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409年十月十四,宫门到中午也没有打开。

文武百官随后收到了去端门报道的旨意。
群臣来到后,看到门开了一条缝,拓跋绍从门缝中钻出来对百官们说:“我有叔父,也有哥哥,你们打算支持谁?”(绍称诏,集百官于端门前,北面立。绍从门扉间谓百官曰:我有叔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
这句“我有叔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牵扯出来了拓跋珪他妈的最后一个秘密。
拓跋绍他哥逃跑了没错,但他俩叔叔一个死于建国前,另一个死于两个月前,你哪还来的叔父呢?
先接着往下看,拓跋绍的一句话让大家都懵了,随后也都明白了,拓跋珪死了。
很久之后,大分量的南平公长孙嵩等说:“听你的。”(众愕然失色,莫有对者。良久,南平公长孙嵩曰:从王)
在这政治极其敏感的时刻,每个人都噤若寒蝉,只有一个人大哭而去,是秦王拓跋翰之子,拓跋仪的弟弟,拓跋烈。(众乃知宫车晏驾,而不测其故,莫敢出声,唯陰平公烈大哭而去。烈,仪之弟也)
拓跋翰的儿子,拓拔仪的弟弟,这套路能是谁儿子呢?
前面我们说过,拓跋仪和拓跋觚都是拓跋翰鬼当爹,再结合刚才拓跋绍的那句话“我有叔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甚至叔父还排在兄的前面,还是在门里心虚的说出那句话,啥意思呢?
这拓跋烈,也是他奶奶的儿子,是他爸的亲兄弟。
也就是说,贺氏在跟了拓跋什翼犍后的五年半中,连着生了拓跋珪、拓跋仪、拓跋烈、拓跋觚四个孩子。
他娘的高产,也侧面说明了拓跋什翼犍对贺氏的宠信,也因此最终贺氏才能有机会政变老拓跋,并代表部落联盟投降前秦。
至此,魏初被掩盖最大疑云,乃至两晋三百年中国这个最大乱世的最大谜团的一切逻辑链条都捋清楚了。
1、长孙斤阴谋政变谋杀拓跋什翼键,拓跋珪他爹拓跋寔为了保护他爷爷干掉了长孙斤,但自己也重伤死去。
(代将长孙斤谋弑代王什翼犍,世子格之,伤胁,遂执斤,杀之)
2、拓跋什翼键本着不浪费资源的态度将儿媳妇收了房,几个月后,遗腹子拓跋珪出生。
由于草原民族并没有中原王朝如此详尽的起居注,也没人帮着算日子,所以拓跋珪生出来后普遍被认为是拓跋什翼键的儿子。
3、时年21岁的贺氏随后的五年把拓跋什翼键彻底拿下,独得恩宠再创新高的给拓跋什翼键又生了拓拔仪,拓跋烈,拓跋觚三个儿子。
4、376年冬,前秦北伐,拓跋什翼键大败后逃奔阴山,被晚年最为崇信的贺氏政变抓住后出卖给前秦。
贺氏本打算靠着拓跋珪等四子的名义以及娘家贺氏的撑腰从此成为代北女王,但没想到包括她这个“功臣”在内的全部代国宗室被拆迁到了长安。
5、苻坚认为这娘们不是好人,于是将贺氏及四个孩子以不忠不孝之名被流放蜀地。
6、拓跋什翼键死在长安后,贺氏和拓跋珪被召回长安,准备洗脑成为爱氐青年团,前秦好少年,为将来送回代北当傀儡做铺垫。
7、贺氏在长安没闲着,勾搭上了长安市长的慕容垂,跟慕容垂拍胸脯保证拓跋珪是你外甥拓跋寔的遗腹子,你是拓跋珪这孩子的舅爷爷!
8、淝水之战开打,慕容垂一系已经预感到了前秦将分崩离析,最终带上了贺氏和其四子,作为自己将来布局代北时的重要棋子。
9、贺氏及四子随慕容垂复国成功,从中山作为后燕品牌冠名的傀儡,狐假虎威奔赴代北。
10、中途路过独孤部,首领刘显不放人,贺氏亲自陪酒做公关争取来了关键一夜,诸子得以逃跑投奔娘家贺兰部。
11、贺氏回娘家后又大发神威拿下了贺兰部投票权,在贺兰部的鼎力支持以及后燕国际背景的震慑下,拓跋珪于386年正月复国。
12、同为拓跋什翼键之子的拓跋窟咄被独孤部迎回来争王位,16岁的拓跋珪身边出现了大量背叛,风雨飘摇,拓跋珪逃奔娘家贺兰部避难并请求后燕的国际救援。
13、慕容麟带着六千兵来后,拓跋部开始正式归心,承认这个小牛犊是有实力的。
14、拓跋珪后来在舅爷爷的帮助下,灭独孤部,并贺兰部,统一了草原,然后反咬一口跟慕容垂翻脸,随后吞并了刘卫辰,并在参合陂打垮活埋了后燕的精锐。
15、慕容垂死后,无敌手的拓跋珪将四世纪顶级大女主贺氏隐诛。
16、拓跋珪南下吞并了恩人舅爷爷的遗产。
从出卖爷们的虎狼寡妇再到狼子野心的小瘪犊子,这段历史如果完整的记录在史书上,就是史上最忘恩负义的中山狼母子套装。
更不要说拓跋珪和其三个弟弟都是不伦产物,公公跟儿媳妇咋那么大的精神头呢!五年半生四个,瞅给你能的!

