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户外教育有多重要?一千个家长心中有一千个答案。
在我身边的家长中,我见过两种极端。
一种极端认为孩子去户外乱跑乱跳是浪费时间,应该让孩子尽量多地待在屋里看书、学习、上各种课。他们把孩子送到课程紧密的幼儿园,从早到晚的时间表满满当当,但基本上足不出户。
另一种极端认为户外实在太重要了,而城市里如此拥挤,完全没有适合孩子的户外空间。于是他们带着孩子举家搬迁去远郊上森林幼儿园,甚至搬到外地、外国,只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户外环境。
我个人认为,户外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他们在教室里的活动如果户外条件允许,我也会希望孩子尽量多地待在户外。
但是,也没有必要为了更加“自然”的户外条件,就放弃城市生活彻底改变孩子的栖息地。
城市里的户外教育,和远郊、乡村、森林里的户外教育确实有所不同,但每一种都有它们各自的价值。
最理想的做法也许并不困难——重视户外教育的同时,最大化的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起我们身边的资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户外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熟悉、适应、甚至征服自己的栖息地,成为自己所居住的生态环境中的主人。
果仁妈今天的文章,就来探讨一下,在城市的学校里进行户外教育想要达成的目标、常见的一些误区、以及具体开展的思路。
太长不看版
一.户外教育的优势
1. 户外教育不仅让孩子拥有更强健的体魄,而且对孩子的视力极为关键,同时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 户外教育还能提升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能力。
二.户外教育的迷思和误区
1. 户外教育不(只)是运动训,而运动也不一定非要在户外发生。
2. 户外场景的丰富程度比户外的大小更加重要,大而单调的人造场景对孩子的帮助并不大。
3. 在教育中,人永远比场地更重要,在户外也是如此,孩子在户外所能使用的资源,完全由老师的能力和意愿所决定。
三.户外教育的开展
1. 生成式课程是贯穿我们室内外教育的一根主线。
2. 孩子们在户外的自由玩耍中寻找意义、创造意义。
3. 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在城市里自如地生活,是城市户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大家好,我是邱天,现在自己开了一所理想中的幼儿园,今天就“户外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户外教育的优势
01
身心健康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户外能够带给孩子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身体。

确实,当孩子们在户外时,他们会参与到更多激烈的运动中去(Coe et al., 2014),也因此享受到很多健康方面的好处,比如更不易肥胖、更低的血压血脂、更强的心肺功能和更强健的骨骼(Strong et al., 2005)
但是,户外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好处。
首先,户外活动能够保护孩子的眼睛。更确切地说,一个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视力水平。
在哈佛大学的一个著名猫咪实验中,Hubel和Wiesel(1964)发现,当刚出生的健康猫咪被缝上一只眼睛,三个月后再打开缝线,这只从来没有接触过光线的眼睛会永远失去视力,再也无法复原。
这并不难想象——一个完全在黑暗中长大的动物,确实是不需要视力的。因此,接受足够的光照,对于年幼孩子的视力发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的家长严格管控孩子的屏幕时间,却忽略了让孩子多去户外活动,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事实上,Huang et al.2021)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户外时间长的孩子,会受到一种“视力保护”。即使他们回家之后长时间看屏幕,也会比足不出户的孩子受到的视力影响小得多。
很多家长会把“屏幕”妖魔化。但是早在没有屏幕的时代,整天看书的孩子也很容易近视。归根结底,罪魁祸首可能并不是看书,而是整天看书的副产品——足不出户。
这里的核心原理是光照。无论是屏幕光照,还是室内灯的光照,亮度实际上都比户外太阳光的亮度小得多。在发育期的孩子,如果没有接受到足够的亮度,眼睛就无法得到发育所必须的刺激。
第二个户外所带来的重要优势,是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户外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是双重的:当孩子们沉浸在户外,尤其是自然之中,他们的压力水平会显著降低,认知功能得到提升(Goodenough 2008);此外,户外时常伴随着更加高强度的运动,而运动本身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当城市里的户外教育变得越来越稀缺的今天,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视力会越来越糟糕,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断面临挑战。
