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林石
编辑 | 角爷
一家房企连续违约,是一种什么感受?
6月29日,阳光100中国宣布一笔金额为2.196亿美元的债券正式违约。此外,这笔债券还有2846.87万美元的利息也未支付。
这不是阳光100第一次违约。
早在2021年的8月和12月,阳光100就已经分别出现了本息合计5240万美元、1.8亿美元的债券违约事件。
从曾经的中国十强房企,到如今“三道红线”全踩、排名掉到两百名开外、股票跌成“仙股”,阳光100的老板易小迪恐怕顾不上这些,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这债,怎么越还越多?
相较之下,前几年还在高喊“活下去”的万科,尽管也面临利润大幅下降的困境,如今却对未来显得“乐观”起来——
前几天的股东大会上,万科老总郁亮放话:短期市场已经触底了,但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万科自然有说这番话的底气,但更多的中国房企终究还是要面对一个终极拷问:
即使能够“缓慢恢复”,自己能不能扛到黎明到来?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还不起的海外债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这句话放在今天的中国房企身上再合适不过。
1993年,越秀地产发行了2只总金额为4.2亿美元的5年期美元债券。此后,陆续有房企在海外发行债券,但受政策限制,房企海外债规模一直不大。
直到2015年,发改委发布“2044号文”,宣布取消企业发行外债的额度审批,实行备案登记制管理。房企海外发债的“紧箍咒”才终于解除。
第二年多地楼市调控推波助澜,上交所、深交所先后发文,提高公司债发债门槛,并明确“债券募集资金不得用于购置土地”。
房企们闻风而动,开始在海外大肆“捞钱”。
2016年,房企海外发债规模为82.99亿美元。一年之后,这个数字就变成了387.47亿美元,翻了好几倍。
此后数年,房企海外发债规模持续呈现上升趋势。
地雷就此埋下。
彼时财大气粗的房企们大概不会想到,好日子会这么快就到头。
2018年6月,发改委表示“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避免产生债务违约,限制房地产企业外债资金投资境内外房地产项目、补充运营资金等,并要求企业提交资金用途承诺。”
2019年7月,发改委再发布第778号文,明确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
紧接着的2020年,“三条红线”出台,对房企的债务规模增速作出了明确限制。
曾经发债有多爽,如今还债就有多痛。
从过去的2020年到未来的2024年,中国房企们仅在海外债上,每年平均需要兑付的金额就高达近3000亿元。
还得起吗?
恒大还不起。2021年,在苦苦坚持了一年多之后,恒大还是出现了首次美元债违约,金额达2.5亿美金。
奥园也还不起。2022年1月,奥园宣布共4支总金额超10亿美金的美元票据违约,即将进入债务重组阶段。
富力也还不起。今年6月,富力甚至一口气发起了10个展期要约,未偿本金总规模高达49.4亿美元。
最不可思议的是,连2024年才到期的债券,富力都选择了提前展期。
实在没办法了。
违约是早晚的事,不如早晚认清事实,或许还能留下几份体面。
2021年,至少10家房企发生海外债实质违约,违约债券金额超63.4 亿美元,其中不乏佳兆业、当代置业、花样年、华夏幸福等知名房企。
刚刚过去的2022上半年,尽管有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匪夷所思的“万物可换房”,但大多数房企仍然困在还债的泥潭中。
接下来的半年,谁会是下一个?
借不到的境内债
还不起,也借不到。
曾经,“借新还旧”是房企们百試不爽的杠杆游戏,支撑着这个行业的高速发展。
现如今,这招不灵了。
2021年下半年以来,标普、惠誉、穆迪这世界三大评级机构,陆续对多家房企进行评级下调、展望负面,高达250余次。
穆迪甚至在去年10月,一个月内下调了29家房企的评级。
不少国内龙头房企也未能幸免。
对此,有房企选择“躺平”,也有房企选择了反击——撤销评级。
图源乐居财经
但无论主动或是被动,一大批房企都因此失去了在海外市场发债的机会。
数据可以说明一切:
2022年1-5月,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总额为3344.7亿元,其中海外债占比仅为4.3%,同比下降21.1个百分点;
而整一个五月,房企新增海外债的金额为:
0。
国内呢?
整体而言,房企的融资规模都在缩小,但民企要过得更惨。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733亿元,同比下降43%。
其中,境内债发行占比高达80%,发行人性质为国央企的占比则高达94%
相较之下,2022年前5个月违约房企中,倒是有89%都是民企。
图源中泰证券
不过,支持房企合理融资的声音亦有出现。
4月底,人民银行召开专题会议,要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5月初,银保监会也开会表示“要区分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同日,深交所发文指出,“允许优质房企进一步拓宽债券募集资金用途,鼓励优质房企发行公司债券”
随后,包括碧桂园、美的置业、龙湖在内的5家房企被选为示范房企,公开发行人民币债券。
有分析师表示,“房企示范名单接下来可能会动态调整,有望增加到10余家”。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能有几家房企,能撑到成为“示范房企”的那一天?
那些还不上海外债,也借不了境内债的房企们,还能从哪里搞钱?
拼了命的房企们
卖房!卖房!卖房!
这可能是许家印和众多房企老板手里唯一的救命稻草。
同策研究院就曾表示,“从信用债的融资缺口来看,未来2年-3年内都存在融资缺口,只能靠项目销售回款来偿债”。
也正因如此,小麦换房、大蒜换房、西瓜换房、街道定kpi卖房、公务员进城卖房......各种魔幻卖房的新闻层出不穷。
我们在前文《小麦换房背后,不顾一切救市》里还提到过,不少地方也为卖房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
房企拼了命卖房,地方也劳心劳力地出政策,有用吗?
目前来看,效果尚未显现。
2022年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07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6%;商品房销售额48337亿元,下降31.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4.5%
国家统计局数据截屏
无论如何,只能说是下降趋势放缓,所以万科郁亮的那句“短期市场已经触底”,说得很高明,没有任何毛病,但是并没有说这个“触底”是对谁而言,又要持续多久。
如果是对于头部房企来说,确有一定的“反弹”迹象。
自2022年年初起,头部房企销售市场占有率便保持上升态势,5月累计销售金额TOP10的房企,在百强中占比已经达到40.7%。
如果是对中小房企来说,“触底”可能为时尚早。
2020年,全国共计有408家房企破产。
2021年,这个数字是343。
紧接下来的7月,又是房企的还债高峰——要还的境内债规模达年度最高的1047亿元,美元债达65.57亿,合计人民币约1500亿元。

还会有多少房企,会倒在还债的路上?
参考资料:
1.中国外汇《起底中资房企海外债》
2.第一财经《2300亿国内债券!房企今年将迎两轮偿债高峰期》
3.国家统计局《2022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0%》
4.中泰证券《2022年房地产行业中期策略:至暗已过,格局重塑》
5.进深News《地产评级凉了》
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千山万水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严选好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