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437年,统一东北的拓跋焘将眼光看向了西面,派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携带大批金银细软出使西域,招抚西域9国。(魏主复遣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赍金帛使西域,招抚九国)
结果超预期,共16国从此建立了外交关系向北魏进贡。(凡十六国,自是每岁朝贡不绝)
还是这一年,拓跋焘将其妹武威公主嫁给北凉王沮渠牧犍。
北魏尚书李顺从北凉外交回国后拓跋焘就问他:“当年你提出攻取北凉的计划,因为咱们正在东北开战所以没同意,如今和龙已定,我打算立即西征,你觉得呢?” (李顺自河西还,魏主问之曰:“卿往年言取凉州之策,朕以东方有事,未遑也。今和龙已平,吾欲即以此年西征,可乎?)
前脚刚把妹妹嫁过去,后脚就要灭人家。
妹妹不过是个探查外交的幌子,是个蒙蔽北凉的挡箭牌。
无情最是帝王家。
李顺回答说:“我还是肯定伐凉的举措,但如今国家频频兴兵,兵马疲劳,西征这事还是缓缓吧。
开始的时候沮渠牧犍还比较拿北魏公主当回事,后来就被他嫂子李氏给迷住了,真的玩了把别怪兄弟不是人,只怪嫂子太迷人。

他这个嫂子比较牛,跟他们兄弟三人轮着通奸。(河西王牧犍通于其嫂李氏,兄弟三人传嬖之)
这让人家大国公主面子比较下不来,武威公主把沮渠牧犍大骂一通。
李氏与沮渠牧犍姐姐合谋下毒要毒死拓跋焘他妹,但这毒药是假冒伪劣的,武威公主没毒死。
这事传到了拓跋焘那,拓跋焘派了解毒大夫乘驿站马车去救他妹妹。
武威公主最终被救了回来,拓跋焘下令索取李氏,沮渠牧犍不给李氏,只是给李氏一笔钱让她迁居酒泉离开了姑臧。(魏主征李氏,牧犍不遣,厚资给,使居酒泉)
你给了拓跋焘口实。
拓跋焘还是把这事先跟崔浩商量,战争贩子崔浩一如既往表示打丫的!
拓跋焘比较开心,然后又召开了班子会在太极殿西堂讨论。
奚斤等三十余人又都说:“沮渠牧犍目前罪行还不明显,咱们刚刚又开战完,不能再打了。
况且听说凉地土地贫瘠,盐碱地居多,没有水草,我们大军到了那他一定固守死扛,咱抢不到给养这仗没法打。(且闻其土地卤瘠,难得水草,大军既至,彼必婴城固守。攻之不拔,野无所掠,此危道也)
前面说了那一大堆都瞎扯,核心点就是无利可图,我们代人集团不同意出征。
群臣们的消息是从哪来的呢?
北魏出使北凉的大使李顺。
这些年李顺出使北凉共十二次,沮渠蒙逊对李顺进行了大量的贿赂。(恐顺泄之,随以金宝纳于顺怀,顺亦为之隐)
崔浩从一些环节知道这事后给拓跋焘打小报告,拓跋焘不信。
拓跋焘之所以不信,是因为李顺当年打破统万城的时候,仅仅在赏赐中要了几千卷书。
(及克统万,世祖赐诸将珍宝杂物,顺固辞,唯取书数千卷。世祖善之)
赐的宝物都不要,能去贪污?
与此同时,并非拓跋焘高估李顺的人设,而是拓跋焘在刻意树立李顺这个山头去牵制崔浩,防止老崔一家独大。
李顺也高调进入政局,开始成为崔浩的心头大患。(宠待弥厚,政之巨细无所不参。崔浩恶之)
崔浩跟李顺是亲家,崔浩弟弟娶了李顺的妹妹,侄子娶了李顺的闺女,但李顺出身赵郡李氏,同样能干,这些年一直在跟崔浩争汉人的头马,崔浩一直在给李顺小鞋穿。