02
认知、情感、社交能力的提升
身心健康是户外教育最主要的好处,但绝不是唯一的好处。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只要天气晴朗,老师们经常带着我们到户外的草坪上面上课。无论是表演、舞蹈、音乐,还是诗歌、教育、哲学,户外都让我们更加主动地投入课程的学习。
在户外上课,不仅让我们的课程感受变得轻松愉悦,更重要的是,在放松的情绪之下,我们的各种感官变得更加敏锐,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我们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带入、角色扮演的方式主动学习,因地制宜地利用我们的环境辅助课程的推进。
大学生的高结构、有深度的课程尚且可以利用起户外的场地,幼儿园的课程就更不必说了。
Nedovic和Morrissey(2013)
的实验表明,户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幼儿园孩子们的运动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想象力发展,让孩子的情绪更加稳定、精神更加集中,且参与到更多正向的社交互动中。

在对超过一万两千名儿童的原分析报告中,Neill和Richards(1998)发现户外教育对于孩子的自我认知、自信发展、以及自我控制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且这些影响不仅不会随时间消逝,还会自发地不断增强。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前教育的学者们不断提出,户外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将其写入公共卫生健康手册(参见Position Statement on Active Outdoor Play),以呼吁各国政府和机构对儿童户外教育的重视。
磨刀不误砍柴工。尽管从短期来看,户外教育所鼓励的低结构、高自由、重运动,与孩子的“学习”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户外教育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单纯从认知发展和学术成就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户外教育的迷思和误区
01
户外教育不(只)是运动训练
由于户外往往伴随着更多的运动,因此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会把户外教育和运动训练画上等号。
Nedovic和Morrissey(2013)的实验中确实提到,当孩子们在户外时,运动量比在室内提升了很多。但是,户外教育远不止是体育训练。反过来说,在户外进行的体育训练,甚至不一定算是户外“教育”
我有一个好朋友的孩子,在当地上了一家非常注重体育的幼儿园,据说每天在户外的运动量很大,一开始我很为他感到高兴。但是没过多久,他跑来找我诉苦,说孩子对体育很抵触,不喜欢练习单腿站立,立定跳远的成绩也很糟糕,家里为了孩子的体育考核问题经常搞得鸡飞狗跳。
原来,他们的幼儿园为了保持“体育强校”的优良传统,每天都花费很多时间让孩子们练习各种体能单项,力争在各个体育项目上都能有超出其他幼儿园的优秀成绩。别的幼儿园让孩子单腿站10秒,他们就要站15秒才行。
遗憾的是,这种枯燥的单项练习,让这个从小羸弱的孩子吃尽了苦头也难以企及让大人满意的成绩,这不仅耗尽了他对运动的内驱力,更让户外活动变成了他的噩梦。
想象一下,在幼儿园诺大的塑胶操场上,几个孩子们站在角落里,在几十分钟里不断默默地练习单腿站立,这真的算得上是户外教育吗?
我们考核孩子们的单腿站立时间,就是为了考量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以及整体的平衡感,而这些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来得到更好的锻炼。比如说,北方孩子喜欢玩的斗鸡游戏,就是孩子们自发练习腿部肌肉和平衡感的最佳途径——单腿站,单腿跳,保持平衡,甚至是练习摔倒。
体能指标原本就只是一个参考而已,每个孩子的情况各有不同,用一根标尺去衡量所有人的水平并不科学。更何况,有成百上千种让孩子们享受的运动方式,都可以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锻炼肌肉力量、提升反应速度。
如果硬要采用机械的单项训练,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单腿站15秒,就每天让孩子练习单腿站立直到达标,完全是舍本逐末,把孩子们可以享受的活动变成了痛苦的应试教育,与户外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会单独聊聊孩子的运动,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但是在这一篇户外专题里,我们想要点明的是,户外教育并不等同于运动训练,而运动也并不一定需要在户外发生。
02
户外场景的丰富程度比具体尺寸更有意义
什么样的场地能给孩子提供最理想的户外教育?
