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罗湖》第四期
我们请来了土生土长的
第三代渔民村人——吴颂球
共同聆听渔民村的绚烂蝶变史
吴颂球
1967年出生于广东省宝安县附城公社(今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现任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以下内容
源于吴颂球的口述
“中国改革开放看深圳,深圳改革开放看罗湖。”可以说,渔民村是罗湖改革开放历史节点上的排头兵。渔民村的蝶变史,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样本。这个与香港一河之隔的小小渔村,因为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世界闻名。
我在这里土生土长,算下来,我应该是第三代渔民村人了。我想,“敢为人先、勤劳务实、团结奋斗”这12个字的“渔村精神”,是一直鼓励我们前进的最本质、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成为全国首个“万元户村”
外国记者感慨“不可思议”
上世纪30年代,我爷爷就来到深圳河畔以打渔为生,当时的渔民村还叫“犁头尖”。渔民村村民原是在深圳河上飘零着的“疍家人”,他们以船为家,捕鱼捞虾,艰难度日,如同大海里的一段枯枝,被称为“水流柴”。我爷爷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渔民村的第一批“拓荒者”。

五十年代的渔民村村民旧居。(图片来源:渔民村)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我父亲仍是靠打渔去换粮食,家里人经常挨饿,家里住的是茅棚,台风一来,一家人都居无定所。后来住了好一点的平房,但仍然扛不住暴雨洪水,那时候的日子真的苦。
六十年代,出海前的渔民村村民。(图片来源:渔民村)
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渔民村积极投身罗湖开发建设热潮,开启了经济腾飞的引擎,1981年渔民村在全国率先发展成为“万元户村”。
八十年代初,渔民村全村统一规划,每户建有一幢小别墅。(图片来源:渔民村)
1982年,村里集体建了33栋两层高的小别墅,每户一栋,每栋占地面积为175平方米,总共4房2厅,还有小花园……家家户户都一样,整齐有序。当时村民还统一从香港购买了一些家电,包括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冰箱等等。那时我还在读初中,我们一家人迫不及待地把家私搬进新楼房,那种兴奋感到现在仍是记忆犹新。
1984年邓小平同志来渔民村视察。(图片来源:渔民村)
1982年搬进“小洋楼”之后,有很多媒体来报道。1984年邓小平同志来渔民村视察,肯定了共同富裕道路,渔民村在全国甚至全球再次引起广泛关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名外国记者,不经过介绍就直奔村民家里,想看看新闻里报道的是不是真实的。到了我家,我跟他说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他在我家参观完后,又让我带着他去其他家看一看,一路上他都在感慨“太不可思议了”
大学毕业后,我就回渔民村工作了,在村里和外商合资办的工厂里当厂长。那时候渔民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村民收入逐步提高。但当时的村集体却没有很好的经济实体。所以,在1992年我们成立了渔丰股份公司,村民成为了第一批股东,罗湖渔民村也成为了深圳第一批股份制公司的示范点。
大刀阔斧推动旧村改造
“握手楼”变成花园小区
随着深圳的高速发展,来罗湖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令人痛心的是,后来在房屋出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小别墅渐渐变成了“握手楼”。大家为了抢争有限的空间,把楼建得密密麻麻。在无序发展中,渔民村的排水、排污、消防等基建都处于超负荷状态,那时候每下大雨必涝,消防隐患重重,居住环境大不如前。
九十年代初,渔民村的小别墅渐渐变成了“握手楼”。(图片来源:渔民村)
渔民村该何去何从?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起商量和反思:再不重建的话,村民没有很好的生活环境,更没有很好的收入。我们开始白天忙规划、忙施工,晚上拎上水果登门拜访思想有顾虑的村民,终于在2001年推动渔民村整体重建。
2001年,渔民村整体重建。(图片来源:渔民村)
在重建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包括重建资金的筹措、村民中转房的安排……围绕每个问题,我们集思广益、逐个破解。在罗湖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经过3年奋斗,2004年渔民村终于焕然一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俨然是一个高品质现代化花园小区!
