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只免费播放一集

收听全部内容,请到知识星球app老齐的读书圈里寻找





失去的二十年1:一把好牌打残了!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老齐的读书圈,之前我们给大家讲过一本书叫做泡沫经济学,是从宏观的背景,去看日本大泡沫的真相,但很多朋友觉得不过瘾,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日本的当年的惨痛经历,以史为鉴!今天我们又找来一本书,叫做失去的二十年,这本书是日本学者池田信夫写的,他既是个经济学家又是个媒体人,他这本书是立足于2008年金融危机,来分析日本的现状、历史,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颠覆了世界对日本经济的很多传统看法。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日本这20年的问题,都是我们未来不得不去面对的。作者在这本书里回答了这么几个问题,日本的经济停滞真的是因为广场协议吗?日本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到底是什么?这本书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接下来我们就再次回到那个年代,看看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章,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日本著名作家和导演村上龙就说,这个国家什么都有,要什么东西就有什么东西,但唯独没有希望。作者池田信夫拿2008年的金融危机,跟90年代的那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认为08年日本所面临的问题,从痛苦上来讲,不如90年更激烈,但如果从需求角度来说,08年要更加麻烦一些,他说就好比一部车子,90年的时候是传动装置损坏了,但引擎还是好的,而到了2008年,日本经济的引擎都出了问题,可能再也修不好了。

 

08年之前,世界存在两大极端,一个是美国的过度消费,另一个是其他新兴国家的过度储蓄,全球的财富其实都通过各种形式,流向了美国,而全球始终处于低利率的水平,而美国只是不断的赤字,不断的欠债,就可以得到各个国家提供的商品。当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已经占到了本国GDP6%,而美国的目标只是3%以下,所以这是一个很高很危险的数字。这引发出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市场怎么办,比如日本汽车产业效率越来越高,一年可以制造2200万辆车,但日本国内需求只有600万辆,所以1600万辆都得销售到海外,之前美国是一个大需求国,他们一年需要1700万辆,但现在各个国家都往美国销售,再加上危机后美国需求也严重下降,那么这以后该怎么办?所以随着经济效率越来越高,世界经济的最大问题,不在于供给端,而在于需求端。多少东西我都能造出来,但问题是该卖给谁呢?还比如日本汽车这个例子,他国内吃不下,就得出口,但出口就不是本国经济刺激能解决的了,你降息再多,也跟汽车产业关系不大。

 

这就有一个GDP缺口的概念,也就是GDP缺口=潜在增长率-实际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反应的是长期的经济走向,由资本,劳动的投入量和生产率决定,实际增长率就是名义增长减去物价。如果短期出现GDP缺口,通常政府会利用财政和金融等手段,进行刺激。比如2008年日本的实际增长率就是-3.2%,而潜在增长率是1%,这中间缺口高达4.2%,这么大的缺口是无论如何也补不上的。

 

简单来说,潜在增长率反应的是日本的经济实力,比如马拉松运动员最好成绩是2小时30分,但有的选手可能生病了,只跑出了3小时的成绩,这时候他得找医生,但是如果是他平常训练量不够,或者是本身素质的原因,那么找医生也是没用的。而这个自身素质就是经济需求,这个医生就相当于宏观政策。如果是需求出了问题,宏观政策是解决不了的。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增长率还在4%90年代,随着地产危机的爆发,这个数字就大幅下降,降到了1%2000年后略有回升,但08年再度下降,结合目前日本少子化情况严重,日本的潜在增长率很可能会长期的保持低迷。低增长带来的问题是巨大的,如果把1991年的日本设定为100的标准值的话,那么2009年日本只有120,而美国是160,欧洲是140,在这20年间,日本少增长了20%

 