有个妈妈曾经告诉我,她对户外没有别的要求,只要“够大”就行了。可惜,孩子们并不这样想。
我老公在北京长大,从小到大经历过公立学校各种高大上的硬件洗礼。他印象最深的是小学里巨大的塑胶操场——又大,又空,又平坦,一眼就看到头了,实在无聊透顶。他小学时最喜欢的户外游戏,不是在操场上跑来跑去,而是坐在操场角落里抠地上的塑胶粒。
他觉得抠塑胶粒是操场能带给他最大的惊喜——抠完可以看到底下到底藏了什么东西,是泥土,草地,还是更多的塑胶?可以把操场抠出自己喜欢的形状,还可以用抠下来的小粒橡胶去拼新的图案。
一个孩子能被单调的操场逼到了如此无聊的境地,实在让人唏嘘。遗憾的是,教委就是这样规定的——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但凡是独立的操场,都不能出现“自然场地”,裸露的土地必须用东西盖上,无论是塑胶还是人造草坪。
我们的幼儿园位于北京海淀中关村,这是一片人口密集、场地拥挤的区域。我们的室内空间并不非常宽敞,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户外场地。
很多家长来参观之后,都感到十分遗憾:海淀区很多公立幼儿园,拥有独立的宽大操场,以及各种游乐设施;对比之下,我们只能跟小区居民共享公共的户外空间,似乎不那么方便。
然而,福祸相依。正是这种不方便,给我们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灵活、立体的户外环境和多样化的场景。
在小区里,有车辆、行人、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有平坦开阔的空地,有崎岖蜿蜒的小路,也有一个个小公园一般的自然“野地”,一年四季变化无穷。
这样丰富的户外环境,为孩子们的户外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城市环境,可以让孩子们学到生活常识、安全意识、甚至社会责任;自然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开放材料,为他们自发的探索和深度的学习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花园 vs. 立体车库
从户外教育的角度来看,一个繁忙、拥挤、甚至有些混乱的城中小区里,能够给孩子提供的户外环境,也许比平静、宽敞、波澜不惊的塑胶操场更加理想。

03
在教育中,人永远比场地重要,即使户外也是如此
虽然提到户外教育,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场地”,但是就和其他任何教育一样,场地只能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老师。
不管一家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有多大,场景有多丰富,孩子们所能使用的户外资源,完全由老师的能力和意愿来决定。
在北京,由于政策倾斜,公立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往往很大,但师生比却不尽如人意,两三个老师要带28-35个孩子。这使得老师想要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平稳控制住场面的话,只能让孩子聚集在尽量小的范围里,每天尽量留在相似、熟悉的区域,做相对保守可控的活动。
那些有一定难度和高度的户外器械,基本上都不会让孩子们使用,以免出现安全事故——最多让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由家长看护着孩子玩一下,平时都只是漂亮的摆设。
我小时候就读于北京非常有名的一家公立幼儿园,九十年代初的赞助费就高达上万元。园所极大,硬件奢华,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巨大的沙坑——我们每天散步都经过它,让我对它眼馋不已。然而在幼儿园的三年里,我们只被允许去玩过两次。
相比之下,北京私立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往往十分局促,跟公立幼儿园一比,从气势上就输了。但是私立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班型,收费中等偏上的幼儿园,往往会采用比较理想的师生比来保证孩子的教育质量。
比如我们的幼儿园里,14-16个孩子会配备三到四个老师,这使得老师控场的难度小了很多,孩子们的自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不仅使得孩子们的活动半径变得很大,场地的选择灵活多变,更可以让老师观察到每个孩子具体的需求和能力,因材施教,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理想的户外教育方案,并在户外活动中提供有力的支持。
户外教育的开展
当孩子们有充足的自主感时,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Vallerand, 1997)
因此无论是我们室内的课程,还是户外的教育,我们都会尽量减少集体的活动,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小组活动或者自由探索
我们的户外教育分为几个部分:对于体能游戏、安全教育和社会教学,我们主要以集体活动为主;做生成式课程,在户外进行绘画、手工、音乐等艺术活动,则是以兴趣划分的三五个孩子在一起的小组活动;而更多的时间,我们会让孩子们尽情地自由玩耍,在安全范围内给孩子们尽量多的自主权。
1
以我们某一天的户外活动为例
早上八点半,孩子们吃完早饭就一起来到户外,根据老师提前设计好的体能游戏开始集体活动。
老师安排vs.孩子自发的体能活动
有结合故事场景的综合体能锻炼(折返跑“摘蘑菇”,跳绳梯“过河”,变成小鸭子、小青蛙去探险……),有大家都爱玩的游戏(扔沙包、木头人、老鹰捉小鸡……),也有孩子根据小区设施自己发明的运动游戏(“走钢丝”,“爬轮胎”进行火箭发射……)
运动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后,老师组织孩子们根据他们的兴趣,分小组去做一些生成式课程。
孩子们的户外细菌课
有的孩子根据班里的细菌主题,用棉签采集各种地方的细菌,放到培养皿里进行培养;有的孩子主动跟着老师去社区拜访,给居委会、物业的叔叔阿姨送自己做的月饼;还有的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开始画画、做手工……


下午起床吃完加餐,孩子们又会来到户外。下午没有集体的活动,以延续班里的生成式课程和孩子们自由玩耍为主。

孩子们会在水坑里放小船,拿小铲子挖土挖沙,捉虫子放在瓶子里观察,捡叶子回去做手工,更多的时候是几个人聚在一起玩过家家……
01
 生成式课程
