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454年七月初五,文成帝拓跋浚的首个皇子拓跋弘出生了。

这也意味着又一个女人要倒霉了。
拓跋弘他妈李氏是当年拓跋焘饮马长江时被拓跋仁从蒙县抢回来的。(世祖南征,永昌王仁出寿春,军至后宅,因得后)
因为模样过硬,李氏没有遭大罪,被拓跋仁带回了长安。
后来拓跋仁牵扯谋反被干掉,李氏又进了平城成了官奴。
有一天,拓跋浚在白楼登高时看到远处有个貌美的姑娘进入了射程,于是对左右问:这丫头带劲吗?(高宗登白楼望见,美之,谓左右曰:此妇人佳乎?)
同志们都说:瞅啥呢!去啊!(左右咸曰:然)
拓跋浚随后亲临现场对李姑娘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慰问并当场指导了工作,随后命中了拓跋弘。
(乃下台,后得幸于斋库中,遂有娠)

常太后听说了这事,亲自询问了小李搞出生产事故当天的具体细节,小李斩钉截铁回答:这真是在领导带领下搞出的丰硕成果。(常太后后问后,后云:为帝所幸,仍有娠)
常太后随后又找来了拓跋浚当天指导工作现场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调查取证,发现那天领导工作热情高涨,动静整的有点大,各方面证据指向很明确,小李生产事故的肇事者确实是拓跋浚。(时守库者亦私书壁记之,别加验问,皆相符同)
这个李姑娘随后过了两年多快乐的日子。

很快,大限到了。

456年正月二十九,北魏立贵人冯氏为皇后。(乙卯,北魏立贵人冯氏为皇后)
两天后,二月初一,三岁的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将其生母李贵人托付给家里的要求都记下来后按照“子立母死”的老规矩,命李姑娘自杀。(二月,丁巳,魏主立子弘为皇太子,先使其母李贵人条记所付托兄弟,然后依故事赐死)
三天时间内,一个母仪天下,一个子立母死。
背后是常老太后权力的游戏。
前面拓跋浚上位时的大批量血腥杀戮让所有人看到了常太后的政治手腕。
这位“在人群中被看了一眼”的李氏,让常太后感到了巨大威胁。
拓跋弘生于454年七月,地点在阴山之北。(兴光元年秋七月,生于阴山之北)
拓跋浚不是生在皇宫所在的平城。
是不是有点意思了。
来看一下这段时间拓跋浚的行踪。
拓跋浚六月初一启程去了阴山,七月初五拓跋弘出生,八月十一拓跋浚返回平城。(夏六月丙寅,行幸阴山。秋七月庚子,皇子弘生。辛丑,大赦,改年。八月甲戌,赵王深薨。乙亥,车驾还宫)
这俩月时间,拓跋浚单单纯纯去阴山旅了个游,更神奇的是居然带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只干了三件事:
1、大赦。
2、改年号。
3、拜李氏为贵人。(及生显祖,拜贵人)
啥意思?
拓跋浚454年的阴山夏令营,完完全全就是为李氏生孩子启动的。
产妇临盆前搞了长途旅游,这是啥原因?
1、拓跋浚很可能感觉到了,在平城这孩子是生不出来的。
拓跋浚深爱着这个丫头,让常氏感觉到了巨大的风险,李氏已经被常氏在死亡笔记上写下了名字。
拓跋浚为了挽救自己的爱人和结晶启动了夏令营。

2、大赦、改年、拜贵人,这是拓跋浚对这丫头动了真感情了,要保这丫头所以抬高她的政治地位。
454年,时年15岁的拓跋浚相当孩子气的认为自己能顶得过自己的保母。
看到木已成舟的常太后又观察了两年,发现不行,姓李的这丫头对自己养大这儿子力道太大。
我花了三年时间才教会这小子穿裤,这丫头隔着大老远就让这小子把裤脱了,还搞了趟阴山妇产学术交流,不能留!
456年,让李氏过了最后一个年后,常太后先是把自己选中的冯氏安排为了皇后,随后以“子立母死”的规矩赐死了李氏。
拓跋浚到底没能扭过自己的保母。
拓跋珪此时如果泉下有知,看到常氏这个保母会咋想呢?比你那亲娘贺氏何如?
你逃脱宿命了吗?
事实上,从此刻开始,身为皇后的冯氏领悟到了自己这辈子最大贵人的最精髓一招:
母以养子贵,让别人生去吧!