楼建完之后,让人头疼的难题接踵而来——村民都看重楼的朝向、原有面积这些重点因素,建成之后该如何公平分楼?关键时刻,我提议选举一部分股东代表参与,把村里所有房子的朝向、位置等进行评级,分成三个等级。另外,因为重建是通过银行贷款,分楼之后我们把贷款转给村民,三个等级之间的贷款也制定了科学的差额。就这样,经过前期的周密统筹,最后通过抽签的方法,公平顺利地把房子分给村民,每家每户分到了一栋面积为1320平米的物业。
重建后的渔民村焕然一新,成为现代化花园小区。(图片来源:渔民村)
村民有这么大的房产,如何去经营管理?我们创新方法,采用了“统一招租、集中管理”的模式。从2004年开始,股份公司把村民需要出租的房子,以固定的价格承包,然后每月固定把租金付给村民,如果每一年最后还有盈余的话,就进行第二次分红。而且我们物业公司组建之后,村民的子女后代也加入进来经营,实现共赢。这样的模式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支持,至今仍在采用。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渔民村,成为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旧城旧村改造的成功样板。
从“物质小康”迈向“精神小康”
渔村人过上“向往的美好生活”
早在2004年,村里平均每户的家庭财产都超过了千万元。渔民村从“万元户村”成为“千万元户村”,增长的不只是财富,也有环境的改善、幸福指数的提升。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罗湖渔民村,考察村里发展情况和村民生活状况。习近平总书记跟村民打招呼,还主动走到村民中问候,和大家拉家常、谈变化。大家倍感温暖、深受鼓舞。在那之后,我们更加积极推动实现“精神小康”,建成了文化长廊、村史馆、文化室、文化广场。村民还组建了粤剧团、歌舞队,充分利用文化广场的活动空间,举办各种文娱活动,让海外同胞记住乡愁。从2018年开始,我们在渔民村文化广场里树立了旗杆,每逢周一和重大节日,股份公司物业公司的员工和村民会风雨无阻一起升国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几年大家的生活品质就更加好了,社区图书馆、养老社康医院一应俱全,咱们渔民村真正实现了“民生七有”,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过上了“向往的美好生活”。
2019年10月1日,渔民村村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图片来源:渔民村)
随着时代的发展,渔民村的下一代也在不断成长,目前已经有第五代村民了。在我看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渔民村未来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当初渔丰股份公司成立时有98个发起股东,到了2014年,因为老一代的去世,剩下86个股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响应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作为第一批股权改革的公司在2016年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下一代能成为股东,解决了股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难题。
2018年以来,我担任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带领渔民村不断向前发展。通过一系列综合改革之后,现在的股东已经达到177人,为股份公司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后备人才。我相信,打好现在的基础,稳住目前的集体经济,能为这些年轻人实现渔民村下一次飞跃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
创新发展勇立潮头
未来渔民村依然要敢为人先
40多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渔民村人的收入水平、住房环境、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际上,渔民村面积仅0.25平方公里。当前我们发展所遇到的空间瓶颈,跟罗湖区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除了巩固好现有的物业经济之外,我们积极向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去突破,成立了小渔村文化公司,利用渔民村本身的红色资源发展文旅和培训,培养锻炼一支文化方面的优秀团队。不久的将来,我们小渔村也会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产品。
2021年,渔民村村史馆成为第三批“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片来源:渔民村)
另一方面,我们要紧跟“湾区枢纽、万象罗湖”的发展方向,讲好罗湖故事,利用毗邻罗湖口岸的有利位置,发展湾区经济,配合罗湖区政府的相关规划,在文化旅游、港味饮食、港人服务方面做一些科学的布局。
如果要我展望未来的渔民村,我相信十年后的她依然是敢为人先的。只要我们抱着共同为村民谋幸福的信念,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相信渔民村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时代浪潮中继续奔涌向前。
#扫码查看更多内容#
渔民村正在新的时代浪潮中
乘风破浪、奔涌向前
努力创造更大的奇迹
让我们一起期待
属于渔民村、属于罗湖
更美好的未来
更多精彩故事
尽在下期《口述罗湖》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舜钿、渔民村、封面来源 黄浩浩
统筹整合:新时代新罗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