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公众号选择关注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
更多精彩内容


Contact Us
新浪微博:UIUC_CSSA
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来稿至[email protected],投稿相关问题请回复‘文稿’提取详细说明或私信主页君

统计专业,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必需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各个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学术方向之一。而UIUC,乃至世界各高校的统计系都在接纳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学生占据主体。因此,面对广大的受众群体,我们有幸邀请到我校统计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刘畅分享他的学术生涯,尤其是专业领域的经验。


这篇文章包括课程推荐、申请指导、未来导向等各方面内容,由于主人公过于优秀所以篇幅较长,但读起来一定欢乐有趣!大家看看他亲自写的自我介绍就知道这是个酷酷的小哥哥了👌虽然这推送第一段的风格是因为我得来个opening…


个人介绍 

刘畅,2018年12月毕业于U of I 统计系,Summa Cum Laude,农药钉子户,本命英雄蔡文姬,男神是泊松大人,喜欢的宠物是提莫,梦想是再养只柯基~

河南商丘人,出生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所以是不折不扣的北方汉纸。2019 Fall 申请季在Operations Research方向收获 Dartmouth College和Gatech等录取,生统方向获得 Yale,Hopkins,Brown等录取,城市规划方向获得Cornell等录取,另收获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临床医学研究MS录取(据说是最像MD的非MD专业?)最终接了达特茅斯学院的PhDoffer,励志在达摩禅院实现科研能力和颜值身材的极限提升!



本科生涯 

作为转学生,大三后国内大学转入UIUC。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划呢?

我先是在北京某大学就读了新闻专业,从2013读到2016年。是逐渐感觉专业不太心仪,不太符合对未来的打算,就打算换一个途径。还有一点就是我发现社科研究者处理事实会涉及到数据。如果不是非常了解,对事实的处理就会浮于表面,不能抓住本质,为报导的真实性客观性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选择统计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这是一个更加说明问题的学科。国内大学转专业有些复杂,所以就打算来国外就读。其实一开始转进统计的时候,是想着用它辅佐新闻专业。但是学着学着感受到个人兴趣与统计本身的趋势,就把它变成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比起其他专业,uiuc的统计系中国人很多,我也听过很多统计系的同学对此有过相关评价。那么你对此是有什么看法呢?这种现象会有优点或缺点吗?(此问答同样包含课程推荐)

统计专业的中国人多是一个事实。不仅是咱们学校,全美的统计系都被中国人占领了。但要是苛求它控制国际学生的数量,肯定也是不对的。同时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强,适合这个专业,所以被录取的大多是中国人也是有道理的。


优点的话,我觉得方便是最大的好处。因为上课会有很多group project,中国人交流起来更加方便。有些东西更容易get到对方的思路,尤其是复杂的学术问题。我在上stat 432: intro to statistical learning的时候,我们几个好朋友一起抱团。最后大家成绩、出路都特别好,学习过程也特别开心。个人推荐David Dalpiaz教授,他的内容设置比较有用,上课体验也不错。如果找到靠谱队友,合作愉快的话会收获很大。STAT 434: survival analysis我给五星。统计系有些大课可能体验不好,但是像这样的小课体验会非常非常好!它就像一个seminar,很生动,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会认识所有的学生。所以如果让我推荐的话,我会让学弟学妹去了解、参加一些小型统计课。这样的课十分提升体验感和参与度


中国学生太多,不好的地方也是有的。因为我个人会注重课堂体验,而大课的课堂体验会有不足之处,缺乏一些自由和critical的氛围。有时候会有一些尴尬,比如有同学大声用中文说话(其实没毛病,但声音太大的话会有些尴尬)这个还是希望大家以后能够避免。




能够取得如此好的录取结果,和在本科就达到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你有什么值得骄傲或者对学业很有帮助的经验想要分享吗?(此条涉及paper选材及学科领域)