生成式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是贯穿我们室内外教育的一根主线。
与一般的主题课程有所不同的是,生成式课程并不是老师提前几周甚至几个月就规划好的课程,而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对孩子的观察,理解孩子的需求、兴趣和能力,不断生成和演化出来的课程。
生成式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老师的组织、应变和学习能力有比较强的要求。但是运用得当,生成式课程不仅能够促进孩子们更加积极、深入、有效的学习,也能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丰,激励老师将正向的情绪和充沛的知识反馈给孩子们,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
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计划和考核标准,但是在生成式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会带着孩子们针对大家感兴趣的项目深入挖掘,并将孩子所需要发展的目标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在这个具体的项目之中,并在项目收尾之后进行总结。
比如说,前一阵子夏至班的孩子们在户外游戏的时候,发现雨后的小路上有很多蜗牛。孩子们很快对这个小生灵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不仅花费很多时间蹲在地上看蜗牛爬,还跟老师申请带蜗牛回教室。于是,夏至班逐渐围绕着对蜗牛的观察,开展了对蜗牛的研究。
研究蜗牛的螺旋结构,照顾蜗牛
一开始,孩子们单纯被蜗牛的数量所吸引(数学),然而随着他们带蜗牛回到班里观察,又发现了蜗牛壳上面的螺旋结构(空间)。于是大家无论在室内还是户外,都会不断用画笔、橡皮泥、剪刀等各种材料模仿螺旋结构进行创作(艺术)
探讨蜗牛的食物链
随着对蜗牛兴趣的加深,孩子们又委托老师找来了网上的资料和一些绘本进一步研究语言),学习到蜗牛的特点和食物链(生物),到户外去找蜗牛喜欢吃和不喜欢吃的东西(植物),也学习了如何清洗蜗牛、照顾蜗牛(生活技能),制作了关于蜗牛的小书(艺术、语言)

02
在自由玩耍中寻找意义,创造意义
自由玩耍对于孩子的意义超乎寻常,之后我们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聊一聊这个话题。在这里,我想简单谈谈户外的自由玩耍对于孩子构建“意义”的看法。
最近有很多文章都在讨论现在学生的“空心病”。许多中学生、大学生感觉生活失去了意义,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想要干什么。这些文章指出,这种“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缺陷,而我不这样认为。
我的看法是孩子们感到人生缺乏意义,是因为很多人都误以为,事物的意义是通过价值的评判来获得的——考了高分就是优秀,找到好工作就是人生赢家。这些人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没办法评判好坏、优劣的东西,就获得不了真正的“意义”。
然而,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无法评判的东西。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好”的人生,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可能因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靠酒精度日;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甚至首富,可能因为道德沦丧而妻离子散。
如果我们坚持认为,事物的意义必须通过价值评判来获得,那么这样无法评判的人生,当然就没有任何意义。
但这不是真的。意义并不是通过价值评判获得的。一个事物的意义,包括人生的意义,是我们主动发现、创造、赋予的。
孩子们观察蝉蜕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忽然有一天,孩子疯狂迷恋上了一个玩具,他们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一旦找不到了就嚎啕大哭。一个旧娃娃,再买一个就完了,至于这样撕心裂肺吗?从表面来看,当然不至于。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赋予了这个玩具一些超乎它本身的意义,它可能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妈妈的怀抱。这很可能是孩子们第一次开始给物体创造意义。而这种寻找、创造意义的能力,也将随着孩子长大,愈发重要。
在一个环境丰富的户外场地里自由玩耍,能够给孩子提供无数寻找意义、创造意义的契机,仿佛是预防空心病的“疫苗”。户外蕴藏着无数大自然的礼物,不需要大人的任何辅助和参与,孩子们就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这个世界上最好玩的玩具——几片枯叶,一根树枝,奇形怪状的石头,下雨之后能捏成不同形状的泥土。
有一天,我们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在户外捡到一片叶子。她特别喜欢,告诉老师说这是一个爱心,走到哪里都带着这片树叶。其他孩子在凉亭里玩玻璃纸,她就把爱心树叶拓印在黑色卡纸上,剪下了这个树叶的形状,然后把玻璃纸蒙在卡纸上。透过阳光,爱心形状的玻璃纸在地上投下了漂亮的影子。她开心极了,决定把这个礼物带回家送给妈妈。
玻璃纸的光影探索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花和树都在户外,但是这个神妙的世界和菩提,需要留给孩子们自己去寻找,主动去创造才行。
03
社会教学
虽然城市里的自然环境没有乡村和森林里那么美好,但是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这就是属于他们的栖息地。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在城市里自如地生活,是城市户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城市户外教育的首位要素,就是安全教育
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辆密集,行人流量很大。如何在小区里穿行,注意避让行人和车辆?如何看红绿灯,走斑马线,穿越宽阔的十字路口?出现意外情况如何自我保护,如何求助?
