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公元422年五月二十一,刘裕崩于建康西殿,走的挺安详。

他觉得给儿子留下了一个他心目中最棒的辅政班子,一眼望去除了没城府的小年轻谢晦外,全都是老实人,这都是我拿一生品出来的忠贞之臣。
临终前,他喊来了17岁的儿子刘义符,说出了如下的生离死别:
1、檀道济有才干谋略,没有野心,比他哥哥檀韶强多了,这是你能控制的刀把子,踏踏实实用。(五月,帝疾甚,召太子诫之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
檀道济带着一部分北府兵镇守广陵,盯着建康的动静随时能够勤王。
2、徐羡之、傅亮,这俩人我也给你看准了,没问题。
(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

徐羡之这位刘裕的亲家进位司空、录尚书事,兼扬州刺史,成了首辅;
中书监、尚书令傅亮掌机要,是徐羡之的副手。
3、谢晦随我多次征战,善于随机应变,脑子里有东西,将来如果出现问题也一定是他,过段时间,将他放到会稽、江州去当刺史,别搁身边搅合。(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会稽、江州处之)
这位掌禁军的门阀出品,过段时间要送走。
4、后世若有幼年君主,朝事委托宰相,外戚别瞎掺和,尤其别垂帘听政。(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
咱家娶得都是门阀的闺女,可以联姻,但永不能让门阀再上权力的牌桌,
朝事委任宰相,京口系是咱家永远信任的基本盘。

下一届政府的十年规划和百年大计刘裕都给设计好了。
效果如何呢?
刘裕死后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一切都远离了自己当年的预想。
时代的惯性真的那么好扭转吗?
北面的拓跋珪、拓跋嗣利用了两代的时间,死了无数人,才最终解决了拓跋部数百年来祖祖辈辈的继承法则。
此时南部的门阀已经轮流坐庄百年了。
虽然门阀在你刘裕出现后失去了再次坐庄的机会,但时代的惯性依旧是存在的。

你这位国之柱石什么时候真的为了国家着想了呢?
为了镜花水月的关中死了那么多的从龙猛将,你满脑子想的啥呢?
为了你的私欲,改朝换代而已。
你灭掉了桓玄后,自己成为了桓玄。

你这个“大晋忠臣”,和桓玄本质没有任何区别。
人现在,并将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同理,京口系的内心深处,也是希望重现上个百年,那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的逼格和荣光的。
你心心念念的“朝事一委宰相”,认为留下的都是你家乘风破浪的大爷,实际上,司马睿死前,也会想到王导当年仅仅是自己的司马;司马昱死前,也会忆起当年桓温西去的使命是作为忠臣之后、皇室女婿去肢解恶龙庾家。
眼前的执剑少年们,是屠龙后自己变成了恶龙呢?还是伪善面具下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呢?
你活着的时候,都是小猫。

你边撸边得出随便撸的评价;

你死了以后,小猫们拿到你留下的魔戒后呢?
不是当年的他了。
这世间有谁拿到权力的魔戒后,还愿意放手呢?
刘裕死后,中央政权正式落到了徐羡之、傅亮和谢晦三人手中。
这个谜样三人组谱写了京口系二十年沧海一声笑后落寞悲哀的后青春的诗。

挨个看看履历吧。
1、徐羡之,东海郯人,最开始为刘牢之的镇北功曹,后来成了桓修的抚军中兵曹参军。
在这个岗位认识了刘裕,随后成为了老刘的铁杆心腹,京口起义时为镇军参军,尚书库部郎,领军司马。
其长子娶了刘裕的闺女,刘裕北伐的时候,是刘穆之的副手。(高祖北伐,转太尉左司马,掌留任,以副贰刘穆之)
刘裕认为,这是他托妻献子的唯一人选。
2、傅亮,北地灵州人,祖傅咸(西晋时代),司隶校尉,父傅瑗,以学业知名,与郗超关系好,位至安成太守。
这是个中等贵族出身。

