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IE商学院创业学教授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和同事们查阅了74291名丹麦女性的病历和职业生涯,发现感染弓形虫的女性,创办一家企业的可能性平均比一般人高出29%,创办多家企业的可能性高出27%,独自创业的可能性更有两倍之多。此外,通常看来,相比于未被感染的创业者,这些人创立的企业更成功。结论就是:一种常见寄生虫,让人更有创业精神。
勒纳:事实已经证明,寄生虫会引起行为改变。科学家表明,弓形虫感染啮齿动物时,会侵入大脑,使对方更不害怕风险。具体来说,这些啮齿动物会变得更活跃,更想要探索新的领域,条件反射变慢,并且不那么害怕猫或猫尿的气味。追求新奇、摆脱束缚、减少对风险的恐惧: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品质,所以我和同事开始评估其中的潜在联系。
HBR:等等,我们在说老鼠还是人?
勒纳:两者都有。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感染弓形虫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0%至50%。弓形虫侵入人类的大脑,会改变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以及睾酮等激素的产生和代谢。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这些会导致人类行为发生改变,与在啮齿类动物身上观察到的现象类似。即使是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潜伏感染的人——这样的人在确诊病例中占绝大多数,也比未感染的人更喜欢家猫的气味。他们变得更加外向、更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更容易在醉酒的情况下游泳,种种行为表明,他们更愿意冒险了。
HBR:考虑到寄生虫可以从猫传染给人,你确定不是简单证明,养猫的女性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因此比一般人更有可能创业吗?
勒纳:啊,“养猫的疯女人”这个刻板印象!我对此深表怀疑。弓形虫确实只在猫的肠道中繁殖,使猫成为最终宿主,但与许多人所想的相反,人往往不是从家猫身上感染的弓形虫。未煮熟的肉、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或未清洗的蔬菜才更有可能是“罪魁祸首”,偶尔也来自接触过被感染的啮齿动物的野猫或家猫。弓形虫与心理及行为变化之间的总体联系,已经在数百甚至数千项涉及各类物种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尽管要研究弓形虫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复杂,但我们正在收集可靠案例。在先前的研究中,我们提取了大约1500名大学生的唾液样本,发现弓形虫测试阳性的人,攻读商科的可能性平均是一般人的1.4倍,重视或专攻管理学和创业精神的可能性是1.7倍。在另一项针对200名职场人士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感染弓形虫的人成为企业家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1.8倍。
我们的新研究就是以此为基础,但规模要大得多。弓形虫会使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患上严重疾病,甚至可能致命。在包括丹麦在内的许多国家,孕妇都要接受弓形虫检测,因为一旦孕期出现急性感染,就会造成胎儿非常严重的出生缺陷。感谢和我一同执笔的丹麦同事,以及丹麦出色的记录保存系统和公共数据机构,我们能够将个人关联的匿名病历,与十多年来个人经济活动的信息,包括就业、创业和其他事进行比对。我们共观察了超过74000名女性,其中7000多人感染了弓形虫。
HBR:你的研究只包括了女性,你预计男性中也会发现类似结果吗?
勒纳:之前关于弓形虫感染和企业家精神的研究男女都涉及了,所以我预计总体结果是相似的。不过,影响程度可能会有差异。
HBR:你是否担心一些有抱负的企业家会故意去感染弓形虫?
勒纳:我当然不希望这样,非常不明智。在我们的研究中,以利润为衡量标准的话,感染弓形虫的人创办的企业,平均业绩的确比未感染的人高出8%左右,但个体表现的差异相当大。有很多令人艳羡的成功,但也有很多人失败了。感染弓形虫的创业者与正常人相比,普遍韧性不足,单打独斗的可能性也更大。对于创业者来说,坚忍不拔以及取长补短的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最重要的是,弓形虫是一种寄生虫!它会永远留在你的身体里。如果因癌症治疗或器官移植等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即使在潜伏状态下,弓形虫也会引发非常严重的病症。最近的证据表明,潜伏的弓形虫会使宿主产生极为严重的精神问题。例如,研究发现弓形虫与躁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痴呆有关。建议大家别吃生肉,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洗干净,接触猫粪便或啮齿动物后洗手,以此有效预防弓形虫。
HBR:风险投资者在评估可能的投资目标时,这个发现对他们有用吗?也许他们可以要求创业者做弓形虫检查,作为潜在的融资筛选标准,关注下阳性结果。
勒纳:我非常支持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更严格、更有依据的评估,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财务回报,同时提高被投创始人的多样性,惠及更广泛的创业生态系统。不过,还有更多比检测弓形虫更好的方法。
HBR:寄生操纵的概念令人毛骨悚然,这几乎是暗指人类并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你是这么认为的吗?
勒纳:科学表明,人类的行为会受无数事物的影响,例如,关于肠道细菌影响心理健康的研究正在兴起。但我并不是说人类缺乏自由意志。你可能还记得,几十年前,当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基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时,也出现过类似担忧。说起基因和寄生虫时,我们谈论的是概率性的倾向。不管弓形虫对我们的行为有怎样的影响,感染都不是决定性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坚持三省吾身是好事,也不该自以为非常了解自身的动机、欲望和行动。但这并不会减少我的自主性和自我督促。
埃文·哈勒尔(Eben Harrell)| 访  
洪莉 | 译   刘隽 | 校   孙燕 | 编辑
原文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7月刊。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