安全教育从室内延伸到户外。先从团体讨论开始,抛出问题,让孩子们集思广益;带着孩子们查阅资料,翻阅绘本,寻找答案;走出教室,去观察别人是如何做的;亲身经历,从简单的任务开始,一点点挑战更加有难度的场景。
消防员游戏
除了公共区域里达成共识的安全规则,孩子们也会在实际演练中逐渐发展出能力,去协商和探讨小团体内部的安全规则。
比如说,前阵子在小区里户外自由玩耍时,两个孩子发现小操场的墙根下摆了几个摞起来的轮胎,他们假装这是要发射的火箭,站上去体验“升空”的感受。然而其他孩子很快也发现了这个“宝地”,都想站上来玩,但是大家都往上挤,很容易全都摔下来。
在最初的不开心过去之后,几个孩子为了让大家都能安全玩轮胎,开展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商量出轮胎的使用规则,达成了一个安全共识——每次只能两个孩子站在轮胎上,大家轮流上去玩。
城市户外教育的另一个重点,是如何与别人共享空间,增强孩子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平时孩子们在小区的小操场上,跟老师一起做体能游戏的时候,会邀请在附近玩的小区孩子们加入活动,共同分享幼儿园准备的体能道具。孩子们在户外画画、做手工的时候,也会注意不要占用太多的空地,为别人挪出一部分空间。准备收拾东西回教室的时候,大家都要注意收拾自己的东西,该扔垃圾桶的扔掉,该带走的拿走,使用完公共场地之后不留下任何痕迹。过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会在教室里亲手准备各种好吃的好喝的,带到小区里分享给社区的工作人员、邻里的老人和孩子。
👆中秋节给社区人员送自制月饼

最后,幼儿园也会组织孩子们走出小区,去超市购物、去消防站和警察局参观,去公园、博物馆、动物园、马场学习和游戏,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并了解我们的社会,真正理解城市生活的含义。
孩子的户外教育有多重要?看完文章,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虽然幼儿园在孩子的户外教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归根结底,家庭才是孩子教育的坚实基础,孩子的发展和福祉完全掌握在家长的手中。
文章来源来自公众号阿肉阿团,ID:yiqiuyiyang,你好呀!我们是阿肉和阿团的妈妈邱天,爸爸Yilong。我们曾一起留学藤校,现在回到清华教书做研究,还联手开了一家理想中的幼儿园。关注我们,带你读懂孩子,放下焦虑。
作者Yilong、邱天
编辑/排版瑞瑞
肖像使用文中所出现幼儿照片,均为丸子团子实验园所拍摄,并已获得家长授权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参考文献
[1] Nedovic, S., & Morrissey, A. M. (2013). Calm active and focused: Children’s responses to an organic outdoor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16(2), 281-295.
[2] Coe, D.P.; Flynn, J.I.; Wolff, D.L.; Scott, S.N.; Durham, S.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utilization of a traditional versus natural playground. Child. Youth Environ. 2014, 24, 1–15. 
[3] Strong, W.B.; Malina, R.M.; Blimkie, C.J.R.; Daniels, S.R.; Dishman, R.K; Gutin, B.; Hergenroeder, A.C.; Must, A.; Nixon, P.A.; Pivarnik, J.M.; et al. Evidence-based physical activity for school-aged youth. J. Pediatr. 2005, 146, 732–737. 
[4] Wiesel, T. N., & Hubel, D. H. (1963). Single-cell responses in striate cortex of kittens deprived of vision in one ey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26(6), 1003-1017. 
[5] Goodenough, E. (2008). Foreward. In E. Goodenough (Ed.), A place for play. A companion volume to the Michigan television film ‘‘Where do the children play’’ (pp. 65–83). Michigan: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 
[6] Neill, J. T., & Richards, G. E. (1998). Does outdoor education really work? A summary of recent meta-analyses. Journal of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 2-9. 
[7] Tremblay, M. S., Gray, C., Babcock, S., Barnes, J., Bradstreet, C. C., Carr, D., ... & Brussoni, M. (2015). Position statement on active outdoor pl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2(6), 6475-6505. 
[8] Vallerand, R. J. (1997). To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9, 271-360. 
[9] Huang, L., Schmid, K. L., Yin, X. N., Zhang, J., Wu, J., Yang, G., ... & Chen, W. Q. (2021). Combination effect of outdoor activity and screen exposure on risk of preschool myopia: Findings from Longhua Child Cohort Study.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9, 126.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