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籍是《不被洗脑的 100 个思维习惯》作者:(日) 斋藤孝著
2022年第40本书
作者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做了一些整理,整本书比较水,有些技术可以了解一下,
能够将所获知识在大脑中进行整理、重新构建并且体系化,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聪明人正是具备了整理信息的能力,才能够准确地输出信息。
直播时间:5月8日周日晚上8点
主题:如何在参加会议时更好的摸鱼?
直播地址:视频号 读书方法 ,另一个视频号:生活黑客做为备用。

1、 一分钟阐述三个关键词
☉ 无论什么内容,用一分钟概括其精髓
聪明人都有一个特征——擅长输出。换言之,聪明人概括能力强,擅长阐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语言、文字或者某种行为传达给他人,是一种基本的日常输出。
比如你昨天看了一场电影或者读了一本书,你会如何讲给朋友听呢?
选出三个核心关键词,围绕它们用一分钟时间进行阐述的习惯,每个关键词的描述时间为15秒,相当于一则电视广告的时间。如果将整个描述分为四个电视广告来看,前三个广告分别用来描述三个关键词,第四个广告用来阐述结论。这样一来,一分钟便可简明扼要地概括整体内容。
只要学会这种方法,无论多么复杂的内容,都可用一分钟概括。
这种方法非常用来适合拍短视频,可以做为日常输出的练习方法。
2、 必要的输入应尽量输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输入与输出的比例约为9:1。甚至有些人会一味地输入,几乎不输出。
聪明人会用倒推法思考要输出的内容,从而选择所需信息进行输入。
例如,写论文(输出)要验证某个假说时,先思考需要调查什么,然后从庞大的数据中精准地挑选出要调查的内容。如此一来,你会发现,其实你只需原先十分之一的时间便可搞定。
输入时学会摒除不必要的信息,有助于提高输入时的专注力和速度。
我们要尽量保持输入和输出的对等。换言之就是——将输入进来的东西尽可能地输出。
3、将复杂的信息编成故事完成输入
很多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却不擅长输出。这样的人不妨试试“故事化”的方法。比如,工作中做演讲时,不能一味地罗列信息,阐述时还要有故事导入。具体来说,如果可以有层次、有逻辑地阐述以下几点,例如为什么提出这个企划案,具体要做什么,这个企划案对公司有何益处,就会使整个演讲非常清晰且易懂。输入亦是同理,将复杂而难记的信息变成故事等,会大大提高效率。
例如,老年人出门前要做10件事,比如关掉煤气总开关、拉上窗帘、关灯等等。对于他们而言,很难记住所有的注意事项。
为此,有人做过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如果他们将自己从起床后到出门前的行为像故事一样按顺序记下来,这些行为便会深深地印入脑海中。原先看似毫无关联的“煤气总开关”和“窗帘”等,通过故事的形式被串联在一起,即为信息的序列化和结构化处理。
☉ 故事内容任你决定
针对零散的信息,除了之前我们讲述的通过提问将零散信息串联起来的方法外,还可以尝试“故事化”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
4、按照重要性将信息分为三种颜色
读书时把自己在意的地方分成三类,用三种颜色标记出来。所谓“三色法”,就是把最重要的内容,即作者最想表达的不可忽视的部分用红线标出来,把数据等客观重要的部分用蓝线标出来,把纯粹主观的有趣部分用绿线标出来。简言之,红色是“极其重要”,蓝色是“较为重要”,绿色是“有趣”。
三色法除了可以用于读书,也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场合。
先说最想传达的重要部分(红色),再说能够提高说服力的客观依据(蓝色),最后加上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个人主观感受(绿色),便能完成极好的输出。
5、 用一张A4纸总结信息
开会向别人阐述某事时,无须制作几十张资料。基本上一张A4纸就足够了。
先把信息整理成一张A4纸,并用1分钟左右时间进行阐述。因为篇幅受限,信息需要被精心筛选,并按照优先顺序写在纸上。此外根据需要加入表格或图表的话会更有利于理解。
倘若文章的布局巧妙、格式精准,便会让人一目了然,甚至只需5秒左右就能了解整体情况。能够如此整理文章,便会逐渐具备高度概括能力,任何事都可以整理在一张A4纸上。
6、 一句话总结要点
我们常说聪明人擅长说明,因为他们概括能力强,擅长用具体例子做出精准的阐述。那些抽象性强、很难普及的概念,比起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用收集资料或作图的方式去补充说明,不如用贴近生活的简单易懂的一句话进行概括,即换种说法解释更容易让人理解。比如对“中央银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说明时,与其啰里啰唆地讲一堆:“首先为了支撑经济、应付物价,要增加货币基础,然后……”不如说些通俗易懂的话:“总之,就是要大量印钞票,增加市面上的钱。”
