观检测,这种分子诊断技术相比传统技术准确度、灵敏度更高、识别更快。新冠疫情出现后,推动了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及普及,虽然说现在核酸检测在新冠筛查上的应用最广,但并不意味着这项技术仅限于新冠检测。除了新冠检测,NAT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流感、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病毒检测,此外,还被用于肿瘤分子诊断和遗传性疾病的筛查。
在去年10月品牌发布后,核酸产业园建设的相关进程加快,原烂尾楼的爆破,为核酸技术中心建设以及核酸基地等项目的入驻开创了条件。腾空间后,产业园开始做转型,重点发展打造核酸技术。同时,该园区融合前沿科技,集成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核酸疫苗及药物龙头企业产业化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建成后将成为“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中试工程基地+产业联盟”的智慧核酸产业园。根据规划,该产业园将对标世界先进水平,计划2023年建成投用,预计将实现年产出100亿元,年税收10~15亿元的经济规模。
03
后疫情时代,巨大的产能谁来接盘?
三年间,整个行业迅速走完了其他行业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周期,大部分企业尝到了成长的甜头,然而,单一需求会给这个依靠技术驱动的产业带来什么?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盈利需要规模效应来压缩成本,但多数从业者却不得不承认,因为提取、录入等环节自动化程度不高,导致,巨量的核酸检测工作几乎变成了一个人力密集型的“苦力活”。
先入的、后来的都冲进来挣了一波热钱,但核酸试剂组分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实验室建设是复制能力的提升;海外市场应急审批关闭后,该进不去的依旧进不去;技术人才、研发能力仍然是稀缺品。新冠大潮过后,担心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在整个上海,疫情期间的日核酸检测能力从100多万管增加到了850多万管,几乎每一家都在想办法扩产能,但从一定意义上,核酸检测产业所面临的退出路径问题,曾经是同为新冠概念产业的疫苗产业思考过的问题。2020年时,疫苗产业曾经担心,如果新冠结束了,这些新冠疫苗生产线会不会被闲置?然而后来却发现,疫苗注定会成为一个需要每年持续接种的品类,而核酸检测产业,是否有这种幸运还有待商榷。
不管是为扩张的产能找一个出路,还是为实验室进一步发展寻找更好的着力点,目前看来,留给这个行业的时间窗口也许并不长。考虑到要退出严格的物理隔离政策,需要高效的疫苗和疫苗接种率达到相当的程度,而要达成这些目标,1到2年也许是个合理的时间,而这,正是留给三方实验室们找到出路的时间。
迅速膨胀的巨量市场、几乎确定的结局和可以预见的窗口期,又给予了这个在不确定中魔幻般长出的产业一定的确定性。那就是,裹挟其中的人们几乎都知道,这样的市场不可持续,对于身在其中的企业,更要关注产业动态。
疫情之前的体外诊断领域整体氛围并没有起来,在体外诊断领域,疫情只是让相关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但大多企业还缺乏很好的员工激励机制,人员待遇和更多的优秀人才流入的仍是难题。一场新冠疫情为这个产业送来了泼天的富贵,但这个故事的主角,那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核酸检测产业,却几乎不可能经此一役便开始雄霸舞台中央,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考验。
目前看来核酸检测短时间内还是无可替代的,不过有的企业可能已经吹响了弯道超车的号角。正如上文所说,核酸产业并不只有新冠病毒检测,同样亦包括了分子诊断,既能针对产生疾病的基因进行准确诊断,还可以对疾病易感性做出预估。
在新冠期间,这些“巨资”所建的实验室不会空置,成熟的核酸检测企业前期生产线已经完成,平移到分子诊断及其它项目只需要后期再投入研发及注册,生产成本不会太高。据预测,2024年分子诊断市场规模将能达到330亿,2030年分子诊断将成为体外诊断(IVD)行业最大的市场。虽然我国分子诊断行业起步较晚、格局分散,但各家龙头企业正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这个赛道的可增长性依旧十分可观。
资料来源:澎湃、和讯新闻、腾讯网、中国基金报
❖ END ❖
 往期推荐 

俄乌战争只是导火索,欧洲能源危机将加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

查看完整榜单,历年榜单与新闻稿请登录“胡润百富”小程序,或咨询胡润百富客服(hurun-199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