短短三天,一个坠入地狱,一个升于九天。
这个冯氏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文成文明太后。
冯后为何能够得到常太后的力挺呢?
因为籍贯和经历。

来看看文明太后的履历吧。
其父冯朗是北燕皇族,432年十二月主动投降北魏,433年二月到了平城,作为北燕最早投降过来的那波人得到了首批拆迁户的红利,后来官至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冯后在442年出生在长安。(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乐浪王氏。后生于长安,有神光之异)
后来冯后他爹冯朗犯事被杀了,随后冯后就也被纳入宫中了。(朗坐事诛,后遂入宫)
跟常太后一样,都是罪人入宫。
冯朗他爹是犯的啥事呢?
根据冯后他哥冯熙传记的记载,是家里出叛徒了。
冯熙跟他妹一样生于长安,因为叔父冯邈叛逃进了柔然随后被牵连,他养母带着冯熙逃奔去了氐羌部族中抚育,冯后没这待遇,罪人待遇纳入平城了。(熙生于长安,为姚氏魏母所养。以叔父乐陵公邈因战入蠕蠕,魏母携熙逃避至氐羌中抚育)
冯后生于442年,452年做了贵人。
这十年间,北魏对柔然发动了四次战事,最后一次是448年九月。
这也就意味着冯后入宫在七岁之前。
这么小的一个罪人女孩进入了平城,咋就在几年后成了常太后看重的贵人?
常太后不可能早早就相中这个几岁的罪女将来去继承自己的政治衣钵。

正史中给出了冯后童年时的保护人。
拓跋焘的左昭仪是冯后的姑姑,姑姑抚养教育了幼年的冯后。(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
这个冯姑姑,比她侄女早到了十年。

话说434年正月被拓跋焘暴打后,北燕国主冯弘遣使请和于魏,拓跋焘不许。
当年闰三月十八,冯弘再派使者上疏北魏请罪求当藩属,并乞求拓跋焘给机会纳自己幼女充实其后宫团队。(辛己,燕王遣尚书高上表称藩,请罪于魏,乞以季女充掖庭;魏主乃许之征其太子王仁入朝)
拓跋焘这次勉强同意了,召北燕太子冯王仁和其妹来平城。
这个被冯弘上供的小丫头成了拓跋焘的左昭仪,也就是冯后的姑姑。
冯弘面对拓跋焘要求一儿一女的征召光把闺女给送过去了,没送儿子。
然后这闺女白送了。
转过年来435年七月,一年一度的东北旅游再次成团,拓跋丕又去和龙拆迁了六千口男女。
这次迁往平城的六千人中,常太后也被拎来了。
东北最强女子组合就此成团出道。
冯后这辈子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被提前十年安排进了平城,随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蓄力。
这位姑姑冯左昭仪,在平城扮演了这位侄女妈妈的角色,给予了冯后相当好的文化教育。(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
冯后本传中关于这位传奇女政治家的成才只有一句话:大后性聪达,自入官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
冯后“及登尊极,省决万机”的原因,是“性聪达,自入官掖,粗学书计”
史官拍马屁的背后含义有两点:

1、聪明,政治天赋极高。
2、跟她姑姑那几年的学习相当系统,受益终身。
这位左昭仪入宫后没生出孩子,在十年后见到了自己的侄女被充罪入宫后视若己出的保护养育了起来。
冯左昭仪和故国老乡同是“和龙人”的常保母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暗自结成了“同是东北沦落人”的联盟。
两个人都将这个一嘴陕西话但同是苦命入宫的同籍贯小丫头看作了未来的希望。
因为这丫头是咱自己人!
是能够代表咱东北老乡长远利益的自己人!咱都实在亲戚!闺女给你常妈磕头!
同样的辽北籍贯、同样的罪人经历,在这北魏深宫中结成了复仇者联盟。
最伟大的复仇,在于让你的子孙否定自己原生的文化,让你的子孙亲口承认祖宗是落后的,是低劣的,人家别的种族才是高贵的。
无论是历史无心插柳的选择,还是复仇者处心积虑的谋划,东北女子天团的最终目的达到了。

冯后作为常氏早早就部下的棋子,在拓跋浚继位后迅速就被封为了贵人,据说当时是14岁。(年十四,高宗践极,以选为贵人)
很遗憾,这个岁数大概率是假的。
因为她盖棺定论时说,太和十四年(490年),49岁的冯太后过世。(十四年,崩于太和殿,时年四十九)
史书中说的都是虚岁,这也就意味着冯太后生于442年。
拓跋浚452年登基,11岁的冯氏成了贵人。
为啥史书中要写成14岁呢?
因为史官大概率要替这个政治安排遮着点,11虚岁的姑娘大概率还没发育呢!她咋去选做贵人!
人家文明太后不要面子的吗?
牛人一定得是哪哪都牛的!是不能有一丁点污点的!
人家魏晋南北朝第一女王的最开始起步,必须也得跟那李氏一样,是靠自己的能力,大老远就让拓跋浚把裤子脱了,跟那些暗箱操作都没关系!
把岁数给我往上调!