崔浩啊崔浩,你说你狂到了什么地步敢写这种虎狼之史!
国史之狱后,北魏官方进行了大量掩盖,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删改和掩藏是盖不住的!
更别提别的国家也修史,人家一笔一划也都记着呢!
至少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这个系列的读者们知道了你家当年的那堆秘史。
任何一个编剧也编不出来的狗血人生···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句话绝大多数时候没问题,但有的乱世剧本,其复杂度和剧本的天赐属性已经远远超脱了艺术的想象范畴。
史上最好的剧本和演员,永远诞生于乱世舞台。
拓跋绍心虚的问话以及拓跋烈的大哭,代表着拓跋珪三弟拓跋烈和长子拓跋嗣此时的继承权力仍然是高于拓跋绍的。
拓跋珪的身死和继承权的混乱让朝野汹汹,人们开始各种打算。(于是朝野汹汹,人怀异志)
这个时候,仍然能看出来拓跋珪草创制度后时间尚短的一系列影响,肥如侯贺护到安阳城北点起了警报的烽火,居然喊来了已经被离散了多年的贺兰部人,与此同时,之前被离散的各部也都开始各自集结部众。
(肥如侯贺护举烽于安陽城北,贺兰部人皆赴之,其馀诸部亦各屯聚)
拓跋嗣听说他爹被弄死后赶紧从深山老林里赶回,白天还是藏山里,晚上住心腹王洛儿家并散布自己已经回来的消息。
王洛儿后来替拓跋嗣多次前往平城和众大臣取得联系,夜里又找到了安远将军安同等人,文武官员随后开始出城迎接拓跋嗣。(王洛儿为嗣往来平城,通问大臣,夜,告安远将军安同等。众闻之,翕然响应,争出奉迎)
拓跋嗣来到城西时,禁军反水抓了拓跋绍,随后这娘俩被杀。(嗣至城西,卫士执绍送之。嗣杀绍及其母贺氏)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反差呢?
不是“从王”吗?咋都去迎拓跋嗣了?
有人献上了关键助攻!
拓跋珪的亲弟弟拓跋烈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最开始拓跋绍谋逆后是没人敢有动静的,结果拓跋烈诈称去替拓跋绍抓他哥哥随后成功出逃,然后以重要继承人的分量去迎立大侄子来报复这个上来就黑掉了自己继承权的二侄子。(仪弟烈,刚武有智略。元绍之逆,百僚莫敢有声,惟烈行出外,诈附绍募执太宗。绍信之,自延秋门出,遂迎立太宗)
最终是拓跋珪最担心的兄弟,帮助自己处心积虑传位的儿子坐上了皇帝宝座。
真他娘喜感。

十月十七,拓跋嗣继位,大赦天下后追尊母亲刘贵人为宣穆皇后,自己老爹时代被罢官的公卿们全部解除了政治封禁。(公卿先罢归第不预朝政者,悉召用之)
命南平郡公长孙嵩与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坐在皇城止车门的右首一起仲裁国家朝政,时人称为八公。
朝局开始稳定,北魏皇权过渡到了第二代,继承权的问题依旧重重。

拓跋绍是政变杀父夺位,这也标志着皇位并非是有序传承下来的。
虽然拓跋嗣后来又干掉了弟弟通过政变夺回了皇位,但他却仍然没有走完拓跋珪最担心的那个闭环。
宗室们依旧对皇位充满想象,比如仅仅半个月后,之前只服拓跋仪的那个宗师拓跋悦就造反打算亲自暗杀大侄子,结果被卫将军叔孙俊发觉后搜出凶器,被拓跋嗣赐死。