傅亮开始时是桓谦中军行参军,桓玄篡位后不久因博学有文采被选为秘书郎,但没能去报道,因为这个时候傅亮已经加入革命成为孟昶的建威参军了。(义旗初,丹阳尹孟昶以为建威参军)
孟昶自绝于人民后,傅亮跟了刘毅做抚军记室参军,刘毅败前向刘裕表态拥护,到了从征司马休之时已经成为了太尉从事中郎,掌记室,成为了机要室主任。
北伐时傅亮随征,在宋国初建前第一个参透了刘裕的密码,以佐命功,封建城县公,食邑二千户,随后入中书省,专典诏命,所有刘裕的官方下达文件,全是他的手笔。(自此后至于受命,表策文诰,皆亮辞也)
这俩人一个是刘裕的亲家和刘穆之的副手,一个是多少年的机要室主任,作为辅政自然没问题。
再来看刘裕留下的两个武将。
3、檀道济是起义元勋原始股的檀家子弟,檀韶少弟,奉姐事兄以和谨称道。
檀道济参与了罗落桥、覆舟山、西征灭桓三大奠基性战役,之后跟了刘道规,后来刘道规死后补太尉主簿、咨议参军转成了刘裕的人。
这是刘裕早早就留给儿子的第二代武力支柱。
12岁的刘义符镇京口时,檀道济就是军事一把手,随后刘义符一路升迁的过程中檀道济是铁杆的司马。
(豫章公世子为征虏将军镇京口,道济为司马、临淮太守。又为世子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复为世子征虏将军司马,加冠军将军)

北伐关中,刘裕又把檀道济带出来去历练,一用发现真好使,檀道济首先光复洛阳,又打下了潼关的滩头阵地。
功成后,刘裕再次把檀道济牢牢的和太子刘义符绑定上了,刘义符去哪,檀道济这保镖就跟到哪。(世子当镇江陵,复以道济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征虏将军。迁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兗州大中正)
刘义符回到建康准备接班后,檀道济进中央,成了护军将军。(高祖受命,转护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听直入殿省。以佐命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为丹阳尹,护军如故。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
因为檀道济是跟太子关系是最深的,所以刘裕临死前命檀道济率兵镇广陵,作为勤王的核武器。
刘裕认为檀道济人也踏实,和太子还是扯不开的关系,一定会当好这核武器执剑人的。

你真的看准了吗?
他确确实实没脾气好驾驭,但这匹马貌似谁都能骑。
他更在乎的是自己能永远被骑,谁上他对于他不重要。

4、谢晦,最开始是孟昶的中兵参军,等孟昶自杀后,刘裕问刘穆之,孟昶的班子里谁能用?(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
刘穆之举荐了谢晦,随后命为太尉参军。
谢晦上任后不久代替患病的刑狱参军处理讼案,把积压如山的案件如庞统般轻松搞定,引起了刘裕的注意,任命为刑狱贼曹,不久又改任豫州治中从事。
412年,刘裕推行义熙土断,谢晦又妥善的处理了侨置郡县的人口分配问题,整体很公允,局面控制的非常好,随后转任太尉主簿,随征荆州刺史司马休之。
在西征的时候,刘裕因为接二连三的前锋失利亲自撸袖子准备上,谢晦抱住了刘裕的大腿,极为精准的喊出了那句给老刘下台阶的马屁:“天下可以没有我谢会计,不能没有您刘书记”!
(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
谢晦人帅,幽默,还能干会说话,成为了刘裕晚年的开心果。(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
刘裕曾经由衷感叹过他和谢混,这一对玉人啊!
(时谢混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很难讲刘裕对谢晦的情感是否有特殊的复杂。

从征关中,谢晦负责处理军中内外要务。(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干的相当棒,给刘裕出了太多好点子。
(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