首先就是gpa不要太低。统计专业达到3.8比较安全。简历的话,能体现出每一个阶段都在干相关的事情:可以是科研,实习,小项目,volunteer… 只要在技术方面相关都可以,不要干废事就好。这是我一直秉承的一个原则。即使干不到惊天动地的事,只要有用,不后悔就好。但是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基本要提前一个半个学期做打算,制定清晰的计划,留出两三个选择保底。不要一路走到黑,要有后备力量。


我觉得跨学科的研究我个人比较有兴趣,发展前景也会很大。因为领域虽然不同,但现在时代的发展都会利用数据做分析。而统计毕竟还是偏应用类的学科,当各领域跨度比较大或者有需求的时候,大家可以用统计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就比如我正在做的research是政治和数学的结合,和消除选举过程中的disproportionality有关,下半年准备发paper。之前做过农业相关的research,是我给农学院的一个phd做的一个数据分析。


和教授关系好会有视野与“利益”的双重收获。我在434这节课上成绩不错,和教授关系也特别好,经常聊天。就比如前段时间,基因改造婴儿的事,正好他也是研究生物的,就和他聊了起来。当然不仅是聊天,也涉及很多学术问题。比如样本的使用,临床表现,制定模型,等等与统计相关的事。

最后因为我和他关系很好,课还没上完他就给我写了推荐信。他还给我推荐了实习,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身份问题之类)我没法参加,但这曾是个特别好的机会。


grad school申请 

对于申请,你觉得有什么注意事项?什么经历比较加分?除了统计专业之外,general的经验也可以谈谈!

托福(如果需要的话)和gre,比想象中的更重要!!如果想上很不错的学校的话,分数必须高!没有商量的余地!就像现在可能会有“gre320就是过线”的传言,但是如果想冲击好学校或者很火的学校的话(专排top15左右),一定要冲更高分!因为320他们写出来,但是他们心中的档次是328、330。320只是底线,他们会在申请者中看人数择优录取。所以能冲多高冲多高。如果你有实力、有梦想,就不要安于现状。


在申请学校和等待offer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什么有趣的事吗?

这个我觉得我有三点可以说。

1. 值得吐槽的第一点就是wes认证是转学生认证中文成绩单的一个东西,它的等待时间超级超级超级长!一定要提前至少半年搞定。如果拖延的话可能会错过录取学校收材料的deadline。我就晚了一个月,幸好我的学校不计较……


2. 推荐信!一定要提上日程。首先一定不能指望老师按ddl交,他们一定会拖!我有一次和教授去喝两杯,问到了这个事。他说一是当时比较忙,二是想把所有学校堆在一起交。虽然是他的个人习惯,但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概所有老师都会拖一拖。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厚着脸皮去催… 还可以多找推荐人,分担大牛推荐人的压力。比如说发三封推荐信,可以找六个推荐人,防止某些掉线。


3. 中介问题。我的个人建议是如果申请纯就业的professional master可以找中介,但是如果研究型的master或者phd,最好自己负责。你可以找中介修改简历和ps,但所有需要写的都要自己完成。因为申请这些位置需要表达自己的学术和其他个人能力,亲自参与是对自己学业的负责。此处强烈安利writers workshop!!要找一个背景相符的tutor。这样他/她不仅能帮你改文书里的语法,连技术都给改,就非常通透实用!


申请到最后最后收到这么多offer心情如何?如何冷静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项目?

刚开始等待offer的焦虑很可怕,非常stressful。如果是单身体验会更差,因为没有人在身边陪伴。接到第一个offer的时候相当于吃了定心丸。虽然是个容易申请的学校,但也非常开心,大吃一顿。接着就是第二个焦虑高峰。虽然有了很多offer,但是会变得越来越贪心想要更多的更好的。第三个阶段就是佛系阶段,因为等到了这个时候,要不就是特别好,要不就是不可能。


从学校联系你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你的渴望程度。比如约翰霍普金斯和达特茅斯的教授都邀请我去参加tour,和他们见见面聊一聊之类的,然后机票住宿等等全部报销。当然也是因为这些学校本身也有钱,或者申请的人比较少,你会获得更多关注,interaction就会很好。