李顺受贿这事天高皇帝远的谁都不知道,但亲家崔浩知道。
瞅见没有,最能一刀捅死你的是谁?
涉及到任何有隐患的环节和利益,千万不要因为是亲家就大意,再大的信任也是有限度的。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演变,他如果将来真的站到了你的对立方,一刀就能捅死你。
等到讨论讨伐北凉时,李顺和古弼都说:“从温圉水(甘肃皋兰县段黄河)以西直到姑臧全都是枯石,啥水草都没有。
(及议伐凉州,顺与尚书古弼皆曰:“自温圉水以西至姑臧,地皆枯石,绝无水草)

当地人说:姑臧城南的天梯山上冬天有积雪深达数丈,春夏融化流下成为河流居民引以灌溉,凉人要是知道我们大军开到一定会掘开渠口给我们断水,姑臧城方圆百里之内根本没有草,人马饥渴咱待不住,奚斤他们说的对呀。(彼人言,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至丈馀,春夏消释,下流成川,居民引以溉灌。彼闻军至,决此渠口,水必乏绝。环城百里之内,地不生草,人马饥渴,难以久留。斤等之议是也)
拓跋焘再次祭出天下第一嘴斗会冠军崔浩去和他亲家撕,崔浩再次展示了啥叫知识就是力量。
崔浩道:《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若无水草哪来的这些牲畜,汉朝难道是傻子吗?在没有水草的地方建了河西四郡?这不扯淡嘛!
(浩曰:《汉书地理志》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若无水草,畜何以蕃?又,汉人终不于无水草之地筑城郭,建郡县也。且雪之消释,仅能敛尘,何得通渠溉灌乎!此言大为欺诬矣)

李顺说:耳闻不如眼见,我亲眼看到的,你凭什么跟我辩论!
崔浩说:“你受贿啦!你以为我没看到就会被你这贪污犯蒙蔽吗!呸!
(浩曰:汝受人金钱,欲为之游说,谓我目不见便可欺邪!)

隐藏在屏风后的拓跋焘出来了,声色俱厉,群臣不再敢说啥。
(帝隐听,闻之,乃出见斤等,辞色严厉,群臣不敢复言,唯唯而已)
一个个跟傻子一样,崔浩出来咬的时候不知道是主人放出来的吗?

439年五月十四,拓跋焘治兵于平城西郊。
六月,大军从平城出发,自云中渡黄河。
七月,军至上郡,七月二十日,魏军留辎重,开始分出了前锋军奔袭。
八月初二,北魏前锋永昌王拓跋健缴获北凉的各种牲畜共二十余万。
八月初四,拓跋焘抵达姑臧城下,沮渠牧犍寄希望于柔然进攻北魏让拓跋焘撤军,于是坚守抵抗。
拓跋焘看着姑臧这城外水草茂盛啥都明白了,对崔浩说:“还是你有文化!
崔浩回答道:我跟您说话从来不敢不讲实话,我就这为人。(对曰:臣之言不敢不实,类皆如此)
后来李顺这个跟崔浩争权的亲家,还是被崔浩给搞死了。
(凉州人徐桀发其事。浩又毁之,云:"顺昔受牧犍父子重赂,每言凉州无水草,不可行师。及陛下至姑臧,水草丰足。其诈如此,几误国事。不忠若是,反言臣谗之于陛下。"世祖大怒,真君三年遂刑顺于城西)
崔浩此时对李顺是刻骨的仇恨,必须得弄死才心安,为什么呢?
李顺动他蛋糕了。

