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有关“复杂性”的七项主张
译者:朱海就
哈耶克反复提到“演化与自发秩序的孪生思想” 。虽然一些评论家质疑这些想法是否相关,但在他跨越多年的著作中,哈耶克坚持演化分析与自发秩序之间存在着联系,这表明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一“孪生理论”,如果我们要了解他的想法的话。
哈耶克告诉我们,通过进化和自发秩序的思想来理解人类的互动,是处理复杂现象的主要工具。我认为,关键是复杂现象的观念。哈耶克对复杂性的分析,尤其是对社会复杂性的分析,是建立在七项关键主张之上,其中大部分是当前社会复杂性分析的一部分。
1.根据哈耶克的说法,复杂现象显示出由大量变量组成的“抽象模式”(abstract patterns)。哈耶克甚至根据大量变量来定义复杂性。这可能是他分析中最不充分的一面。尽管复杂系统通常涉及大量的元素,但元素相互作用的特征和由此产生的模式才是根本性的。
2.“当结构的特征表明它不仅取决于组成它们的单个元素的特性,以及它们出现的相对频率,还取决于单个元素相互连接的方式时”,有组织的复杂性发生了。接着,哈耶克视复杂系统的出现,是由于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特征。重要的是,他提出了“生成的属性”(emergent property)的想法:
“当存在着简单关系的元素的数量增加时,作为其结果,‘新’模式的‘出现’意味着这个更大的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将具有某些一般或抽象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将独立于单个基据(data)的特定价值,只要一般结构(如代数方程所描述的)得到保留。这种根据其结构的某些一般属性来定义的‘整体’,将构成一个理论的独特解释对象,即使这样的理论可能只是将关于单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特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陈述。”(哈耶克,1964)
这是至关重要的:在将事物作为复杂现象进行分析时,我们关心的是元素之间关系的模式。抽象的、生成的模式是复杂性的关键。从单个元素的小样本中,无法预测抽象模式。例如,当代复杂性理论家将流动性视为大量相关水分子的生成性质;尽管流动性是由大量单个分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特性,但无法根据我们对分子化学的了解来预测波浪和涟漪的精确特性,这样的特性也不会出现在小样本的分子中。在时间 t1 和 t2 可能会获得相同的生成属性,即便 t 1 时的单个元素都没有持续到 t2。复杂秩序——关系的模式——是这种生成属性,而不是单个的元素。
3.复杂的系统可以紧密耦合。正如哈耶克所指出的,在一个复杂的秩序中,系统在任何时候的状态取决于许多因素,即使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整个系统也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紧耦合系统的行为很难预测,因为它们的特点是错误的放大:预测一个变量时犯的小错误,可能导致预测整个系统的状态,也就是哈耶克所说的模式的预测出现巨大错误。
4.复杂的系统倾向于自我维持。哈耶克的意思是这样的系统有持续存在的趋势,并对一系列外生和内生的变化做出反应。这是自发秩序思想的根本(尽管并非所有自发秩序都是复杂的)。
5 在许多复杂系统中,我们无法衡量系统靠近均衡的程度,尽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假设它永远不会处于均衡状态。我们的理论最多只能告诉我们系统会趋向均衡。因此,我们的均衡理论(比如价格理论)将无法让我们可靠地预测实际价格。
6.经济等复杂系统的特点是不断创新。我们需要记住,就像大部分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一样,哈耶克坚持经济生活中动态的和未知的因素的重要性。“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总是探索未知的旅程,试图发现新的、比以前更好的做事方式。”
7.由于系统的复杂性,“不存在可以利用所有机会或互动的全局控制者(global controller)。”这将我们带到了哈耶克经济学的核心:全局的计划者无法确保和利用足够的信息来指导个人以有效的方式使用资本和劳动。因此,哈耶克在社会主义计算大辩论中的立场是:“单一头脑永远不会获得一个社会中,他进行经济计算所需要的全部‘基据’,他也不可能得知这些基据的含义,而且永远不可能得到。”
鉴于复杂现象的特点,复杂秩序的科学研究不能旨在预测单个元素的“特定”未来状态或数值。哈耶克意识到,“特定”预测的想法是依赖于情境的;他的主张是,虽然在许多自然科学(例如部分物理学)中,“通常有可能以我们可能需要的任何精度来详细说明我们感兴趣的现象的所有方面。” 但是,在处理复杂现象时,我们根本无法精确其数值;我们只能预测“预期出现的现象的范围”。我们可以理解系统运行的一般原则,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可以预测系统在什么范围(parameters)内运行。哈耶克说,这一思想 “对于理解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非常重要。正是由于未能理解社会预测的局限性,才导致了运用科学来进行社会工程的失败尝试。
作为一位深刻影响了,而且仍将影响人类思想及历史进程的思想家,哈耶克的作品,早已走出学术的象牙塔,成为所有热爱自由,忧思人类命运人士的案头必备书。
然而,哈耶克的作品,犹如他当年的命运一样多舛。先知书店经多方努力,为书友奉上“读懂哈耶克”系列(含独家)。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节选自Edward Feser edit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ye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由朱海就翻译,标题为译者所加)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