至于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达特茅斯… 给我offer的学校也有比达特茅斯排名更高更好看的,但达特茅斯在我心中排名宇宙第一,因为它给我一种family的感觉。因为我在uiuc本科人特别多,而我正好想换个生活环境,达特茅斯人少,获得导师的关照也多,尤其是它注重精修和学术自由。比如它的工学院特别小,只有一个楼,没有系,当你实际上可以学任何你想学的东西。因为你不选专业,但是会选心仪的导师和心仪的项目,相当于选lab和research就是专业分流的方式。这个小的机制可以算是达特茅斯专属。它也特别注重学科交叉,这也是我和它三观特别合的原因。隔壁是美国排名第五的达特茅斯商学院,我们和商学院的交流比较多。对于从背景、知识、英语都是特别好的提升。


但其实规模大规模小,都不能说是硬性的坏事或者好事,而是要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达特茅斯的资源在宏观方面绝对没有uiuc多,但是我自己觉得这些资源足够了,而且看中的是其他方面才做了这而且看中的是其他方面才做了这个选择。大家也肯定是要在运作机制上为自己的兴趣和发展做考量。



未来展望 

在phD生涯中有什么对未来的展望吗?比如research进程、毕业、工作等等?

我打算给将来留一些自由度,大概率进业界(industry)。因为我觉得工学院的氛围和它培养的走向,都能让我很好地把握住业界的资源。我们还提供MBA双学位的制度,到时候想试试,因为它对我对商业和人脉这方面的思考会很有帮助。目前也考虑创业的可能,所以在商业那边也会关注。达特茅斯刚刚也说过,它的领域连接在一起,交互比较多,如果能进行结合会特别好。


然后就可能多发paper!达特茅斯特别偏,比uiuc还村,所以学习时间比uiuc还多… 它支付都没有网上支付😂😂


你觉得从统计学的大方面来讲,未来是什么样的趋势?

我毕业后会选择留在美国,但这也是个人选择问题。我跟你讲我当时面试,导师问我想干嘛。我说我要是挣大钱,实现和朋友们的共同富裕。他们都蜜汁微笑,但是还是录取了。我觉得读书的动机,只要是合理的都行。继承家族企业;创业;完成梦想,blabla 都是好的,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从就业的大方面来讲,data analysistdata scientist都特别火。它们比较像cs,工资也比较高。但这个趋势在美国比国内热。相比而言,在这里就必须学一些coding才能找到工作,国内却没有这样的需求。国内找工作没有cs不可的压力,比较轻松自由,这是国内的优势。但最终而言还是个人选择问题。


生活及经验 

家人与朋友对你大学生涯的规划是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故事吗?

他们对录取这件事贼满意。但遗憾的是,他们本来想给我点金钱奖励,但他们转念一想,达特茅斯给funding,那这钱不给了!


本科转学转专业家人和朋友都完全支持,这个非常感谢。当然他们中途肯定会有迟疑,毕竟是这么重要的一个决定,换专业,从国内到国外… 但总体来说他们非常支持。转学是我人生中最重要最大最成功的决定之一。


你是冬季毕业的,在毕业和phD开学的gap半年里都做了些什么?把吃喝玩乐分享一下吧😉

对!吃喝玩乐、走亲访友、走遍大好河山。也要为phD作准备,比如要把开学要看的书看完,复习本科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实变函数、随机过程等等。还有最开心的,学跳舞!我学urban和jazz。


最后,给学弟学妹留个言吧!

这也是我曾经见过的两句话。第一句听起来可能有点鸡汤:你离成功只差一步折腾。要折腾折腾自己,因为变烦和想放弃都是正常的心理,但稍微调整,使使劲会有很好的结果。

然后就是,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用!虽然有些事情暂时看不见结果,开始自我怀疑。但是当你达到结果的时候回头看看,其实每件事情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案:WQT

排版:CFF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