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成都比作一盆毛血旺,全家和罗森的数量就是那为数不多的毛肚,剩下每次都吃不完的豆芽就是红旗连锁。
大红底色,飘扬的红旗和齿轮的明亮招牌,相比起开在写字楼底下的全家和罗森,外地人第一次路过太古里旁边的红旗连锁,都难免对它的格格不入产生疑惑。
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年轻人的朋友圈里,不限于在酒后歌颂红旗的烤肠或是宿醉回魂的一盒华西鲜奶。
红旗连锁这种看起来没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的外观,代表了那个厚重的国营年代,同时期的企业已是昨日黄花,以红旗连锁的生命力来看,也能和如今的蜜雪冰城掰掰手腕。
在地图搜索红旗连锁,接近4000家的门店数量远超过了全家的245家与罗森的95家。不同于上海遍地是全家,广州只认711,成都独有自己的一套便利店体系。
图片来源:国泰君安
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红旗带领舞东风等一众本土便利店抗衡着日系全家罗森711三架马车,在见惯了商业更迭的如今,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制衡。

以一个外地人视角来看,外资便利店和红旗对比起来,产品更符合年轻人的使用习惯,且两者在同类商品上价格也相差无几,在绝大多数城市样本里,它们都能对传统便利店实现降维打击,在成都就不得行。
绿色代表同类最低价,橘色为最高价

图片来源:知乎@雪球
我曾经问过身边成都朋友同样的问题: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去红旗还是日系便利店购物?
在粗略地统计下,80%的人脱口而出的是后者,另外20%选择了红旗,连妥协的理由只是他们想顺带买包烟(外资便利店不卖烟)。
然后我试着换了个问法,如果在你的小区附近只有一家便利店,你会希望是哪家?
结果和我预想的一样但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超过7成的人选择了红旗,剩下的人还是维持原来的选择。
就算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想在家楼下买烟的人群,那超过半数的转变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转述了几个理由如下:
“就拿做一道鱼香肉丝来说,你能在外资便利店找到一份鱼香肉丝盖饭,但你想找全制作它的调料,只有红旗可以。”
“自从搬出来独居后,匮乏的独居经验使得家里经常缺东西,红旗的好处在于它像是生活的备胎。”
理由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趋向于一个认同:红旗更适合生活。
这也跟红旗的门店布局分不开关系。在地图上,全家罗森大多数门店位于成都主城区,更注重占领写字楼和商圈。
红旗连锁则如电线杆广告一样附着在每个人的家门口,符合它一直以来的slogan-您的好邻居。
图片来源:知乎@极海GeoHey
只要你家楼下有红旗连锁,你就会感知它在住宅区经营之道。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其统一的孃孃收银员。

图源:微博@成都红旗连锁
虽然经常被吐槽态度冷漠和只会问你有没有会员卡,但存在一个定律是:在结账离开后,她们经常能和下一位顾客聊的火热。

在某一次我主动和家楼下的孃孃问起哪款速冻水饺更好吃时,像是打开了她倾泻欲的开关,从产品推荐到少吃点速食,等到我下次再去时,她已经对我有了印象,并问到是不是再来一包555双爆。
这和小区门口只会让你扫码的保安不同的是,它多了人文关怀但不越界。
我的评价是她们像一个不插电的AI,试图通过你买的商品分析你的生活,给推荐你需要的东西,你可以欣然接受也能一笑拒之,短短几句,我佩服起她们对社区邻里沟通的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也能解释一部分问题,为什么红旗这么多年一直卖的贵但还是有人去买?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消费的只是商品,但在过程中我们都会夹带私货,也就是消费习惯。
成都和其它一线城市不一样的点是,它不是一个如深圳杭州这样移民化严重的城市,这也给了红旗先入场并培育着成都人对它的信任度和依赖感的优势。
早年红旗开始面向社会推出了抵扣消费金额的购物券,在一些成都朋友的记忆里,逢年过节爸妈单位发券的时候,喜悦不亚于成年后发工资的日子。
朋友说:会过日子的都上咸鱼回收红旗购物券
我不止听过一次的说法是,如今长大的本地人觉得在红旗买零食会更有愉悦感,一是经常能看到小时候熟悉的产品,最主要的是它能附加Y2K的滤镜,即便辣条都换包装改名叫大面筋了,这些人还是能吃出5毛钱一包的回忆。

