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之争,本质是利益之争。
来源
:医脉通

作者:阿廖沙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1年8月,一篇题为《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业内呼吁“低价中标”理念应客观评价》的报道在医疗界引发轩然大波。
文中提到,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心内科专家讲述,自己在最近的一次手术中连用了四个球囊都破裂了,造成了病人血管穿孔,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不存在的。
该专家呼吁:“在集采招标后,球囊质量怎么样也仍需评价。不能为了节省成本,牺牲了产品质量。”
原文截图
自2020年年底以来,冠脉球囊与冠脉支架等医用耗材相继被纳入集采范围。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仅天津地区从这两种耗材上节约的采购费用就高达4.54亿元
心内专家的一番话,将医疗集采政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价格下去了,质量还有保证吗?
官方正式回应,结论让人有些意外
2021年12月28日,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就“一台手术用破四个球囊”的问题作出回应。
国家医保局官网截图
在看到媒体报道后,有关部门迅速对报道提及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经核实,媒体报道提到的发生多个球囊破裂的手术,为2021年8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的一台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术者为心内科负责人。
该例手术共使用14个冠脉球囊,破裂5个,其中1个为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代理进口的产品,4个为广东博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
为了确保调查结果公道可信,由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组织全国范围内10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就该病例背对背开展了独立的“双盲”评议,从术中医疗器械使用方面调查球囊破裂原因。
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按照医疗器械质量抽查检验有关规定,委托上海市药监局、广东省药监局分别对相关产品开展质量抽查检验。
产品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相关批次冠脉球囊抽检符合质量标准,未发现相关企业在生产记录、供应商审核、来料检验等质量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从病案评议情况看,专家组认为,由于患者血管重度弥漫性钙化,冠脉球囊扩张时易被钙化部位扎破,球囊连续破裂与球囊质量无关,而与病变及手术操作有关;专家排除了球囊破裂导致血管穿孔的可能性,普遍认为血管损伤与术中操作有一定关系。同时,该例手术还存在术前评估不充分、病案记录不完善等问题。
官方的态度很明确,球囊破裂是手术操作问题与球囊质量无关。
该结论让关注此事的医疗同行与网友颇感意外,虽然医保局的回应中并未提及术者具体姓名,但现有信息已经足够判断出他的真实身份。该专家是心内科公认的权威人物,质疑他的操作水平似乎让人难以信服。
然而另一个事实摆在面前,上海市冠脉球囊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于2021年6月9日公布中选结果,7月30日落地实施。但破裂的5个球囊生产日期均为2021年5月,在集采开展之前。
正如上文所说,该心内专家几乎直接将连破四个球囊归因于“集采政策影响产品质量”,可调查结果显示术中所用球囊均为集采开展前购入,对于这一矛盾问题,该专家尚未作出回应。
根据“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猜想和阴谋论不能作为证据,“集采政策影响产品质量”这一结论目前并不成立。
集采之争,本质是利益之争
在社会上有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医生的收入到底是高还是低?
先说结论,穷的是真穷,富的是真富。有的医生要在下班后“跑滴滴”补贴家用,连孩子都不敢生;有的医生全国多处房产,好车一年一换。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有技术原因,有职称原因,但最核心的是对药品医用耗材选择的话语权。
这点懂得都懂,无须赘述。
对于那些原本掌握医用耗材选择权力的医生来说,集采政策的推行无异于晴天霹雳。回扣没了,收入必然锐减。为了守住自己的“钱包”,他们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阻止这一政策实施。
自集采政策提出后,反对声就不绝于耳,药企通过媒体造势,营造出“利润过低无力支撑研发”的舆论博同情。
但集采的本质是砍掉多余的中间环节,挤掉不合理的价格水分。这部分钱本来就没多少流入科研人员手中,多数被医药公司的股东和销售瓜分,他们赚得盆满钵满,科研人员只能吃他们的“残羹冷炙”,这就对研发有好处了?
图源:摄图网
与此同时,部分医生对于集采也是抱怨不断,高耗材大幅降价意味着回扣缩水甚至退出历史舞台。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有权力的“前浪医生”自不必说,连“后浪医生”也忧心忡忡。
“前浪”害怕收入锐减,高端生活质量降低。“后浪”则是遗憾,自己还没得利就被宣告出局了。
对于“前浪”的想法我不评价,只想给“后浪”一个忠告,即使没有集采,“前浪”的今天大概率也未必是你们的明天。
近几十年医生规模迅速扩大,但高级职称数量增长有限。不出意外,新一代年轻医生多数或将以主治身份退休,根本爬不到可以掌握选择权的位置。
在这种大前提下,与其追求那些让人提心吊胆且丧良心的灰色收入,倒不如大声疾呼,要求提高医生群体的阳光收入。
让医生回归单纯的治病角色,这本就是医改的核心目的之一。
有人认为这一想法太过乐观,“前浪”挣不到钱,“后浪”的日子还会好过么?
这一担忧不无道理,医生收入的分配权依然牢牢掌握在“前浪”手中,他们的“大蛋糕”没了,很有可能会对手底下人的“小面包”动心思。
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绝对的理论从来就不存在,实践的过程中会迸发出无限的可能。随着医疗耗材价格降低势必会释放出更多看病需求,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做大了“蛋糕”。且没有高额回扣的吸引,“前浪”也不会再霸占着手术台不让“后浪”染指,年轻医生获得了更多磨炼技术的机会,为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改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因为有困难就退缩,也不能无视医务人员和老百姓的真切需求。
希望医务人员能赚到清清白白的体面收入,希望老百姓能享受实惠、合格的医疗服务。
这是全社会最朴素,也是最真挚的愿望。
责编  敬敏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