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医生朋友非他本人专业的病情,没有多大的意义,还是放过彼此吧。
来源:“我想逗乐这个闷闷的世界”微信公众号

作者:唱不完的情歌


前两天,莉姐突然打电话找我。
没发消息直接打电话,估计是比较急的事,我赶忙回了过去。
莉姐几里哇啦一顿说,我搞清楚了状况。
原来是她的一个直属领导的父亲上厕所的时候突然排出大量鲜血便,然后就送到某医院急诊科,差点还休克了。那边医生让她们做胃镜,她们觉得下消化道出血做胃镜没必要,所以让莉姐咨询一下,看看治疗方案什么的对不对。
说实在的,我当时是懵逼的。
因为,距离我上次认识下消化道出血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上次看到下消化道大出血还是在上次……
大学三年级上内科学的时候。
而且我一个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也没见过。当然,除了我自己痔疮出血看到一马桶鲜血,头一晕以为自己要死了的时候。
但这岂能难倒我混迹临床数年余的底层劳动医生?我搜肠刮肚一堆大三学的知识,加上一堆模糊的话术,叽里呱啦说了一堆。
什么“鲜血便也不能排除上消化道的可能性”,什么“当前最重要的是积极抗休克治疗稳住生命体征”,什么“要排除痔疮或者肛裂的可能”。
然而,莉姐毕竟护理研究生出身,没被我忽悠住。
“上消化道出血导致鲜血便的话出血量不是应该很大么?他没有呕血呀。”
“病人现在已经平稳了,就是查病因。”
“没有痔疮肛裂。”
一一驳斥,搞得我无话可说。不是,你都知道了你还问我干啥???
我只好祭上终极大招——摇人,“我去问问我的消化科同学。”
然后“啪啪”地去求人去了,诶,又是欠人情的一天。
我刚问完,好家伙,莉姐告诉我,她那边已经确诊了:肠镜发现结肠有出血点。我长吁一口气,人家看的没毛病啊。得亏是最好的朋友,要是其他人我早就打发掉了。
朋友、家人来咨询病情,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伴随着每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从大一上医学院放暑假开始,一直到退休后返聘结束。
我加了很多医生的群,包括大学的群、研究生的群、规培生的群,这些群基本上大家都不怎么说话,偶尔蹦出来一个病情咨询消息。
这意味着又有一个同行被咨询病情了,更多得是私下里来询问。
但是,恕我直言:咨询医生朋友病情,基本上没什么卵用,因为他可能什么都不懂。
第一,大部分医生只有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所建树
这个可能和老百姓的认知偏差比较大,大家总觉得你们学医这么久,各个方面的疾病都应该明白的。
其实,医生在除了自己本专业以外其他方面的认知只比普通人多一点点而已。
真的是一点点。
前两天,我老婆体检,发现了甲状腺结节和乳腺结节,让给我帮她检查一下。我跃跃欲试,不能在自己老婆面前丢脸啊,努力回忆使出了自己在诊断课和技能考试上学到的手法。
喵:我说我上辈子乳腺外科的你信不?
“你到底会不会啊?怎么手法这么僵硬?”
“你一只手摸什么啊,能摸到个P啊!”
算了算了,一看你就不会,不知道在规培些什么东西!
臣妾也不想这样啊!臣妾做不到啊!
轮转到头颈外科和乳腺外科的时候,光顾着搬砖写病历了,哪里给病人体检过,也没老师教。病人超声、磁共振或者穿刺都做好的,也不用体检了。
真不是我不认真,我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大部分医学生职业生涯有且仅有三次接触本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机会:
第一次是大学上课以及去医院见习的时候。这时候是接触科目最广的,包括眼科、妇产科、皮肤科、口腔科等小专业都会有所接触,但只是蜻蜓点水略微了解一下,跟去医院参观的幼儿园小朋友没有区别。
第二次是大五去医院实习的时候。实习的时候轮转的科室少一点,不过还是兼顾到了所有专业。有了规培制度后,实习生可以改名打杂生,轮转时间也很短,而且很多人因为考研的缘故会缺席实习,更不要提了解这个科室的疾病了。
第三次是规培去轮转的时候。规培虽然时间长,跨度要3年,工作也相对深入一些,需要去管病人。但规培有专业之分,外科的只在外科基地轮转,内科的只在内科基地轮转,不会交叉,而且现在大部分医院的规培教学质量一言难尽。
可以看到,大部分医生只有在留在本科室之后,才会越学越精,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基本上都是皮毛,很可能就是上大学时候学的几页书,在若干年后还记得几句话就不错了。
咨询他们其他专业的内容,还不如去百度百科。反正他们回答你,可能也是百度出来的。
某度:我也有被医生查的一天
第二,大部分医生的人脉是同一阶层和水平
有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咨询的医生自己不会,他难道没有同学、朋友么?
有,当然有。
但是,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住院医生的朋友大概率是住院医生,主治医生的朋友大概率是主治医生,主任医生的朋友大概是主任医生。
你那个20岁刚出头的医学生朋友的朋友大概率也是个半吊子医学生。
年轻医生在自己专业方面肯定是比其他医生了解的多一点,但真的说很专业,比给你看病的医生还厉害?倒也未必。
什么?你认识的是个主任?还是院士?
兄弟,交个朋友?
第三,大部分医生并不喜欢被人“白嫖
什么是成年人的世界?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价值互换。
除了你最亲近的家人还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其他人说白了都是人生的过客,并不值得你无偿的付出。
有几个人的医生朋友是最亲近、非常信任,随时可以帮助你的那种?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医生。
当一个躺在你列表里几年都没联系的人,突然发一句“在么?”
你会不会感到一阵反感和恐慌。
“我一个家人/朋友/亲戚,得了XX病,很着急,想咨询一下病情。”
你会不会感到一阵不安和烦躁。
尤其是这还不是你本专业的疾病,还要花费你自己的人脉和精力去咨询其他朋友的时候。
更何况现在网络咨询的风险越来越大,尤其是这种不了解情况,没有面诊查体的问诊,哪个医生又敢随意给出建议呢?
那,找医生朋友就没有意义了么?
还是有的,我个人认为,仅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 病人有治疗/入院需求,希望到咨询的医生那里治疗/住院的。
2. 病人要开一个手术风险很大的大手术,对医生水平不了解的,想咨询医生开刀水平的。
3. 病人已经住院了,希望能通过医生朋友介绍得到更多照顾的。
那种已经就诊或者住院治疗了,主治医生已经给出方案了,就是想多问问一些医生朋友,真没多大必要。
有那功夫和精力,还不如去某大夫在线平台,大批专家在线发牌(bushi),在线诊疗,不比你那半吊子住院医生朋友强?
总而言之,咨询医生朋友非他本人专业的病情,没有多大的意义,我建议,还是放过彼此吧。
责编 小脉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