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每周二原创:职场学习类干货

抖音式快乐与快手式快乐



1/5

抖音式快乐与快手式快乐


过几天就是“Happy Holiday”了,现在不让过洋节了,那我们就讲一讲“Happy”,人如何才能得到快乐?


《天龙八部》里有一个情节讲西夏公主招驸马,问了应征者一个问题:你一生中什么时候最快乐?


如果让现代人回答,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忙碌了一天在回家的地铁上,打开抖音或快手,让时间在一条条光怪陆离的短视频中流逝,什么也不用干,什么也不用想,最快乐。


其实快乐并不难,一个段子都能乐上几秒钟,难的是持续的快乐。不过,细细分析,抖音和快手提供持续快乐的方式还是略有区别的。


打开手机,抖音基本上只有一种浏览方式,就是往下刷,一条接一条,没有多余的时间,也没有多余的动作。




快手的内容有两种最主要的浏览方式,“精选”跟抖音一样,“发现”界面是左右分两栏,可以在四条视频中选择你喜欢的——在快手改版之前,这是快手唯一的浏览方式。


这两种浏览方式带来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呢?


抖音是一种“沉浸式”的快乐,就是一座按你的喜好为你订制的“娱乐步行街”,其逻辑是“你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快乐”,快手是一种“有选择感”的快乐,就像一个通往各种娱乐项目的“十字路口”,其逻辑是“发现快乐”。


原因在于,抖音定位为媒体,“媒体——内容——用户”,通过强大的算法把内容“喂”给用户,用户也更关注内容;


快手定位为社区,“社区——达人——内容——用户”,除了算法外,更强调用户对达人、主播的关注关系。


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更喜欢哪一种持续的快乐呢?



2/5

易得的快乐不持久,持久的快乐不易得


在科学家看来,快乐就是人对外界刺激作出的积极的反应。


最近看了一本书《愉悦回路:大脑如何启动快乐按钮操控人的行为》,记载了上个世纪,心理学家做过的一系列不人道的实验,用刺激大脑某些特定部位的方式,让受实验者对某一项自己以前并不喜欢的事物产生愉快感(比如让同性恋者接受异性性行为),这些实验都证明了——用科学家的话说——“快乐感是内侧前脑束多巴胺回路的神经奖赏调节机制”。





3/5

选择的快乐


“快手式快乐”的核心就是多样化与选择。


作为一个社区,快手把达人作为用户与平台之间的纽带,用户与达人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带着社会属性,这种情感联系让快乐关系更加持久。


快手为了让用户更多的发现达人,其“发现”界面提供了四个视频,用户要根据有限的信息,选择自己可能最感兴趣的,算法也会根据你的选择,推荐更可能符合你口味的视频。


这里有一个问题,你比机器更了解自己的快乐吗?即使你更了解自己,而根据有限的内容,你也可能误判,导致自己选的内容不如机器推荐的好看。


但这种有选择的机制,提供了一个类似赌博的赞赏机制,当你自己选中了一个好玩的视频而不是机器强推给你的,你获得的快乐感会更强烈。


此外,选择机制会给你一个“这个一般般,下一个应该更好玩”的非理性信息,类似赌博中的“差一点就赢了”。


当然,这只是快手的设想,实际上,短视频的本质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快地获得快乐,从快手的界面向抖音靠拢这一点上,足以证明“抖音式快乐”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那难道除了不断的刺激,我们就没有别的方法得到持续的快乐了吗?


这个问题还要从快乐的对立面“痛苦”说起。




4/5

一切诸行苦


人为什么会痛苦呢?


佛教认为是“欲望”,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对应的事物又有自己的规律,半点由不得你,佛教叫“万法缘起”,所以人就难免有各种各样的痛苦。


佛教把“生老病死”这些自然规律之外的原因总结为“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即,想要拥有你得不到的东西,想要留住你留不住的人,被迫呆在一个你不喜欢的环境中。


其实何止是这些,想一想我们描写积极的感受的词——愉悦、兴奋、欣赏、开心——其实都差不多,但负面感受的词,差别就大了——沮丧、悲伤、痛苦、愤怒、嫉妒、无聊……


如果把无聊也当成“苦”,那么,没有外界的刺激,也是一种痛苦。我们对人生痛苦的感受远远比快乐更深刻,所以,“一切诸行苦”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


佛教有一个关于痛苦和快乐的寓言,一个人在山间行路,遇到猛虎,躲在悬崖边的藤上,悬崖下是毒蛇,却见两只老鼠正在啃这条救命的藤,就在这生死关头,他看见藤上居然有一滴蜂蜜,于是尝了一小口,啊,真甜……





5/5

痛并快乐着


在科学家看来,苦就是人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负面的反应。《愉悦回路》一书中,科学家的实验也证明,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痛苦,其大脑激活的区域基本重叠。


有趣的是,痛苦激活的区域和快乐感同样在“腹侧被盖区——伏隔核多巴胺回路”,只是激发的机制有所不同,如果这两种机制同时发生作用,你的感受就像一首歌的歌名——《痛并快乐着》。


事实上,痛苦与快乐的关系比你想的更近,短暂痛苦的刺激结束后,我们都会自然产生轻松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愉悦感。但长期持续痛苦的作用恰恰相反,它会改变该局域的愉悦回路,扭曲你对快乐的感受能力。


这个说法是不是很像佛教对于“苦与乐”的看法?


人生未必如佛教说的那样“苦是本色,乐是幻象”,痛苦和快乐更是互为点缀,互为因果。我们都需要痛苦,让人生更有意义,也需要常常找到片刻的快乐,使自己的感受能力不至于被扭曲。




相关文章


为什么说“洞察人性”是一项很危险的能力?

为什么“骆驼祥子”的奋斗,跳不出贫穷的“三大恶性循环”?

你的人生,选择了“幸福策略”还是“成就策略”?






人神

共奋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