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天
来源:阿肉阿团(ID:yiqiuyiyang


前言

最近有很多家长来找我询问,如何给孩子选择幼儿园。


与小学中学“唯分数论”不同,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明确的“幼升小”风向标。也就是说,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不会影响他们进入什么样的小学。这样相对宽松的氛围,不仅是孩子的福音,也极大促进了私立幼儿园的蓬勃发展,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和开展形式纷纷百花齐放。


不过,选择太多也是一种苦恼。公立园和私立园到底如何选择?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等等理念到底哪家强?探园的时候应该探什么?怎么判断一家幼儿园是否优秀?


在接下来的幼儿园系列中,我会根据自己作为幼儿园园长和老师的经验,聊一聊我对于幼儿园方方面面的了解和看法。这些经验之谈,一部分有理论依据,大部分是我个人的观点。既希望能给家长提供一些选择幼儿园的思路,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一些思考和讨论。

 全文字数:5422

预计阅读时间:15 分钟


当我们挑选幼儿园时,我们在挑什么


到底如何给孩子挑选一所幼儿园呢?有的家长会侧重看硬件水平——看看幼儿园的户外是否宽敞,室内采光情况,三餐吃得如何;有的家长更加关注“软件”水平——探究一下幼儿园使用的教学理念,主班老师的学历水平,是否有外教或者英语环境……


家长希望从幼儿园获得什么呢?有的家长会强调孩子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希望孩子能在幼儿园得到数学的启蒙、学会拼音和简单的汉字、最好能再有不错的英语输出;有的家长觉得没什么要求,孩子吃饱喝足、有一定社交、别磕了碰了就行。



但是,孩子最看重幼儿园的哪些方面呢?孩子最需要什么,希望从幼儿园获得什么?


在我大量地观察孩子,以及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成年人和孩子的需求往往大相径庭


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幼儿园中能够对他产生最大影响的——人,也就是孩子班上每天相见的老师和小朋友。不过,小朋友们之间的社交与互动,往往也是由老师来奠定基调的,因此我们可以简化地看待这个问题,即幼儿园里对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好老师

好老师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说得好:“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孩子每天从早到晚活动的十几个小时里,绝大部分时间和幼儿园老师待在一起。不夸张地说,幼儿园老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童年的质量。而孩子年龄越小,老师能产生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在专业的托育园和幼儿园里,最专业的老师往往要带最小的班。



可惜,好老师带来的影响往往并不直观,他们为孩子奠定的安全感和其他重要的心理基础并不容易被家长所捕捉到。但恰恰就是在这些看不到的地方,埋藏着建筑的地基,是孩子生命的种子实打实扎下去的根,从根源上决定着孩子一生是否能够走稳、走好、走到最后。


相对而言,家长最容易观察到的,只是幼儿园的“表面工程”,是搭在地面上的花花架子。一个地基不稳的建筑,盖得再华丽,也经不住风雨的考验;而一味追求盖得高盖得快,更加是舍本逐末。


遗憾的是,市场关注重点的错位,导致老师的工资支出,往往是幼儿园最微薄的开支,更是经营困难的幼儿园最先裁减的开支。


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个例子,在幼儿园的托班小班里,真正和孩子每天深度打交道的人,就是班里的生活老师/保育员。她们与孩子的关系,可以决定孩子在园的幸福指数。



但是有多少家长,在参观幼儿园的时候能够接触到保育员?即使在孩子入园之后,又有多少家长对班里的保育员有了真正的了解?既然家长不去关心,幼儿园也就很难把资金和资源集中在这个隐秘的角落,致使保育员的工资常常是全园最低,能力和水平也缺少监管。当她们做着最脏最累的活计,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又要每天去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时,她们如何能兼顾孩子的心理健康?


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


既然好老师如此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且不说对于普通家长而言,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即使对于幼儿园业内人士来说,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判断。我在这里仅代表我自己的意见,谈谈我的想法。


0

哪些因素与“好老师”无关


老师的“好”,边界并不明确。要想不断逼近真相,首先要拨开外层的云雾往里看。所以,要说明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我需要先分析一下外围的哪些因素与“好老师”无关。这些因素在外层更明显的地方,容易被家长观测到,也常常被家长用于衡量老师的好坏,但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最显而易见的,是老师的学历。学历越高的幼儿老师越能带好孩子吗?我认为两者没有直接关系。学历高的老师可能理论知识更渊博,跟家长沟通时更能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但是和她们执行理论的实操水平、具体带孩子的功力没有任何联系。



这就像外科手术大夫——假如一个大夫本科毕业就开始动手术,经过十年时间已经动过上千台成功的手术;相比一个刚刚博士毕业、理论功底十分过硬的大夫,你更愿意谁为你动一台大手术呢?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以及与各种园长的交流发现,大专学历的幼儿老师往往在一线更沉得住气,长期而言更加稳定和成功。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本身非常辛苦,薪水也不高,所以本科和硕士毕业的老师但凡有机会,都会努力往上走,去做教学研究、培训师、幼儿园管理层,或者转行做更有“钱途”的事情。最终,能够留下来的好老师往往以大专学历的为主。


