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读:
《成为简·奥斯汀》,豆瓣评分8.4
主编导读 
提到女性作家,英国的简∙奥斯汀一定是不会被忽略的那一个。在奥斯汀逝世 200周年的2017年,英国发行了印有她头像的钞票(出现在英国纸币上的其它三位女性人物分别是伊丽莎白女王、南丁格尔和弗莱),可见英国人对她文学成就的认可。

不过在一些人看来,奥斯汀的作品只囿于年轻女性的情感和婚姻,缺乏剖析社会现实的深刻性。
但如果我们能结合奥斯汀所处的时代来读她的小说,就会看到她藏在小情小爱下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在极端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拓宽女性生活和事业的努力,寻求自我的乐趣,以及女性在自我意识、家庭责任与社会期望间的不断碰撞。
文中图片选自影片《成为简·奥斯汀》。
(路路)
奥斯汀的小说中,有着如诗如画的风景,那里有雾气氤氲的庄园,有悉心培育的花园,有轻松自由的舞会,重要的是,有富有的绅士和优雅有见识的小姐,他们纠葛和揣测着爱情与婚姻,最后皆大欢喜,这是奥斯汀围起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但真实的社会是怎样的呢?
当时英国的财产继承法规定,家庭的主要财富不动产(房子)只能给长子继承,若家庭里没有男孩,就需要过继宗族男性或者由法律指定家族相关继承人。奥斯汀本人的哥哥就是这样幸运,他被富有的远方亲戚收养,后来继承了大片房产,包括一个美丽的庄园。
《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夫妇膝下无子,只有把财产传给远方亲戚,被读者嫌弃虚荣又喋喋不休的班纳特太太之所以那么着急要把女儿们嫁掉,是因为她知道如果不走婚姻这条路,女儿们的未来将没有任何保障,“可怜父母心”的她整日生活的中心就是焦虑女儿们的婚嫁。
《理智与情感》也是如此,作为侄子的亨利·达什伍德是富有老庄园主的合法继承人,老庄主去世时的遗嘱是:亨利去世之后产业必须传给儿子约翰,这样以来,亨利三个女儿(约翰同父异母的妹妹)的未来就只能依仗约翰的人品和对父亲的口头约定,而这份约定并无任何实质性的约束。
这项奇葩的法律让女性毫无主动性,她们不能工作,又没有继承权利,唯一的机会就是通过婚姻来改变自我。
所以,奥斯汀的小说多围绕女儿们的婚事展开,但她并非如言情小说般展现其中的甜蜜或者痛苦,而是以“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为根本性理念,表面是情投意合,实质却是经济决定所有。
这点被细腻敏感的李安挖掘了出来。在李安改编的《理智与情感》影片结尾,表面上看是玛丽安(二女儿)和布兰顿少校步入婚姻的殿堂,埃莉诺(大女儿)和爱德华也宣布了他们的婚期,看似完美。但李安却安排了一幕布兰登撒金币的镜头,这里私藏着李安的用意,这是玛丽安对经济的妥协和对家人的牺牲:她嫁给了富有的上校,也保障了姐姐的生活。
在李安看来,奥斯汀的小说充满了惆怅和悲剧色彩:最富于炽热情感的玛丽安经过情感的变故后理智地嫁给了金钱。
奥斯汀一生未婚,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教区牧师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18世纪上流社会的女性要学习阅读、写作、算术、舞蹈、绘画等教育,奥斯汀也不例外,但学习这些是为了自我提升吗? 
答案是否定的,当时女性受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运用,而是以此为筹码,吸引优秀的(富有的)配偶,而一旦这个目标达成后,进入家庭的女性就要放下这些,把生活的重点放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并且要温柔、深情,她可以有才华,可以在聚会中吟诗一首,但,这仅仅是点缀。——对于这点,大家都明白。
对于女性来说,婚姻生活的开始就是她们少女时光的结束,是经营家庭生活、养育下一代的开始,无论身在其中幸福与否。
此外,一对夫妇生育孩子的能力是评判婚姻是否幸福的标准,这就意味着女人在结婚后要不断地怀孕,但受当时医疗水平的限制,她们在孕期和生育时死亡的几率也很大,也许女性的这种处境也让奥斯汀对婚姻产生了逃避,保持了终身单身的状态。
也正是这个原因,英国早期的女作家绝大多数都是出身名门的单身女性。因为她们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不断完善与提升自我,但社会要求她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服务于“父权”社会制度,若进入这样的生活,就限制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和觉醒。
于是,她们选择了执笔写作,但这无疑是一条艰辛之路。
要想在仍旧是男性市场的出版业中分得一杯羹谈何容易,人们会用你的作品、塑造的人物来抨击你,为了躲避这样的攻击,奥斯汀使用了“某女士”这样的笔名。后继的女作家夏洛蒂、艾米莉和安妮∙勃朗特三姐妹,莫不如是。
尽管困难重重,但出于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加之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恒心,支撑着她们用手中的笔一直写下去。
奥斯汀的哥哥亨利对她的创作过程非常了解,也见证了她事无巨细参与小说出版业务的方方面面:她亲自与出版商谈判,密切关注制作品质,为方便校对,小说印刷期间她一直待在伦敦,并仔细记录出版收益。

