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在为一位89岁的老人会诊……
来源:医脉通
作者:阿廖沙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综合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1年12月19日凌晨,辽宁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与重症监护内科副教授杨泽辉,在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援疆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3岁。
图源:视频截图
武汉疫情期间,曾作为首批医疗队员前往支援

援疆不是杨泽辉第一次逆袭出征。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湖北告急。杨泽辉说:“这正是需要呼吸科医生的时候,我是党员,我上!
大年初二,杨泽辉作为辽宁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前往武汉。在机场,面对采访的镜头时,他很平静地说:“接到消息,没什么可犹豫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呼吸科医生,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家里人很支持。
彼时的武汉完全笼罩在疫情带来的恐惧之中,防护物资的匮乏、医护人员心理的崩溃,这都是武汉之外的人难以想象的。
图源:视频截图
在这种情况下,杨泽辉永远是那个最周到、最乐观的人。与其随行的医疗队员告诉媒体,“我们只带了一周的防护物资,杨泽辉总是最后一个领取防护服。每次进病区,他那信心满满的背影都让同事们冲劲十足。
后来的故事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医务人员的努力下,疫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武汉拼过命的杨泽辉和队友们安全回到了沈阳,度过了一年忙碌但有家人、朋友陪伴的生活。
很快新的任务又落到了杨泽辉的身上,今年5月10日,他作为出任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开启了援疆工作的序章。


援疆7个月,他是个好医生也是个好老师
初到新疆城,就是一场大考。
一名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一周后仍持续高热,束手无策的当地医院找到杨泽辉进行远程会诊,杨泽辉怕患者病情恶化,建议将患者立刻转入塔城地区人民医院进行救治。
患者入院时已经是半夜12点了,杨泽辉直到见到患者,评估完病情,才从病房离开。他通过科学评估,考虑患者“脓胸”可能性较大。杨泽辉联系了外科医生为患者进行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最终保住了患者的生命。
这样的救治逐渐多了,杨泽辉在塔城地区的口碑越来越响。塔城地区人民医院院长钟红珊说,只要每周四出诊,他的诊室门外总会排满慕名而来的患者,短短半年多的时间,杨泽辉就看诊患者800多人次。
面对这些成绩,杨泽辉没有骄傲,他深知一个医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援疆就是要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为此,他决定把自己的本事向当地医生倾囊相授。
杨泽辉最擅长的是做气管镜,他就手把手的传授给塔城医院的年轻人。为了提升规培学员的病历书写质量,杨泽辉不仅每周进行病历分析,还将学员写的病历挂到墙上进行点评。
“在他的细心指导下,没有几次,规培学员的病历书写水平就特别好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金洪说,正是有了杨泽辉的传帮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诊治水平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疑难危重症的诊治、肺部肿瘤诊断和支气管镜技术。
塔城人民医院医生米热班·麦尔旦说:“杨老师言传身教是我们年轻人最需要的。他每一次示范、每一次到乡村上门出诊都教出了医者仁心。”
救治、教学,杨泽辉每一天都努力着。
他的到来拯救了新疆无数患者的命运,可惜命运却没有眷顾他。


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在为一位89岁的老人会诊
2021年12月18日,星期六。
这一天,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与重症监护内科副教授杨泽辉在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援疆工作的第223天,也是他43岁生命的最后一天。
当天中午,距离塔城市区20公里的博依达克农场,一名89岁、行动不便的肺癌患者需要会诊。收到患者需求,杨泽辉和队友于下午4点半驾车出发,对患者进行了详细检查和诊疗,并对其调整了用药,回到塔城已经是晚上8点半了。
次日凌晨,杨泽辉突发心脏病,因公殉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图源:摄图网
悲伤的消息传来,盛京医院和塔城地区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患者都不忍心却又忍不住反复刷着和他曾经拍过的照片、视频。
那么艰难的55天生死鏖战我们都挺过来了、都回来了,好兄弟,我们却再等不到你说我回来了。”惊闻杨泽辉19日殉职在援疆医疗岗位上,2020年大年初二和杨泽辉一同登上赴武汉飞机的战友汪海源泣不成声。


泪目!200位同事来送杨泽辉医生最后一程
12月23日0时许,杨泽辉医生的骨灰被父母和妻女共同从新疆带回到家乡沈阳。近200位同事自发地来到桃仙机场,含悲迎接杨医生。
图源:视频截图
当杨泽辉的女儿手捧遗像,妻子捧着骨灰盒,与杨医生年迈的父母一同出现在机场大厅时,同事们纷纷流下热泪。前来迎接的杨医生的岳父岳母忍不住哭着说:“天天盼着你呀,你怎么这样子回来了?
杨泽辉的同事回忆道:“2020年大年初二,我在机场送他出发去武汉,后来也是在机场迎接他回家。这次送他去新疆,没想到竟然没能等到他回来,心里真的太悲痛了。”
15年从医生涯,这位永远把患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医者,把他义无反顾救死扶伤的背影永远地留在了人们心中。
救死扶伤,轻飘飘的四个字的背后,对医生这个职业是近乎苛刻的要求,为了这四个字,医者背负的太多太多了。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曾发布一份《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多数医生平均每周均工作50小时以上,工作强度大,经常熬夜、晚睡,仅 8.1%的医生从不熬夜,因为值夜班已经成了医生工作的常态。
最近一段时间,优秀医生离去的噩耗频出。
11月4日,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杨文军医生因病去世,年仅49岁。他常年为救治患者加班加点工作,饿了吃个饼干充饥,生前的最后一个快递是一箱压缩饼干;
11月10日,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医生李鸿雁,在完成发热门诊抗疫工作后,在按照规定集中隔离期间,突发疾病,因公殉职,年仅30岁;
11月20日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治疗科副主任浦其斌医生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47岁。
这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是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压榨和透支,正在耗竭着每位医生的健康,一个本可以服务患者数十年的优秀医生,却在数年的高强度临床工作中倒下。
杨泽辉医生是英雄,希望他的家人能够得到善待。也希望其他医疗同行们在工作中多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不要勉强自己,既是对患者负责,更是对家人、对自己的负责。
杨医生,一路走好!
责编 阿廖沙 小脉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