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 2060 年之前碳中和的宏大愿景,初步估算,未来三十多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甚至数百万亿元人民币。碳中和不仅将为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带来机遇,也为绿色金融助推可再生能源发展,行业面对挑战突破现有融资瓶颈,寻找“后平价”时代下可再生能源可持续融资途径创造机会。
鉴于英国在金融行业支持减排方面的先进先行国际经验,值此“十四五”开局之际,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和英国驻华大使馆 UK PACT 中国绿色金融项目以及能源团队,于 2021 年 3 月 2 日下午英国驻华大使官邸联合举办“可再生能源的融资挑战——绿色金融助力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重要企业代表和从事绿色金融服务的相关机构,直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起点新征程上的投融资机遇与挑战。
研讨会是在中国推出“十四五”规划之前召开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为 2021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进一步加强对话、提振雄心奠定基础。会上,业内专家发表了一系列开幕演讲和主题报告,概述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现状,介绍了绿色金融在支持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同时还展示了行业最新研究进展。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博士发表了主题演讲,强调了绿色金融在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就金融体系未来应如何支持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专家小组1对可再生能源投融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重点分析,由碳信托中国区总经理赵立建主持,来自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麦格理资本绿色投资集团、气候债券倡议组织、AFRY管理咨询公司和北京光辉普惠能源的六位代表发表了演讲,涵盖了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观点。
小组提出了着力降低成本和推动创新、必须加快电力市场改革、引入财政支持机制以降低投资风险等建议。此外,也强调了政策稳定性和公司购电协议(PPA)在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投资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专家小组2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在助力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重点探讨,由 CDP 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企业合作和商务拓展经理郭西德龙主持,来自英国加速气候转型合作伙伴计划(PACT)、协合新能源、普华永道、中国平安保险和隆基新能源的五位代表发表了演讲。
自 2015 年以来,中英两国一直在金融分类、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等绿色金融领域保持合作。其中,总投资达 500万 英镑的英国 PACT 中国绿色金融计划目前已立项 8 个项目,致力于中国低碳转型。该项目第二阶段的五个项目也已于3月11日公布,具体内容请见 www.ukpact.co.uk。
此外,专家小组还讨论了在信息披露逐渐从国际趋势演变成强制要求的背景下,根据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的规定披露环境相关信息面临的挑战以及带来的好处。
总的来说,“中国在碳中和目标下面临的可再生能源融资挑战——绿色金融如何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之研讨会”为可再生能源和金融行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共话合作、共谋碳中和未来的重要平台。未来五年,行业和政策决策者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阻碍可再生能源行业吸引可持续投资的政策性与结构性挑战,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以助力中国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英国驻华大使馆推出加速气候转型合作伙伴计划(UK PACT)和繁荣基金计划,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提供资金支持。目前,一些旨在应对挑战、助力实现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的项目已经得到了资助。
我们欢迎更多的机构加入我们,与我们一同探索加速气候转型合作伙伴计划和繁荣基金计划,同时也期待与合作伙伴加强合作,助力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欢迎联系我们。
Eliane Si 司佳灵
Policy Advis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Fund

UK PACT China Green Finance Programme

政策顾问,国际气候基金

UK PACT 中国绿色金融项目
Conor Gask 康纳
Head of Renewables and Power Sector
可再生能源主管
英国国际贸易部的中国团队是连接英中两国的商业桥梁,旨在促进贸易与投资的合作机遇、支持企业应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以及营造积极友好的营商环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