宋国初建,谢晦为右卫将军,不久加侍中,等刘裕称帝后,谢晦成了中领军,从此掌握了禁军,史书中将其当时的待遇惊人的给出了堪比羊祜的评价。
(寻转领军将军、散骑常侍,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
刘裕死的那年,谢晦仅仅33岁。
其实无论从资历还是年纪,刘裕的这个安排都相当欠妥。
他相当爱这个小伙子,火箭般上升的速度,不仅给待遇,还给信任,禁军的权力都敢给,还如羊祜故事。
羊祜是谁?
他姐姐嫁了司马师,他跟司马炎的关系处的跟哥们一样,西晋建国的元勋,接替钟会那摊子的自己人。
谢晦呢?
不仅阶级成分有问题,还爱锋芒毕露,甚至敢针对皇储的事进行随意评价。

在刘裕不行的关键时刻,谢晦对刘裕说:皇太子常常爱和坏人们玩,您这万世江山不能交给没有才能的人啊!(初,少帝之居东宫,多狎群小,谢晦尝言于武帝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万代。神器至重,不可使负荷非才)
刘裕问道:那你觉得老二行吗?(帝曰:庐陵何如?)
谢晦道:让我观察观察。(晦曰:臣请观焉)
谢晦出宫后就去拜访刘义真了,刘义真看到谢晦来后知道老爹身边的人不能得罪,这是个关键时刻,专门拉住了谢晦想多谈谈,谢晦没说啥就岔开话题走了。(晦造义真,义真盛欲与谈,晦不甚答)
谢晦来刘义真这明显属于走个过场,回宫谢晦给出了评价:“德行低于才能,不是人主!”
(还曰:德轻于才,非人主也)


随后刘义真就被刘裕安排外放南豫州刺史了。(由是出居于外)
外放刘义真的这天,是422年的三月初五。
也就是说,就在刘裕不行的那个时间段,谢晦对刘裕开启了这个极度敏感的谈话。三月,上不豫。太尉长沙王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并入侍医药。群臣请祈祷神祇,上不许,唯使侍中谢方明以疾告庙而已。丁未,以司徒庐陵王义真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
谢晦作为托孤的重臣,在这个关键时间段接连否了两位皇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太子这班车他没赶上,他和刘义符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刘义符未来注定不会让他永远位高权重的待在建康,他才33岁,不想就这样退场。
他未来的婚约姑爷,是刘裕四子刘义康。
这小子沉不住气,暴露的有点早。
谢晦自打得志之后,和当年的钟会挺像的,自视甚高,不懂收敛,他随刘裕北伐回来后四面八方前来找门子的宾客们涌来,车马盈门甚至造成了小区的大面积拥堵。(时晦权遇已重,自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凑,门巷填咽)
他哥哥谢瞻知道他弟弟年轻容易飘,经常求刘裕贬他弟弟的官。(及还彭城,言于宋公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之
谢晦掌管机要嘴却不严,经常跟他哥说到些朝廷的机密,结果谢瞻就故意把这些机密嚷嚷的满世界知道,希望谢晦闭嘴,也希望刘裕知道后疏远谢晦。
(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故向亲旧陈说,用为戏笑,以绝其言)

但刘裕对谢晦太爱了,始终没有狠下心。
门阀出品的这一帮,有一个算一个,在三十岁得志后能接得住富贵的,百年来只有一个桓温。
王导位至极品时已经四十多了,桓冲接班时是四十五岁,谢安是四十多才在太后外甥女的背景下出来上班,五十多才拔的头筹。
庾亮37岁独掌大权,随后那家伙把眼现的,准确的避开了所有正确操作被苏峻带着一万多人就捅进了建康;
桓玄当皇帝的时候是35,不到一年就被“替天行道”的水泊京口刘大哥夺了鸟位。

男人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很多冲动性的激素还是在玩命分泌,拳怕少壮的红利背后是做事冲动与考虑不周全。

门阀出品的这帮,青少年时代都没咋遭过社会的毒打,所以很多事更容易想当然,一旦巨大的权力和富贵袭来后,脑瓜子更容易被激素拿捏。
对了,唯一逃过魔咒的那位,15岁时爹就为国死难了。
桓温顶家过日子的时候家里穷到他妈病了要吃羊,结果实在没钱把桓冲当动产给抵押了。
(初,彝亡后,冲兄弟并少,家贫,母患,须羊以解,无由得之,温乃以冲为质)
这个当家知柴米贵的男孩随后三年枕戈待旦泣血复仇,最终在18岁的时候在仇人葬礼上灭了仇人满门。
唯一能够抹平年龄陷阱的,是苦难和经历。
谢晦的能力素质哪哪都没问题,但天之骄子的他年龄太小,苦难太少。