而且吧,越是伟大的领导通常越会把自己上台面之前的痕迹都扫干净。

这是政治思维的本能。

其实在常氏掌权的前提下,北魏本有可能废掉“母死子贵”的死亡制度。
如果冯氏发育后命中皇子,冯氏自然名正言顺的从此能成为皇太后,常老太也会更踏实。
还是亲妈亲儿子这是最亲最保险的利益链条,届时“子立母死”也就没有意义了。

很遗憾,他拓跋家的诅咒不同意。
拓跋浚爱上了另一个陕西来的丫头,搁城头上一眼就来感了,还迅速搞出了果实,还为了保这丫头跟常保母耍心眼去阴山自驾游!
面对青春期越来越叛逆的拓跋浚,常太后彻彻底底夯实了“子立母死”!
你不是能生嘛!你不是招人稀罕嘛!
我捧杀你!

460年四月初四,常氏在寿安宫去世,文成帝诏令天下哭吊三日,并为常氏上谥号为“昭”。五月十二日,拓跋浚遵照常太后遗愿将其安葬在广宁的鸣鸡山。
拓跋浚终于能伸伸胳膊了。
常太后死后次年,461年秋七月,拓跋浚将诸弟分封到各地给予了实权,封皇弟拓跋小新成为济阴王,加征东大将军,镇平原;拓跋天赐为汝阴王,加征南大将军,镇虎牢;拓跋万寿为乐浪王,加征北大将军,镇和龙(性贪暴,被隐诛);拓跋洛侯为广平王(早亡)。
464年正月,封皇弟拓跋云为任城王,拜使持节、侍中、征东大将军、和龙镇都大将。
再算上457年封二弟拓跋新成为阳平王,拜征西大将军;459年封三弟拓跋子推为京兆王,拜侍中、征南大将军、长安镇都大将。
拓跋浚在拼了命的给兄弟们手里塞权力。
注意,这不是给儿子们手里塞权力,而是给兄弟。

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他祖宗三辈都在玩了命的从兄弟们手里抓权,咋你现在开始给兄弟们分权了呢?
不怕将来自己被威胁到吗?
如果拓跋浚能够完整的控制住大权,他是不会这么干的。
分给兄弟们权力还都安排到各镇掌兵,
潜台词是作为外面的筹码和声援牵制平城的其他势力。
平城的其他势力有谁呢?

具体拓跋浚的政治布局还没有看清楚后招,465年五月十一,26岁的文成帝拓跋浚就继续了他家的大马哈鱼属性,甩完子就驾崩了。
史书中给予他的总评是当初拓跋焘四处出兵开疆拓土,国力已经空了,再加上一系列的内乱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拓跋浚同志很好的接过了这个担子,使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不咋乱打仗乱动作,很好的完成了政权过渡,这是个明君啊
(世祖经略四方,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高宗兴时消息,静以镇之,养威布德,怀缉中外。自非机悟深裕,矜济为心,亦何能若此!可谓有君人之度矣)
拢共在位了13年,常太后控制了8年,自己在位那5年又封了那么多兄弟出镇,拓跋浚“静以镇之,养威布德”是真的本心所愿呢?还是被迫安静,根本抖不出威风呢?
465年五月十二,12岁的太子拓跋弘继位,大赦天下,尊皇后冯氏为皇太后。
虚岁24的文明太后正式登台。

