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核酸检测才最有效率?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乐高

01
核酸检测失效,新冠病毒又有新变化?

5月7日,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朝阳区副区长杨蓓蓓介绍,过去的10天,朝阳群众已经进行了多轮核酸检测,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病毒的隐蔽性很强,感染初期病毒载量低,不易被发现,只有重复多次采样检测,才能把病毒“捞干净”。

这和以往其他地区疫情有所不同。北京本轮疫情通报多起病例,在产生新冠症状后,核酸检测仍为阴性,但在几日后核酸复核为阳性。


更有甚者,已经出现新冠症状的患者,核酸检测多次还是阴性,这引起医疗界广泛关注。


有病毒专家认为,
北京多个有症状的病例是核酸复测发现的,但症状已经在阴性时产生,这一现象以往并不常见,是否病毒出现新的变化,还要进一步研究。

虽然出现症状和能否传染具备关联,但出现症状不一定病毒载量就多。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传染性不一定比无症状高,这意味着患者的核酸载量不一定达到检测标准。


当病毒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也随之启动。在两方“博弈”的过程中,病毒载量可能会有所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核酸检测失灵。而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时,可能会引起发烧等症状。

此外,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身体素质好的人就是没什么明显反应,是否有新冠症状与病毒载量无直接关系。


北京的核酸检测还要十分注意,出现呼吸道症状但核酸阴性的人,复核是十分必要的,抗原检测也要跟上才能最大概率降低传染风险。


02
“1次核酸+6次抗原”,双管齐下新改变
北京面临新难题,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也备受考验,而上海则把王牌压在“检酸检测+抗原检测”的方式上。


5月8日上午,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5月1日至7日,累计核酸筛查了约6300万人次,抗原检测约1.26亿人次。


但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依然可能出现遗漏。因此,上海将继续开展基于三区划分的“抗原+核酸”组合筛查:

1.封控区每天进行一次核酸采样;

2.管控区采取每周“3天核酸+4天抗原”组合筛查的方式;


3.防范区采取每周“1次核酸+6次抗原”组合筛查的方式,且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出入公共场所(如果另有规定的要求,按相应的规定执行)。


4.对配送寄递、志愿者等流动中的城市服务保障人员,每天开展“1次核酸+2次抗原检测(2次检测间隔8小时)”。
上海此种方式可全国借鉴,即降低了医务人员工作量,也降低了新冠患者遗漏检测的可能。抗原检测虽然无法代替核酸检测,但其检测方式依然是重要参考。


特别是早期感染的患者,病毒刚刚开始复制,抗原金策是较为灵敏的。但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抗体产生以后,抗原检测就不容易发现问题,因此要重点强调,在感染早期(出现症状第2-7天,平均5天内)进行检测为最佳时间窗口。

此外,居民在核酸检测前,如果先测一下抗原,发现阳性说明已经感染的可能性很大,这时就不应参加集中采样,可以安排人员单独采样,避免集中采样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03
如何核酸检测才最有效率?
疫情此起彼伏,常态化核酸检测已逐渐成为主流。基层核酸检测人员也备受考验,虽然大规模核酸检测很辛苦,但病毒确实“狡猾”,正常的检测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被遗漏的感染者。


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组织越有序就会越快速越安全,反之即影响检测效率也增加传播风险。


那么该如何确保核酸检测有序有效呢?为了大家在日常准备上少出错,基层医师公社准备了“特别方案”供参考。

责编|苏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