在做问卷调查时,后来搬到成都的朋友明显没有这段回忆,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他们的消费决策。
所以从区域来看,红旗目前的身影也仅止步于川内,它的忠实客户更多的是本地人。
图片来源:知乎@极海GeoHey
如果抛开怀旧上的情绪价值,红旗并不如本地火锅对抗海底捞那样具有竞争力。
从食品种类到口味,网络营销到明星产品都显得略逊一筹,甚至如果你不会点四川话,服务态度也平平无奇。
在毛利最高的速食餐饮部分也是红旗所缺失的
图源:开源证券研究所
按照当下的逻辑,红旗的市场份额一定会被更会玩营销的年轻便利店所侵蚀。很直观的一个语境就是,我提议带成都的00后朋友去便利店买酒,他们都会跟我说,别去红旗,那里卖的酒喝着都没感觉(意思是红旗没有精酿)。

这倒不是唱衰,只不过商业化的环境以崇尚效率为上,“时间就是金钱”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金科玉律,红旗和全家等两种不同类型的便利店完全可以作为生活节奏的映照。
当你走在代表老成都的玉林或者双楠,500米之内可能有三家红旗,如果切到上班族扎堆的高新区,红旗的身影正在式微。恰好我在索取租房建议时,在成都非常适用的参考是,如何判断你居住的地方生活压力大不大,看便利店的布局就可以了。
以至于我现在出门玩看到罗森全家,俨然一条巴浦洛夫的狗,下意识觉得里面有愁眉莫展的班逼和无形的低气压。
所以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便利店不单是便利地买到商品这一层含义。

在往深挖点就如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写的:“随着消费社会进入最终成熟阶段,人们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弱,对人际关系的相对充实感的需求却越来越强。”“物质在人们的眼里只不过是创造人际关系的手段,便利店的社交和文化功能在日益提升。”
不过现实是:按照现在的步伐,只不过是在中国高度复制下一个7-11和罗森神话,如果把鸡肉串和和冰皮蛋糕当做一种便利店文化,那它的寿命只存在于下一季新品出来之前。
带着这种思路,你可以再回过头来看曾经的小卖部。它真正牛逼的地方是在初级消费阶段就满足了社交需求的价值。
今年回了趟家楼下的小卖部,老板见我不喝可乐,改买啤酒了,她就会关心你最近感情状态?

“我舅子家的女儿28岁,条件很好,要不加个微信?”
这种非刻意式记住你的消费习惯,再以一种调侃式的温暖拉近关系的方式至少在大城市便利店里难以发生。在那一刻好像不太会抱怨小卖部里少了关东煮而不够便利,反倒讶异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在此地得到了某种便利。
回成都后,我第一次在孃孃的指导下办了张会员卡,每次买烟的时候都会闲聊两句,换来的是每天红旗的打折信息和哪里打疫苗又送鸡蛋了。
看似我在歌颂红旗人情味的一面,但其实它应该是便利店赋予我们的另一种存在价值,只不过随着本土化便利店逐渐被挤压出城市空间,全家关东煮的温暖取代了人与人产生连结的温度,我在做的只不过是在异乡找回家楼下的感觉。
图片来源:微信朋友圈
城市的扩张冲淡了盖碗茶的浓度,没人关心九眼桥有几个眼,没人关心住肖家河的人是不是都姓肖,除了你爸妈,没有人会关心你生活里的家长里短。

如若你卷累了想进入生活的语境,你可以尝试推开红旗连锁的大门,跟孃孃说一句:啷个吃的安逸嘛?
参考资料:
1.许云强,《日本:全方位、多品类打造“便利店文化”》
2.陈雅萍,《城市便利店如何贩售生活方式》
3.红旗连锁官网
4.国泰君安证券,《红旗连锁研究报告:西南便利店龙头,稳健扩张》
5.界面新闻,《当711全家遍布全球,红旗连锁为何总步止于川内》
撰文马达编辑马达
10年了,终于有人发现中文...
不是每个711都有鱼蛋车仔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