换言之,就是“总之”“简而言之”或“一言以蔽之”等总结性短语之后,附上表达核心意思的句子或词语。
如果是对话,就要在5秒左右进行概括,有时甚至只需1~3秒。
也许你会觉得有点离谱,但其实很多直播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都会以1秒、2秒为单位选择和使用语言,将零散的信息串成一条线。
7、 歌德: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 将才能集中发挥在一件事上
歌德除了擅长画画和弹钢琴外,还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和法语等多个语种。他写文章时却执着于用德语,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被尊称为“近代德语之父”。因此,我们应该将才能集中发挥在一件事上,适当舍弃其他的事情,向着同一点发力,也就是所谓的“排他法”。就像水滴终会穿石一样,将所有才能集中发挥在一件事上,终会有突破。
☉ 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确定某一目标(如学外语)后,先找到自己的优势,在这一方面集中精力,就容易做出成绩。当然,并非每一次选择都真正适合自己,因此在确定要专注的方向后,先尝试两周,有所进展便可继续坚持。
8、 斯蒂芬·金:先定量,再问质
☉ 制定规则
以《绿里奇迹》《头号书迷》等作品闻名的恐怖小说作家斯蒂芬·金(4)在《小说作法》一书中写道:“养成在自己心中制定规则并且遵守的习惯非常重要。”据说他给自己制定了这样一条规则——每天无论多忙都要坚持写作。他会固定在每天上午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直到写满2000字才可以出来。当然,斯蒂芬·金的本职工作就是写作,其他人想提高写作水平其实无须给自己制定如此严苛的规则。但无论如何,事先决定好量,让自己处于容易集中的状态,对于做任何事来说都是非常有效果的。
☉ 先保证量
做事无法集中是因为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就付诸行动。毫无目标地贸然开始,专注力就会大打折扣。先在心里设定一个目标,知道需要专注到何时,就会更有把握。
定量时不要问质,这一点很重要。有些人常常会因担心质量而干脆不做。所以我建议大家先保证量,比如在学习时,强迫自己在书桌前坐上30分钟。写文章亦是同理,无论写得好坏,先达到一个量,文章写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9、 村上春树:锻炼身体,调整大脑
☉ 体力对大脑运转很重要
村上春树至今仍在不断发表新的作品,为了保持创作长篇小说所需的精力和体力,他养成了跑步的习惯。不仅每天要跑10公里,还参加了铁人三项的挑战。也许有人不理解为何写小说还要锻炼身体。其实长期的写作是一份同时消耗脑力与体力的工作,并且思考这件事本身便是由肉体来支撑的。有持久力的人才能够坚持思考,有爆发力的人才能够快速处理事情。因此,坚持锻炼、让身体时刻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状态是非常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的。
☉ 抽出时间调整身体状态
其实,想要保持体力,也不必像村上先生那样每天跑上10公里,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调整身体状态即可。例如,饭后坚持散步、每周固定去几次健身房等。
直播时间:5月8日周日晚上8点
主题:如何在参加会议时更好的摸鱼?
直播地址:视频号 读书方法 ,另一个视频号:生活黑客做为备用。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现有付费课程  
① 
打败拖延症:
我是如何战胜拖延症的?
  关于warfalcon公众号  
①目前有2000+篇自我成长相关实用类文章
4年进入有道云笔记最有价值公号top10
6年占据印象笔记收藏服务总榜top1
④知乎同名,回答被100万+人收藏
文章搜索传送门
↓↓↓
加入一百天行动
↓↓↓
有很多小伙伴说找不到我们了,微信改版,公众号发布顺序被打乱,如果你没有星标,也很少点在看,那么你将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或者是在两三天后才能收到。
如果你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内容,将我们「设为星标」吧,在阅读文章时,也别忘了随手点「在看」,星标+在看,就可以增加你成为warfalcon常读用户的几率了:)
点击公众号「warfalcon」,按照以下操作就可以设置为「星标」啦~
喜欢记得点在看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