随后新一轮的权力杀戮之战开始。
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于禁中,这仨人史书无传,因为死于禁中所以大概率是禁军武官,紧接着上一次政府换届时的关键大佬平原王陆丽也被乙浑干掉了。(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于禁中。戊申,侍中、司徒、平原王陆丽自汤泉入朝,浑又杀之)
陆丽,这个常太后最亲密的战友被搞死了。
看一下《陆丽传》中的说法,陆丽时任侍中、抚军大将军、司徒,拓跋浚死的时候正在代郡泡温泉治病,听说皇帝死后就准备往平城奔,当时左右就已经示警了,说你此去大概率很悬,有奸臣,你等等看再去。(和平六年,高宗崩。先是丽疗疾于代郡温泉,闻讳欲赴,左右止之曰:宫车晏驾,王德望素重,奸臣若疾民誉,虑有不测之祸。愿少迟回,朝廷宁静,然后奔赴,犹为未晚)
陆丽说:哪有君父死了不去拜的!随后就去了,被乙浑干掉。(丽曰:安有闻君父之丧,方臣祸难,不即奔波者!遂便驰赴。乙浑寻擅朝政,忌而害之)
陆丽之前就跟乙浑正面冲突过很多次,这说明这俩早之前就是两条路线的人。(初,浑悖傲,每为不法,丽数诤之,由是见忌)
其实陆丽喊的“君父之丧”那堆口号没啥意义,陆丽往平城狂奔就是为了争取时间。
他作为上次宫变的既得利益者相当明白时间意味着啥,只不过这次恰巧自己在疗养期间皇帝死了失去了先手,回去后没弄过乙浑。
后来乙浑被冯后打掉时北魏官方给了陆丽追封,谥曰简王,陪葬金陵。
拓跋弘还年少,这是冯太后的意思。
陆丽当年在政变成功后也被安排为了太子太傅,属于跟太子和冯后这边有关系的。
(丽寻迁侍中、抚军大将军、司徒公,复其子孙,赐妻妃号。丽以优宠既频,固辞不受,高宗益重之。领太子太傅)

这基本也意味陆丽不仅是常太后的伙伴,也是冯太后的伙伴。
综上所述,乙浑之前和常后、冯后没太大的关系,不是一条政治脉络。
这个乙浑是何方神圣呢?
史书无传,又是破案。

乙浑在拓跋浚上位时史书无载,所以极大概率不属于最早的常太后联盟。
乙浑第一次在史书中出现是常太后死后一年半,462年正月壬午,以车骑大将军、东郡公乙浑为太原王。
此君崭露头角上台面是在常太后死后。
据《北朝胡姓考》,乙姓应该出于乙弗氏,其先世统部落居于南凉西,为鲜卑吐谷浑之支族。

这也就意味着根子并不硬,而且乙浑后来打算给自己的媳妇求个公主的称号,但却始终不被贾秀搭理,最终贾秀的官方表态是公主这是尊贵的称号,你们家的成分太低,配不上。(时丞相乙浑擅作威福,多所杀害。浑妻庶姓而求公主之号,屡言于秀,秀默然。浑曰:“公事无所不从,我请公主,不应何意?“秀慷慨大言,对曰:“公主之称,王姬之号,尊宠之极,非庶族所宜。若假窃此号,当必自咎。秀宁死于今朝,不取笑千后日)
从当时的反映来看,乙浑咽下了这口气。(浑左右莫不失色,为之震惧,而秀神色自若。浑夫妻默然含忿)
这也侧面说明了乙浑并非代人集团勋贵,属于政治暴发户。
对于乙浑身份的另一个侧面证明,是趁刘宋换届拿下青州的慕容白曜。
慕容白曜最早是太子拓跋晃东宫的人,等高宗拓跋浚继位后开始给予了厚待,等拓跋浚死后跟乙浑共掌朝政迁尚书右仆射。
(白曜少为中书吏,以敦直给事东宫。高宗即位,拜北部下大夫。袭爵,迁北部尚书。在职,执法无所阿纵,高宗厚待之。高宗崩,与乙浑共秉朝政,迁尚书右仆射,进爵南乡公,加安南将军)

后来在山东半岛拿下后,慕容白曜因跟乙浑的关系被诛杀清算。(四年冬见诛。初乙浑专权,白曜颇所侠附,缘此追以为责。及将诛也,云谋反叛,时论冤之)
慕容白曜是原来拓跋晃的人。
拓跋浚继位后厚待了老爹原来的兄弟。
啥目的?
结合他分封自己的兄弟来看,这套路是在打造自己的班子。
再结合慕容白曜和乙浑还是穿一条裤子的,所以乙浑最大概率是拓跋浚伸张皇权养的“寒门刺刀”,是北魏版的“中书舍人”集团。
五月十七,以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为太尉、录尚书事;东安王刘尼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和其奴为司空,随后又一条线索出来,殿中尚书拓跋郁谋诛乙浑,被乙浑反杀。
(己酉,魏以浑为太尉、录尚书事,东安王刘尼为司徒,尚书左仆射代人和其奴为司空。殿中尚书顺陽公郁谋诛乙浑,浑杀之)
这个拓跋郁是远支的宗室,羽林中郎内侍起家,高宗拓跋浚时代当上了禁军高级序列的殿中尚书。(顺阳公郁,桓帝之后也。少忠正亢直。初以羽林中郎内侍,勤干有称。高宗时,位殿中尚书)
有拓跋郁的传记引出来了下一条线索。