要不是刘裕对他还有安排,直接就该被刘裕带走了。


刘裕听完谢晦的表态后将刘义真调走了,还是要踏踏实实让大儿子接班。
与此同时将檀道济外派到广陵控制淮南诸军,随后对儿子说谢晦有问题,将来你往外派。
檀道济被外派广陵当震慑的核武器,刘裕80%的设定就是瞄准谢晦的。
那谢晦为啥不被刘裕当时就排除出辅政班子呢?
1、谢晦是唯一代表门阀的一方势力,留在中央能和门阀集团有个联络线。
2、与此同时也能牵制徐羡之和傅亮两人。
要等刘义符未来培养出自己的门阀代言人后再将谢晦扔外面去。

最后来看一下刘裕留下的这个辅政组合。
首辅徐羡之:司空、录尚书事、散骑常侍、扬州刺史。封爵南昌县公,食邑二千户。
北府军军代表檀道济: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封爵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
这哥俩都是京口老兄弟,为人低调,多经历练。
机要傅亮:中书监、尚书令。封爵建城县公,食邑二千户。
官宦世家,根底不深,无军方背景。
禁军谢晦:领军将军、散骑常侍、中书令。封爵武昌县公,食邑二千户。
门阀出品,年轻能干。
虽然有首辅次辅之分,虽然有军权政权之分,但四人爵位都是两千户,也就意味着刘裕官方表态:你们四人都是一个功勋的级别,谁也别跟谁摆资历。
刘裕所塑造的这个平衡,类似于忠贞的两个政务老同志们把舵,谢晦作为门阀代言人时不时搞搞动作制造对立方便刘义符立威,外面太子背景的死党檀道济手握重兵搁那吓唬人。

这样的辅政局面和安排,不能说有问题。
四个权力锁链互相牵扯。
但刘裕没有想到,自己死后不久,画风开始变成血色。
所有的一切,开始剧烈脱离了他安排的轨道。
他刚死就是一整年的北魏南下,刘宋被打的丧权辱国。
他很快就会意识到,死在了关中的那群百战名将究竟有多值钱。
当初拓跋嗣听说老刘灭了后秦后相当哆嗦,生怕这位黄河边发明黑科技的猛男顺着河东捅他来,赶紧派使臣找老刘请和,从那之后,两国每年各种友好往来。(初,魏主闻高祖克长安,大惧,遣使请和,自是每岁交聘不绝)
等老刘死了的消息传来后,北魏马上就翻脸了。
刘宋使臣此时正从北魏出使返回的路上,刚到黄河边就被拓跋嗣下令逮回来了。(及高祖殂,殿中将军沈等奉使在魏,还,及河,魏主遣人追执之,议发兵取洛陽、虎牢、滑台)
拓跋嗣要南下拿回当年老刘北伐时抢走的土地。
崔浩劝阻道:领导,人家国丧咱南下不合适啊!况且咱南下也不能一举拿下江南,背个伐丧的名声不值当啊!咱还是派人去慰问攒点好名声吧,等将来咱南下时不至于让人家南人同仇敌忾。
况且刘裕刚死,身边的班子还没散,咱们大军压境是帮他们团结,不如缓缓,等他们内讧后咱们再南下,不用费啥劲就能坐收淮北。
拓跋嗣道:“当年刘裕乘姚兴之死一举灭掉了秦国,我今天这是抄作业,凭啥不行?(魏主曰:刘裕乘姚兴之死而灭之,今我乘裕丧而伐之,何为不可)
刘裕仅仅开启了南方权力杀戮的无解循环吗?
其实他开启了好多。
自他伐秦之后,趁人家国丧出兵变成了南北朝约定俗成的双十一,谁家都以为能占点便宜。
亲们,觉得不错帮点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