日本也跟我们一样,都是过度的依赖出口经济,但在日本国内,很多经济学家并不承认这点,因为他们说日本的出口才占GDP15%,在经合组织里都属于低的,比美国还低。但其实在2000年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率中的一半都是来自于净出口,也就是经常项目盈余的增加。日本之所以一直出口过剩,就是因为在国内找不到市场,大家都是乐于储蓄。当年美国就像批评今天的中国一样针对日本,说他们国内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产品进口,引发进出口不均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日本当年除了是商品输出国,还是资本输出国,大量资金投向海外,这也就是说,国内连投资的需求都没有。

 

但是到了2009年,这一切变了,日本的储蓄率降低到比美国还低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因为严重的社会老龄化,大家已经没钱储蓄了,越来越多的人要靠取出养老金过活了。而有一个公式叫做储蓄-投资=经常项目盈余,既然储蓄大幅度减少,那么经常项目盈余也就减少了,日本的进出口也就不赚钱了。总之就是,过去日本走的那条路,内需不足出口来补的模式已经完全崩塌。日本也许只比我们早走了30年,我们在最近十年刚好重复了90年前日本的故事,楼市暴涨,出口猛增,汇率升值。人口逐渐趋向于老龄化。同样的隐患就是内需不足,我们的市场空间本来比日本大的多,但老百姓的钱都拿去炒房子了,所以实在没有什么钱用于消费了。甚至今年拼多多上市,很多人都在喊,消费降级了。

 

还是来说当年的日本,日本人一向以勤勉著称,但生产率在2007年却下降到比懒散的意大利还要低的程度,究其原因,是因为在2000年后,服务业的生产率大幅下降,从80年的3.5%,降到了0.9%,由于服务业在日本GDP里面占了7成,所以就拉低了整个数据的平均水平。

 

本来日本是一手好牌,他们在80年代率先摆脱了石油危机,靠着制造业称霸世界,而当时美国却陷入了衰退期,深陷通胀泥潭,但是在80年代后期日本却发生了严重的资产泡沫,90年之后美日两国的境遇发生了对调,日本发生了泡沫破裂的悲剧,而美国凭借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信息革命,恢复到了繁荣当中。如果说的通俗一点,人家在玩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时候,日本人在玩房子,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日本人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随着美国引领了网络革命,日本其实也在努力跟上,比如NEC等品牌,一开始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日本只是模仿了美国的脸,却没能模仿产业的面,没有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持久的创新力这个最关键的因素,在日本并没有扎根。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跟他的汽车比差远了,甚至中国台湾和韩国都要比日本做的更好。

 

日本当年就出现了我们今天的问题,产业升级了,但是自己却无力调整,想回到原地却发现由于土地和人工成本上升过快,所以日本制造完全失去了竞争力,在日本当年的人工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10倍,所以这就造成了,逼着资本外流,到人工土地更加便宜的地方去生产制造。这就相当于,间接的进口了劳动力,然后劳动供给过剩,工资收入下降。

 

当然你直接降薪是阻力很大的,于是聪明机智的日本政府想到了3招,1是生产工厂转移到海外,2是用临时工替代正式工,3是汇率贬值。比如当时的中国大连,就有很多日企从日本本土,带工人过来工作,在这里他们能得到差不多同样的工资,但是中国的物价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所以他们仍能保持很好的生活状态。很多日本人自己也愿意这么干。

 

日本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僵化,对于正式员工的保护过度,甚至是终身雇佣制,这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加剧,也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因为人力资本不流动,市场的价格机制就失灵了,当人才没有定价机制,只能困守于一家企业,也就失去了所有的激情,和良性的竞争。新兴产业永远得不到优秀的人才,那还怎么发展。特别是终身雇佣制度,成为日本的中老年一代坑害年轻人的利器,他们凭借历史原因进入企业,但是却捍卫着自己的位置,打压着年轻人的上升空间。所以日本的80后开始,就活得很憋屈,只能通过博客的谩骂来宣泄。所以日本从2000年开始,就形成了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资源竞争。当年日本也出现过讨论,到底要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既得利益集团,却阻碍了唯一变革的机会。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本内容节选自失去的二十年本书正在知识星球播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