拓跋浚死的时候跟13年前政变宗爱时的情形一样,乙浑隔绝内外控制了宫禁。(高宗崩,乙浑专权,隔绝内外,百官震恐,计无所出)
拓跋郁率麾下数百禁军从顺德门神兵天降,打算干掉乙浑,乙浑害怕了,随后出来问拓跋郁:你闯进禁宫是啥意思?(郁率殿中卫士数百人从顺德门入,欲诛浑。浑惧,逆出问郁曰:君入何意?)
拓跋郁道:看不见天子,群臣忧惧,我要见皇上!(郁曰:不见天子,群臣忧惧,求见主上)
乙浑道:现在老领导刚死,新领导在痛苦居丧,所以还没来得及见百官,你们有啥可担心的?随后奉拓跋弘临朝继位。(浑窘怖,谓郁曰:"今大行在殡,天子谅暗,故未接百官,诸郡何疑?"遂奉显祖临朝)
后来拓跋郁还是打算干掉乙浑,被乙浑反杀,等后来乙浑反动派被清剿的时候,拓跋弘因拓跋郁忠勇正义追封为王,谥号为“简”。
(后浑心规为乱,朝臣侧目,郁复谋杀浑,为浑所诛。显祖录郁忠正,追赠顺阳王,谥曰简)
跟陆丽被追封的谥号一模一样,都是“简”。
一德不懈曰“简”,就是坚持操守从一而终不松懈的意思。
这意味着从冯太后的角度来讲,陆丽和拓跋郁都是忠心耿耿的自己人。

同样参与谋诛乙浑的还有拓跋郁的弟弟拓跋目辰,也是拓跋焘时代的禁军武官,拓跋浚继位后进步到了尚书左仆射,等冯太后的第二次政变“显祖传位”时有重大功勋,所以也再次实锤证实了这哥俩是冯太后的铁杆。(宜都王目辰,桓帝之后也。初以羽林郎从太祖南伐至江。高宗即位,以劳累迁侍中、尚书左仆射,封南平公。乙浑之谋乱也,目辰与兄郁议欲杀浑,事泄被诛,目辰逃隐得免。显祖传位,有定策勋。高祖即位,迁司徒,封宜都王,除雍州刺史,镇长安)
再来细致看下拓跋郁当时准备火并乙浑时的佐证,据和乙浑同时封为三公的和其奴的史书记载来看,当时还有重要细节。
拓跋浚死的时候,乙浑与林金闾合伙擅杀尚书杨保年等,殿中尚书拓跋郁率殿中宿卫士打算和乙浑火并,乙浑惧,归咎于林金闾,抓了林金闾交给了拓跋郁过关,当时和其奴以林金闾罪恶未分,将林金闾保护下来出之为定州刺史。(高宗崩,乙浑与林金闾擅杀尚书杨保年等。殿中尚书元郁率殿中宿卫士欲加兵于浑。浑惧,归咎于金闾,执金闾以付郁。时其奴以金闾罪恶未分,乃出之为定州刺史)
三个信息:
1、乙浑最开始在禁中搞屠杀时有同伙,林金闾和他一块杀的那堆人。
2、乙浑很怂,卖同伙。
3、和其奴保了这个林金闾。
再来看看林金闾的履历。
可累死我了。
这个林金闾是个宦官,
有宠于常太后
,因此居然官至尚书、平凉公,其兄还鸡犬升天的成为了平凉太守,后来在定州刺史的任上还是被乙浑杀了。
叔父金闾,起自阉官,有宠于常太后,官至尚书、平凉公。金闾兄胜为平凉太守。金闾,显祖初为定州刺史。未几为乙浑所诛,兄弟皆死)
林金闾明确是常后的人。
因此那个保下林金闾的和其奴肯定也是常太后一党。
和其奴,代人集团出品,一路的禁军背景,但拓跋焘时代级别并不高,是个子爵。(和其奴,代人也。少有操行,善射御。初为三郎,转羽林中郎,以恭勤致称。赐爵东阳子,除奋武将军)
但此君在常太后时代开始腾飞,迁尚书,加散骑常侍,进爵平昌公,拜安南将军,迁尚书左仆射。
(高宗初,迁尚书,加散骑常侍,进爵平昌公,拜安南将军,迁尚书左仆射)