不难想象,这些在历史上留下个人印记的女性曾以怎样的努力为后来人拓宽了生活和事业的广度,而如今的我们,又怎么可以在挖掘自身方面停滞不前呢?
看奥斯汀的作品,会让人有一种错觉,奥斯汀应该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过着天天插花游玩的生活。——产生这种印象的根源可能在于她在小说中塑造了这样的人物,但并不代表她本人也是这样。

奥斯汀对于花园和园艺的了解颇多。她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乡村气息:和家人一起制作奶酪、挤牛奶、喂鸡,照看花园并种植瓜果蔬菜。
奥斯汀的邻居是几位富有的乡绅,和他们生活的交集让她非常熟悉贵族的庄园生活,这也是她创作灵感的来源。
年轻时的奥斯汀也曾在一个舞会上接受了年轻律师的求婚,由于双方的家族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两人并未走到一起,这应该在奥斯汀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27岁时,奥斯汀家族中的一位男子向她求婚,对方家庭优渥,但奥斯汀拒绝了他,也拒绝了婚姻可能带来的稳定生活。
30岁时,奥斯汀的父亲患病过世,此后的日子,她都和自己的姐姐卡桑德拉(同样终身未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依靠兄弟们的资助度日。虽然她也有稿酬收入,但她生前所有作品的稿酬仅有800英镑,对比《理智与情感》中亨利三个女儿每人1000英镑就可称为贫穷,她的稿酬简直是杯水车薪。
姐姐卡桑德拉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可以让奥斯汀从世俗中脱身安心写作。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奥斯汀修订并出版了她的4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可见生活的宁静带给了她写作的专注与多产。
几位女性都非常喜欢花园生活。她们自己动手酿蜂蜜酒、种植豌豆、葡萄和草莓。奥斯汀在一个夏天曾写信告诉出远门的姐姐:花园里到处是粉色的花朵,还有很多美洲石竹和蓝花耧斗菜。
奥斯汀和哥哥一家人的关系应该也非常融洽,在哥哥的11个孩子中,她最喜欢的是侄女范妮,范妮也很崇拜姑姑,经常会和姑姑讨论情感问题,奥斯汀在最后几封给范妮的信中都告诫她不要急于走入婚姻,因为“只要不过早成为母亲,你会在体能上、精神上、体型上和面容上都保持年轻”。
可见,奥斯汀仍在不断思考当时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和伤害。
奥斯汀的时代和拿破仑的崛起、战败正好同时,自她成年后,战争就是一件稀松平常、无处不在的事情,但她对于战争几乎是一笔掠过,并无战争的残酷与生活的艰辛,而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田园画卷。
她基本只描述了中产以上阶层的家庭生活,对于普通人们的生活基本没有涉猎,更不用提在文中出现的仆人们。我们只看到了男女主人公在庄园生活的闲情逸致,为爱情烦恼,却不知在当时社会丈夫可以在公开场合出售自己的妻子,不管对方是否同意。
毛姆曾经这样评价奥斯汀: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不在于批评家的一致称赞,也不在于教授们的分析讲解或者大学课堂里的悉心研究,而在于历代读者能从中获得乐趣与教益。
我们可以看到奥斯汀的局限,但也看到了她在极端不平等环境中的抗争,她和众多女作家们用书写的方式让我们认知了历史,认知了她们的自我开拓精神。
在繁杂焦虑时,不妨来到奥斯汀的世界,在她如诗如画的风景里休憩一会。也希望我们每个人也能如同奥斯汀般在风云剧变的时代,仍可以找寻到自己的精神世界。
其他参考图书:《简·奥斯汀的英格兰》《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 《作家的花园》
谢谢阅读。欢迎留言交流你喜欢的女性作家,感谢转发分享~
今日主编路路:搜罗所有美好的,让女性变得更豁达更爱自己的事物。
 Read Mor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