不过崔浩在咬牙骂街捅刀子的时候,似乎从来没意识自己动谁的蛋糕了。

九月二十五,沮渠牧犍的侄儿沮渠万年率众投降,坚持了一个半月的姑臧城溃,沮渠牧犍把自己绑了请降。
拓跋焘批准投降后收姑臧户口二十余万,仓库中的珍奇异宝不可胜数,拓跋焘又命张掖王秃发保周、龙骧将军穆罴、安远将军源贺分别向地方各郡宣布消息,各路投降北魏的又有几十万。
六月出发,九月底办完,仨月平了北凉。
北境合体了。

十月初一,拓跋焘东返,留乐平王拓跋丕及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守凉州,迁徙沮渠牧犍王室及北凉官员百姓三万户到平城。(徙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万户于平城)
拓跋焘还不知道,他迁走的这三万户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意义。
之前北魏所有的汉化,准确的说应该叫清河崔氏化、渤海高氏化,或者叫做河北家学化。
经过五胡大乱百年后,整个北方该破坏的都破坏差不多了,文明与典籍几乎都在战乱中被毁灭了。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
本来前燕的汉化馆藏是最丰厚的,但随着国灭以及前秦的崩盘乃至随后的关中变成修罗场,大量的文化瑰宝随之毁灭凋零。
流水的夷狄,铁杆的豪族,北国汉文化的典籍与制度等精华还残存在少数地方豪族手上。
准确的说,叫家学,也就是所谓的“一家之言”。
家学无论再怎么厉害,也是无法重建一个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厦的。

因为维度不够丰富,因为观点缺少对照,因为思想没有交流。
好在当年司马家崩坏世道天下大乱华夏沦丧的时候,遥远的西北造出了保卫中华文明的末日方舟!
前凉张氏在胡马南度的超级大乱世中,在中国北方充斥着兵灾与毁灭情况下,极大程度的保存了中华文明的大量文化和礼仪制度,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再次一统几乎是提供了最为关键的文化输出!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国际局势下为汉文明打造了末日方舟!(至朔漠之地,蕞尔夷俗,胡义周之颂国都,足称宏丽;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
自301年开国,立国九代75年的前凉张氏对于中华民族来讲功劳极大,当年苻坚没用起来的关键腾飞插件,进入北魏后就要爆发核聚变的能量了。
创建前凉的张轨出身安定张氏,世代孝廉的西北豪族。
在中央,张轨有关系,被张华赏识,做过太子舍人,累迁至散骑常侍、征西军司,后来走关系得到了晋室的官方任命,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
前脚张轨走后,天下开始大乱,靠着西北豪族以及中央官员的背景以及晋室任命的政治招牌,张轨在中原崩盘后成为了士人汉民在天下大乱时的三个投奔方向之一。
因为西北并不被顶级高门看重没有成为避难首选,前凉幸运的远离了高级士族那帮文化流氓的掺和,得到了大量中下层并没有掺和进玄学圈的士族加入,这使得前凉河西之地非常难得的走上了儒家文化立国的道路。
前凉利用“中州人士”避难凉州的有利条件,开始大规模的吸揽人才,兴办大量学校,鼓励私人讲学,打破了汉魏以来学术逐渐地域化、家族化的趋势。
儒家文化开始在西凉打破壁垒产生融合之势,像京兆杜氏,陈郡谢氏、广平程氏、河东裴氏、弘农杨氏、河内常氏、南阳阴氏等家族开始在西凉开枝散叶。
大量的儒家经典在此传承,大量的古籍经文在此保留,前凉虽然地处偏远,但却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甚至是整个中国儒家文化的最高峰!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前凉张家,对于我们国家民族信仰中相当关键的两根大支柱,儒家和佛法很有可能将无法在这关键的时间点完成融合与相互塑造,最终无法嵌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鸠摩罗什大师无论再怎么慧根天成,也是无法如此贴切的翻译出那么优美智慧的经文的。
在那个万物毁灭的年代,张家为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再次复兴保留了火种并提供了金钱与粮食的关键催化剂。
富庶的河西走廊在这个关键时机点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关键灯塔!
很难想象,前凉在公元4世纪初就落入诸胡之手,最终历史的走向会是怎样。
北魏很可能会继续前面四胡的老路,中国的历史将陷入无限循环的泥潭漩涡。
张家在保留了文化信仰火种的同时,也早于此时的任何一个政权试出了民族融合之路。
倡导儒学之风,以宽松的文教政策吸收、容纳各族文化,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的各种文化的融合体。
文化主导带动习俗融合。
你读上四书五经,慢慢就能接受礼义廉耻。
你知道对长辈抱拳拱手,就会抛弃继承老爹妻子的陋习。
你知道孔子是华夏圣人,慢慢就会和汉族人民共度春节。
民族融合永远无法靠血缘,永远要靠文化!
前凉时代,河西走廊上各民族和谐共处发展,等前凉被苻坚灭掉后,苻坚并没有吸收融入这个关键插件,选择了继续粗暴扩张,吕光后来拿下这片土地后跟着一个揍性,把整个河西走廊弄得爆土狼烟四分五裂,民族矛盾达到了百年来高峰。
等后凉这帮败家子滚蛋后,南凉、北凉、西凉这三家祖祖辈辈耕耘于这片土地的政权,重新拾起了前凉张家的套路。
从领导人来看,西凉的汉人李暠作为世代河西大族的汉化程度就不用说了。
李暠的学习储备就是个标标准准的儒家弟子,学经史,善文义,习武义,诵兵法。(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他教子的方式是拿咱丞相的训诫去教导诸子。(古今之事不可以不知,苟迁来可师,何必远也。览诸葛亮训励,应琅奏谏,寻其终始,周孔之教尽在中矣。为国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质略易通,寓目则了,虽言发经人,道师于此。且经史道德如采蔽中原,勤之者则功多,汝等可不勉哉!)
李暠作为领导甚至亲自去参与书籍经典的补救工作。
(暠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治)