455年,拓跋浚诏群臣议立皇太子名,和其奴与司徒陆丽等最好以德命名,帝从之,又与河东王闾毗、太宰常英等一块参录尚书事。
(太安元年,诏群臣议立皇太子名。其奴与司徒丽等以为宜以德命名,帝从之。又与河东王闾毗、太宰常英等并平尚书事)
再次证实,此君为常后一党。

综上所述,拓跋浚死后有三股力量:
1、乙浑,大概率是拓跋浚伸张皇权时扶植的力量。
2、和其奴、林金闾这股常太后势力。
3、拓跋郁兄弟这股冯太后势力。
乙浑与常太后势力有合作关系,共同诛杀了好多禁军武官,又跟冯太后的势力死磕。

至此,局面基本明朗。
我们再来复盘一下交锋现场:

1、拓跋浚死,乙浑隔绝内外控制了宫禁,杀了好几个禁军武官。(高宗崩,乙浑专权,隔绝内外,百官震恐,计无所出;车骑大将军乙浑矫诏杀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于禁中
常太后势力的林金闾帮着乙浑一块杀的这堆禁军武官。(高宗崩,乙浑与林金闾擅杀尚书杨保年等
得出结论一:那堆禁军武官是冯太后的,被那两方势力联手偷袭了。
2、冯太后势力仍有余气,拓跋郁率麾下数百禁军从顺德门入拽回了局面并打算干掉乙浑,乙浑害怕了,随后出来问拓跋郁:你闯进禁宫是啥意思?(郁率殿中卫士数百人从顺德门入,欲诛浑。浑惧,逆出问郁曰:君入何意?)
拓跋郁表示:我要见皇上!(郁曰:不见天子,群臣忧惧,求见主上)
随后乙浑在“窘怖”后“奉显祖临朝”。(浑窘怖,谓郁曰:"今大行在殡,天子谅暗,故未接百官,诸郡何疑?"遂奉显祖临朝)
注意乙浑和拓跋郁的交锋点,
在于小皇帝拓跋弘!
乙浑随后扔出了常太后势力的林金闾做挡箭牌,但又被常太后势力的和其奴保下,最终拓跋弘在这次拓跋郁的刀兵相加下,遂奉显祖临朝
得出结论二:冯太后方面的底线是小皇帝要临朝继位!
至此,局面清晰还原了。
1、常太后死后,拓跋浚和冯皇后都开始加大马力填补权力空白,但有一部分常后的势力并没有对接进冯后的新阵营。
2、拓跋浚突然驾崩后权力大厦失衡,面对冯后越来越大的势力,乙浑的皇党和常太后余党结成了临时联盟,在拓跋浚死后突然政变,隔绝内外杀了冯后势力的禁军武官打算立一个新的皇帝,从而彻底打掉冯太后一党。
乙浑等人想要立的新皇帝是谁呢?
很可能是拓跋浚的次子拓跋长乐,拓跋长乐在479年与内行长乙肆虎谋反被赐死。
(拓跋长乐,北魏安乐王···贪暴弥甚,坐罪徵诣京师。后与内行长乙肆虎谋为不轨,事发,赐死于家)
乙肆虎,跟乙浑有关系吗?这个姓真的那么凑巧吗?
3、计划的很好,但很遗憾乙浑杀了很多人后最终棋差一招的漏了拓跋郁兄弟,并且最终让人家兵临宫下了。
人家表态我们要见小皇帝,无奈下乙浑抛出了常太后一党做挡箭牌,并最终无奈让拓跋弘登基。
至此,卖盟的乙浑连常后党也得罪了。

4、乙浑在暂时获得最高控制权后火力全开跟常冯二党动刀,杀了常冯二后背景的陆丽、冯后背景的拓跋郁以及常后背景的林金闾,妄图一家独大。
七月初二,太尉乙浑成为了北魏历史上的第一个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皆由乙浑决定。(秋,七月,癸巳,魏以太尉乙浑为丞相,位居诸王上;事无大小,皆决于浑)
乙浑在此次政变中的表现相当可圈可点,但他笑到最后了吗?
这次复盘中明确了一件事,冯后的势力相当大,需要两股势力偷袭,即便如此还没赶绝,依旧让人家顶住了局面。
你觉得冯家这丫头能在常老太死后迅速膨胀到这个权力程度真的是侥幸吗?
亲们,觉得不错帮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