那么,是不是工作时间很长的老师,经验更加丰富,就一定是好老师呢?这也不一定。虽然刚刚毕业、毫无经验的老师大概率不会是好老师,但仅仅是时间的积累,也不会从根源上提升老师的质量


与外科手术不太一样的是,外科手术下了手术台就能看到成果,成功与失败一目了然。而幼儿教育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成果,反馈周期比较长。这导致一些老师技术不过硬、方法不得当,但又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长期以往,一些不好的做法变成了惯性,想要调整过来更不容易。



另一个比较显著的无关因素,就是老师“漂亮的履历”。有些“能力很强”的老师在很多优质幼儿园工作过,看起来经验丰富;但越是丰富的背景,意味着老师的流动性越强。相比之下,如果一个老师能够长期稳定地在一个园所里工作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稳定性会对孩子产生更加正面的影响。


最后,中国老师的英语水平也是这样的一个无关因素。我一直坚持,一般的中国老师不应该在幼儿园内使用英语和孩子交流,详细论述可以参照我们之前的文章(戳这里:幼儿园英语教育)。


简而言之,其中的逻辑是这样的:在单语言的中国,“英语能力”相比“幼师技能”而言是更稀缺更值钱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英语口语非常过硬的老师,如果去做英语相关的工作,月薪会远远高于做幼儿老师,且辛苦程度往往也低于幼师。这也是为什么幼儿园的外教工资如此之高,却往往让人感到钱不配位,因为他们大多只有“英语技能”,而没有“幼师技能”。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同时拥有过硬的双重技能,她的薪资一定远远超过普通一线老师,因此我们基本只能在管理岗位上见到这样的人。



回到普通一线幼儿老师身上,我认为绝大多数中国幼师不具备跟孩子使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如果幼儿园要求所有老师都说英语,最终结果是大大限制了老师和孩子的沟通效果,让语言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极大影响,不仅耽误了孩子的母语,长期而言更会限制认知能力的发展。


1

能够跟孩子建立安全联结


一些细心的家长会注意到,相比严厉的老师,孩子会更喜欢温柔、有耐心的老师,这本身并不稀奇。但是我们想要追根溯源——是什么因素让有的老师严格治班,有的老师就能保持温柔呢?这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具体能力使得孩子更加喜欢呢?


我认为,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能否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联结


只有在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安全联结之后,他们才能够开始真正的探索和学习。当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感受到威胁和不安,掌管生理本能的情绪脑(边缘系统)会不断处于亢奋状态,孩子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自己的不安情绪,难以放松下来,这时理性脑(大脑皮层)会受到抑制,完全让位给情绪脑;只有当安全感建立之后,情绪脑才能得到放松,让位给理性脑去发育成长,使得孩子有精力去发展认知能力,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


 和老师之间建立一种稳定、互信的联结,使孩子在幼儿园也能拥有充足的安全感,是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最重要的功课,没有之一。出于生存本能,每个孩子都会在陌生环境之下尽其最大努力去建立安全联结,但是老师的能力与配合程度能够直接决定这样的联结多快、多稳地建立起来。有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两周就建立好了安全联结,而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读了三年却几乎没有稳定建立这样的联结。



那么老师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建立安全联结呢?


非常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学前教育体系中,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甚至硕士、博士课程,都没有实操课程,教给幼儿老师如何去跟孩子建立安全联结。这导致老师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基本上要靠自己的“天赋”去进行摸索。


那些精力旺盛、共情能力强的老师,表现出有耐心、温柔的特质,她们往往能够更快地发现孩子的需求并予以满足,因而在较短时间内就跟孩子建立了很好的联结。相反,体力比较差、很难换位思考的老师,为了能够让散乱的班级得到控制,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高压管理办法,以恐惧治班,虽然也能够让大多数孩子服服帖帖,但牺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的潜能。


实际上,良好的培训课程可以帮助各种能力水平的老师,学会有效且可行的方法,使得老师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跟孩子建立安全联结


比如说,在尝试建立联结之前,如何真正地了解一个孩子?老师需要学习去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一系列的观察方法,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观察,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通过科学系统的观察,老师可以对每一个孩子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就像天文学家抬头看星星,不仅能说出星星的名字和特性,还能有效预测它们的行动轨迹;一个好的老师对孩子了如指掌,不仅能够和他们建立紧密的联结,还可以进一步为他们规划环境、制定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再比如说,当老师全面了解一个孩子之后,如何最快最有效地跟他们建立这样的安全联结呢?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在孩子的一日起居里、在日常生活的保育环节中,不断看到并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真正感到安全,获得孩子的信任,就能很快建立良好的联结。虽然这样的方法不如“高压统治”立竿见影,但是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是良性循环的开端,能够让老师不需要依靠恐吓和惩罚就有效管理班级,从而让孩子们从掌管生理本能的情绪脑中解放出来,放松地让理性脑去主导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和成长。