建立南凉的是鲜卑秃发部,建立北凉的是匈奴分支卢水胡的沮渠部,别看南凉和北凉都是异族建立的,但汉化起来那叫一个不遗余力。
因为这俩异族都在河西混了百年以上,都在当年张家的统治下见识过怎样统治好这片土地,
也目睹了氐族吕氏是咋玩砸的。


南凉秃发部的领导人汉化程度极高,秃发傉檀的儿子在十三岁时居然能写“七步诗”,一挥而就被他爹夸为曹植。(秃发傉檀子归,年十三,命为《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傉檀览而异之,拟之曹子建)
北凉的创始人沮渠蒙逊,汉化程度到了自己能看懂天文。(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
南、北、西三凉自领导人本身就是儒学汉化大家,因此方方面面也相当重视教育,自上而下完成了对前凉的文化继承。
前凉汉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其教育的体系化。
前凉时期,张家大规模的兴建公办学校,曾“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
前凉的崇文祭酒地位极高,相当于别驾,仅次于刺史之下,省常委班子里都进来教育局的了。
南凉、西凉后来立国后也都兴办公立学校倡导儒学。
南凉早在秃发利鹿孤时代,南凉刚刚立国五年不到的时候,当祠部郎中史皓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时候就立刻接受建议开办学校。(今取士拔才,必先弓马,文章学艺为无用之条。非所以来远人,垂不朽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宜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儒以训胄子;利鹿孤善之,于是以田玄冲、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
同样西凉也是在刚刚立国不久的404年,在仅辖有今酒泉、玉门、安西、敦煌几县之地时就已经办起四百人的学校了。(五年正月,立泮宫,增高门学生四百人)
各凉都将儒家立国放到了头等大事上。

除了官办学校,还有大量的民办教育进行补充。
河西地区私人讲学之风相当兴盛,尤其酒泉地区,办起了大量培训机构,祈嘉作为民办讲师带了百余徒弟。
(西至敦煌,依学官诵书,贫无衣食,为书生都养以自给,遂博通经传,精究大义。西游海渚,教授门生百余人)

