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无论如何,开设“教学门诊”是一次关于医疗资源配置的积极尝试,是规范化的第一步。
来源:医脉通
作者:苏沐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还记得去年被刷屏的“3元华西口腔教学号”吗?
日前,浙大二院在内分泌科已开展浙江省首批“教学门诊”,将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生的学习场景从病房、手术室延伸到了门诊。
并且于6月起,该院内科的多个学科也将推出“教学门诊”。
图源:网页截图
其实早在前些年,就有很多医生呼吁推出教学号,但当规范门诊教学的医学教育时代真正到来后,是否能达到专家、规培生和患者三方共赢的局面呢?
专家号源本就不足,是否会难上加难?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在全国全面开展,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大多数医院规培仍是以病房为主,甚至门诊并未被纳入必须轮转计划中。
但,在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常见多发病的处置是在门诊完成的,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效率的提升,有越来越多的临床问题将会在门诊得到解决。
所以,门诊在临床诊疗和教育培训中变得至关重要。这或许也是很多医院推出“教学门诊”的初衷。
教学门诊和普通门诊相比有两大区别:
第一,患者的就诊时间。
教学门诊的患者就诊时间会远远长于普通门诊,拿浙大二院为例,其中一位73岁的患者谈到,这是他看过时间最长的门诊,整整半个小时。而有的医院,甚至将患者的就诊时间延长到了一个小时。
就诊时间的延长,则意味着患者数量的受限。没有数量方面的压力,或许在教学操作上会更加细致一些。
第二,教学模式的改变。
不同于门诊教学,不是老师在前面看诊、学生在后面学习的模式,与普通门诊更有不同。
教学门诊更加强调的是以规培生为主体,让他们亲自做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并拟出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计划,整个过程带教老师在旁观察、监测及指导。同时,带教老师也是患者诊治的责任人,来把握教学门诊的医疗质量和安全。
当然,整个过程患者是有知情权的,浙大二院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患者知情始于挂号时,系统会标注“教学门诊”,挂号后患者还会接到短信和确认电话,告知“诊治由住院规培医生首先完成,再由老师指导和决策,诊疗过程需30分钟。
对于专家来讲,将“课堂”搬到“门诊”,的确更容易发现规培生在临床实践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但目前,很多大型三甲医院尚未建设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并且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门诊诊疗压力大,带教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
再加上专家号源本身就存在不足的问题,“教学门诊”很难在一些医院里实行,专家更难以停下脚步投入到“教学门诊”中。
规培生参差不齐,是否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门诊教学”和“教学门诊”,对于规培生而言,无异于学车,一个是教练向自己演示如何开车,另一个是教练坐在副驾驶上,陪着自己练车,并且做好随时踩刹车的准备。
其实也是主动和被动的区别。
门诊教学,是跟在带教老师后面,属于“被动”学习;而教学门诊,是与患者面对面沟通,属于“主动”学习。
这种模式虽然给规培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来自带教老师的压力和来自就诊患者的压力,不过受益也会有很多。
浙大二院的一名规培生曾说:
“自己多年前刚上门诊那会,遇到困难大多只能自己摸索。那时每天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医院,早点开始接诊,否则动作慢了病人看不完。理论已经很扎实了,但一上门诊,就抓不住患者表述的重点,不自信自己的诊断,动不动就得请教专家。”
但话说回来,这和规培生生源有一定的关系,规培生基础知识学得扎实了,医院才敢去开展“教学门诊”。
尤其遇到专科教学门诊,知识储备充足是必备条件。
比如风湿科的专业知识,在本科阶段仅仅能接触到少量的风湿免疫的知识,因此在这批学生进行教学门诊之前,对于知识背景的补充,除了基础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专科指南、规范的诊疗流程等。
目前,在我国规培生有的是本科生,有的是硕士研究生,有的是博士研究生,起步是参差不齐的,即使属于同为一个级别,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也有所不同。
如果强制实行此项改革,或许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患者认知度不同,是否会造成新的医患矛盾?
患者,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喜欢找年轻医生看病的,认为年轻医生更喜欢探索“罕见”疾病,并不会将常见症状划分为某一疾病,对待患者更加细心和耐心;
第二类,喜欢找主任医生看病的,认为主任医生相比年轻医生而言,经验更加丰富,对疾病的诊断更加精准,并且能很好地把控突发症状。
同样,开展“教学门诊”这项新的改革,患者也会一分为二。
“教学门诊”很完美地规避了患者“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的就诊处境。除此之外,最大的好处是:有充分的时间回顾和叙述病史,参与医疗决策讨论,增进对疾病的认识。
但有人在意就诊时间,而有人更在意诊疗效果。
“教学门诊”与“门诊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患者那里并无什么区别,到底是哪种教学也不在他们所关注的范围之内。
医生想的是,除了能更高质量地完成诊疗工作,同时也希望让自己的学生获取更多的临床经验。
但很多患者想的却是:我是来看病的,不是来当小白鼠的,不管你是哪种教学形式,规培生永远都是学生。
这就像,既要护士一针见血,又不愿意让实习护士练手,永远是个矛盾。
若想真正解决临床教学的问题,或许还需要将患者考虑在内,当医生和患者的认知程度达到统一或接近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临床教学的改革,事实证明这条路很难。
但无论如何,开设“教学门诊”是一次关于医疗资源配置的积极尝试,是规范化的第一步。
至于“教学门诊”,到底是不是个“三方共赢”的合作方案?
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还需要更多的医院和医生去不断探索与完善,才能给出更为准确的答案。
责编|苏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