2

能够与孩子有效沟通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联结,是好老师最重要但也最基本的指标。当老师能够主动去观察孩子、深入地了解孩子、看到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地回应孩子,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安全联结就能较快较好地建立起来。但是,在此基础上,如果一个老师能够拥有良好的沟通技能,不仅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认识孩子,还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老师,我认为这就是更进一步的好老师。


可惜的是,如此关键的沟通技能,也不在我国常规的幼师培训课程体系之内。大中专院校里面给幼儿老师培训的课程,往往过于理论,让老师们摸不着头脑;等到了幼儿园里实习的时候,又发现理论难以和实际结合,从学校到实践有很大的脱节。如果这时候幼儿园不能给老师提供有力的支持,老师只靠自己重新摸索,很容易走上歧途。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实操性很强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成年人更好地和孩子进行沟通。比如说,用接纳性语言——不加评判地邀请孩子自我表达,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情绪;用积极倾听的方法——更加深入地理解孩子,并帮助孩子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仅仅是这两个很简单的方法,一旦老师掌握了,就能帮助孩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调节情绪、自我控制、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老师在幼儿园的支持下,或者依靠自己出色的天赋,不仅能够跟孩子建立紧密的联结,还能够掌握跟孩子有效的沟通技巧,我认为这个老师已经成功了大半。当然,终极的好老师还有更多更强的能力,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仅仅是满足以上两个相对基础条件的老师已经十分罕见了,进一步的探讨对于家长而言没有太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此先按下不表。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老师的培训,让大多数老师获得上述两种技能。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现在的幼师培训系统、以及幼儿园的整体支持体系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当我们去探园的时候,应该探什么


无论家长对幼儿园的期待是什么,让孩子学会知识也好,锻炼能力也罢,这些目标都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那就是孩子和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安全联结,能跟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孩子和老师想要的东西一致,且双方都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毕竟只有基础打牢了,根扎得足够结实,才谈得上真正的生长和发展。


既然显性的因素往往并不重要,那么当我们探园的时候,我们该看什么,才能发现那些重要的因素是否如我们所愿呢?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探索答案的路径,可能十分曲折。即使是我自己去看一个幼儿园,也可能要看两次、三次,从不同的侧面去打探和了解,才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估。但是,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从一个具体的侧面切入进去看一看。


我们清华的儿童认知研究中心,与中国儿童中心老牛探索馆有深度合作。探索馆的负责人和我们分享说,他们平时里经常接待各种幼儿园去探索馆参观游玩,观察发现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有趣。



很多公立幼儿园的班级进入探索馆后,孩子都非常乖巧地排着队,轻易不会乱摸乱动。当他们对馆内的东西产生强烈兴趣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去看老师,等待老师的许可,但又不敢主动问老师。在高压管控之下,孩子们大都很听话,遵守规则、不会受伤,但看起来并没有和老师建立良好的联结,时常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没有太多的余力去自由探索和学习。

 

一部分私立幼儿园的孩子与之截然相反。孩子们进入探索馆之后随心所欲,大笑大叫,老师很难将孩子们管住。虽然老师和孩子建立了不错的联结,孩子们的状态都很放松,但似乎有些太放松了,老师的沟通技巧不能有效地为孩子们建立规则,老师和孩子想要的东西不能达成一致,容易出现混乱的场面,甚至一些受伤的情况,老师总是疲于救火。

 

只有少部分的幼儿园,孩子们的状态令人赞许。这些孩子既跟老师关系亲昵,又能够尊重老师的指导,他们通过跟老师积极地沟通,能够达成双方满意的一致,使得师生双方都能够处于比较舒适的状态;这样的孩子既能够放松自如地去探索感兴趣的玩具,又有相当的规则意识,同伴之间还会相互提醒、帮助、合作。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师生之间的互动,虽然既不能定量、也难以定性,却能够说明很多问题。一个老师过于严格的班级里,孩子往往十分拘谨和紧张;一个老师沟通不良导致控场能力较弱的班里,孩子有时肆意而为,而老师总是十分紧张;如果老师的两项基本功底很扎实,师生双方都更加能够保持放松和愉悦的状态。


因此,当家长询问我探园的具体技巧时,我往往会建议家长,不要去问招生老师过多关于理念的问题。毕竟理念说得再厉害,这些形而上的东西都不会跟孩子发生实际的接触;真正每天接触孩子的,就是老师。


如果有机会,就静下心来看看园里孩子的状态,看看师生之间互动的细节吧——有时孩子一个微小的动作,胜过宣传的千言万语。


扫码关注【鲁稚的阳台】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85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