宋纤隐居酒泉南山后办起的“新西方培训机构”居然带出了弟子三千。(少有远操,隐居酒泉南山,弟子受业者三千余人)
刘昞隐居酒泉不愿做官也带出来了五百多弟子。(后隐居酒泉,不应州郡之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
刘昞的学生影响相当深远,比如索敞“为刘昞助教,专心经籍,尽能传昞之业”,程骏则“从师专攻《周易》”,这哥俩后来都成了北魏大学里的教授并搭建了最初的北魏国办教育的框架。
通过官办和民营,河西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只有多维度的教学与补充,文化才能在互通有无中得到增补和发展,只有一家之言最终就是垄断话语权后越来越抽抽。
五胡云扰中原百年后,整个中原乃至河北仅仅还剩下少数河北大族手中握有典籍和家学,
各方面还都是孤岛般无法沟通交流,这百年下来后,与河西地区的体系性文化积累差距是极其巨大的。
三凉不仅官办教育,而且教育出来不是玩造型的,不是图虚名的,不是为了人家教育完出产的人才是为了用的。
西凉那完完全全就是土生土长的河西汉人政权,这就自不必说了。
南凉的秃发乌孤开国后不久就与河西豪族展开了深度合作:署弟利鹿孤为骠骑大将军、西平公,镇安夷,傉檀为车骑大将军、广武公,镇西平。以杨轨为宾客。金石生、时连珍,四夷之豪隽;阴训、郭倖,西州之德望;杨统、杨贞、卫殷、麹丞明、郭黄、郭奋、史暠、鹿嵩,文武之秀杰;梁昶、韩疋、张昶、郭韶,中州之才令;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秦雍之世门,皆内居显位,外宰郡县。官方授才,咸得其所。
西州之德望,中州之才令,秦雍之世门,都是官僚机构的骨干。
北凉政权更了不得,基本上凡是学有成就的儒家知识分子,只要北凉政权能得到,无一例外都在加以任用。
我是卢水胡不假,但我心是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呐!

沮渠牧犍尤其喜欢文学,任命敦煌人阚为姑臧太守,张湛为兵部尚书,刘、索敞、陰兴为国师助教,金城人宋钦为世子洗马,赵柔为金部郎,广平人程骏,以及程骏的堂弟程弘为世子侍讲。(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沮渠牧犍尤喜文学,以敦煌阚为姑臧太守,张湛为兵部尚书,刘、索敞、陰兴为国师助教,金城宋钦为世子洗马,赵柔为金部郎,广平程骏、骏从弟弘为世子侍讲)
这些河西大儒的官员们,东迁平城后开始大量填补进了北魏官僚系统中。魏主克凉州,皆礼而用之
拓跋焘灭凉后时隔七年再次颁布诏令:现在我们要好好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了。(自顷以来,军国多事,未宣文教,非所以整齐风俗,示轨则于天下也)
之前的那次大规模的引进汉人门阀,其实效果上他并不满意。

灭北凉后引进了大量的凉州学者,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拓跋焘任命索敞为中书博士,当时北魏从上到下都崇尚武功,代人集团根本不把读书讲学当回事。(魏主以索敞为中书博士。时魏朝方尚武功,贵游子弟不以讲学为意)
索敞来了以后担任中书博士十余年,勤于诱导,对学生严而有礼,贵族子弟们都敬畏他而努力向学,前后在朝中担任尚书、牧守的显达学生就有几十人。(敞为博士十余年,勤于诱导,肃而有礼,贵游皆严惮之,多所成立,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常爽在温水的西岸设置学馆带了七百多学生,学校设定赏罚条例,弟子们敬畏他就像敬畏拓跋焘。(常爽置馆于温水之右,教授七百余人;爽立赏罚之科,弟子事之如严君)
常爽也带出了大量的代人徒弟进入魏国官僚系统。(尚书左仆射之赞、平原太守司马真安、著作郎程灵批,皆是爽教所就)
在成制度体系的学校教育下,魏国的儒风开始刮起来了。(由是魏之儒风始振)
当年和刘宋一番战后拓跋焘的那次举荐人才改革,被崔浩弄成了党派斗争和阶级固化,这老小子想跟我玩九品中正制。
到了人家西凉学者们引进后,人家没白享受平城特殊津贴,将一整套教育体系带了进来,人家的特长在于把各民族的孩子们都拢到课堂上去教学礼义廉耻,这是河西四凉百年来的形成的特殊教学办法。
五凉政权除了吕光这个没文化的玩现了,河西地区一百多年各族兄弟姐妹相处的那叫一个和谐。
代人集团开始在“河西教育体系”的谆谆善诱下逐渐汉化,这其实才是拓跋焘希望达到的效果,而不是引进一大堆汉人门阀进来玩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
不仅学校办起来了,北魏从此还吸纳了大批的文学典籍扩充了国家图书馆,代表人物就是陈留人江强,本来寄居在凉州,这个时候看到拓跋焘重视儒学后开始向朝廷呈献经、史及诸子百家的经典有一千多卷,被拓跋焘任命为中书博士。(陈留江强,寓居凉州,献经、史、诸子千余卷及书法,亦拜中书博士)
不仅帮北魏统治集团开启了汉化,凉州学者们还帮北魏拿到了华夏正统的制高点。
凉州学者们重建了北魏的礼乐制度。
北魏统治中原后希望加强自己的天命正统性就必须在礼乐制度上达到文化高点,但北魏初年由崔宏崔浩父子为主力创造的那套相当不完善。(自永嘉扰捩,神州芜秽,礼坏乐崩,人神歼珍,太祖南定燕、赵,日不暇给,仍世征伐,务恢疆宇,虽马上治之,未逞制作。至于经国轨仪,互举其大,但事多祖略,且兼阙漏;魏氏居百王之末,接分崩之后,典礼之用,故有阙焉。太祖世所制车辇,虽参采古式,多违旧章
因为相关人才真的找不到了。
崔浩再怎么经天纬地那也是家学传家,那种帝王礼乐制度太专业,确实不好找参考。
拓跋焘拿下河西后,也补齐了。
《魏书·乐志》记载:晋永嘉之乱,太常乐工多避地河西;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
到孝文帝时代,河西后裔的李冲等最终将其制度化了。

后来南朝神将陈庆之上演完北国神奇演出后回到江南,开始相当重视北方人,朱异对此奇怪,一群野蛮人有啥可当人的?陈庆之道:“我当初也以为江北是戎狄之乡,等我到了洛阳之后才发现衣冠正统全都在中原,咱们这差远了,为啥要轻视人家?(陈庆之之入洛也,萧赞送启求还。时吴淑媛尚在,上使以赞幼时衣寄之,信未达而庆之败。庆之自魏还,特重北人,朱异怪而问之,庆之曰: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陈庆之那是自幼就随萧衍左右的心腹,那是见过大世面的,他说的话是相当具有参考性的。

由草台班子到折服南朝大将,这中间的制度建设,都是人家凉州百年的积淀移植。
有完吗?
还没完!!!
河西文脉对北魏法律制定的影响贡献同样巨大。
后面孝文帝年间,西凉后裔李冲和南凉秃发后裔源贺参与了北魏律令的制定,河西的百年刑律最终又与中原、江左两方精华汇集冶炼后骨架了北魏的律令,最后于北齐大成,成为了二千年来东亚刑律之准则。
西凉一脉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我思考再三无法做出更高水平总结,借用陈寅恪先生之语收尾:
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教学体系、典籍经卷、礼乐正统、刑律政纲。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苻坚啊苻坚,历史真的给过一次让你比肩秦皇汉武的机会,你知道当年自己错过了什么吗?
亲们,觉得不错帮点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