拓跋嗣最终的继位,其实仍然类似于推举大会,而并非打破了几百年“兄终弟及”的传统,真正让皇位有序的父死子继。
拓跋嗣继位后,其实相当明白他爹对他能干叔叔们的痛下杀手是什么意思,他眼下有着同样的迷茫。
继承权的问题,拓跋珪作为第一代领导班子并没有夯实,这又成为了拓跋嗣执政后的最大心魔。
一晃,十三年过去了,422年三月,河南王拓跋曜死了。
这是拓跋珪的四儿子,时年22。
死因不详,但死的很重要。
拓跋珪一共生了10个孩子,此时除了拓跋嗣和老七拓跋连、老八拓跋黎之外,已经都死了。
老七老八岁数不详,但老六拓跋处文是403年出生的,也就意味着老七老八不会大于20岁,而且史书中没有事功记载,能力估计很差。
但这位四弟拓跋曜却不一般,五岁时就能在拓跋珪面前射鸟了,长大后更是武艺绝伦,三军楷模。(河南王曜,天兴六年封。五岁,尝射雀于太祖前,中之,太祖惊叹焉。及长,武艺绝人,与阳平王熙等并督诸军讲武,众咸服其勇)
这个拓跋曜,成为了拓跋嗣的“拓拔仪”。

这个能干的弟弟死了,对于拓跋嗣来讲实在太重要了。
仅仅几天后,四月初二,皇长子拓跋焘就被封为了太平王,拜相国,加授大将军。
又过了一个月,拓跋焘被安排临朝听政,仅仅31岁的拓跋嗣几乎全面放权了!
理由在拓跋嗣的本传中,是拓跋嗣这货不学好也嗑药嗑的要死,干不了工作了。(初,帝素服寒食散,频年动发,不堪万机,五月,诏皇太子临朝听政)
注意,拓跋家的史书中有个“寒食散”定律。
通常只要有要掩盖或者解释不通的事,都以嗑药糊弄过去。
公元422年五月,拓跋焘的监国仪式在崔浩的导演下超级庄重,先是报告宗庙,随后任命拓跋焘为国家二把手,居正殿临朝监国,然后元老们分为左辅右弼,百官们全都搁那听令。(于是使浩奉策告宗庙,命世祖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东厢西面;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西厢东面。百僚总己以听焉)
后面的记载显示了拓跋嗣放手的坚决,所有群臣拿不准的事上他这来时他全都给推走,问你们国君去。(群臣时奏所疑,太宗曰:"此非我所知,当决之汝曹国主也)
拓跋嗣给予了拓跋焘几乎是史无前例的支持!

根本不是中国历史上国君不在都城时才进行监国,拓跋嗣立拓跋焘监国的时候根本没离开平城,是完完全全的大撒把从此不管政事了,还把当时朝中最重要得力的大臣队伍全都给了儿子。
拓跋焘放手监国后就避居西宫,偶尔偷听儿子处理政务,特别高兴,给辅政的六位老臣们夸了一通,然后说我就能满世界抢劫去了。太宗避居西宫,时隐而窥之,听其决断,大悦。谓左右侍臣曰:"长孙嵩宿德旧臣,历事四世,功存社稷;奚斤辩捷智谋,名闻遐迩;安同晓解俗情,明练于事;穆观达于政要,识吾旨趣;崔浩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丘堆虽无大用,然在公专谨。以此六人辅相,吾与汝曹游行四境,伐叛柔服,可得志于天下矣
如前面我们说的,“嗑药要死”就是个幌子,现在不仅不死,还要“游行四境,伐叛柔服,可得志于天下矣”呢!
拓跋嗣不是打嘴炮,在拓跋焘监国后,拓跋嗣根本就没歇着养病,恰恰相反这位爷却相当亲力亲为的开启了对刘宋长达一年多的大规模战役,南拓的力度相当大,直到他死前才战略收官,期间在平城的时间只有两次。
1、自422年十月甲戌至十月壬辰,19天;
2、自423年五月庚寅至六月丙辰,27天:
拢共46天,相当于三百多天都在外面野着呢。

这可不是要死的节奏。
所以说,拓跋嗣以嗑药要死为理由放权给拓跋焘另有隐情。
是他被拓跋焘架空了吗?
也不是,后面他能操控战争,没有哪个被架空的皇帝还有军权的。
权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药,拓跋嗣在还能干的时候却主动放弃了这种美妙,
这种根本说不通的“变态”操作,是拓跋嗣决心在本届领导班子彻底夯实“父死子继”皇权交接模式的一种“矫枉过正”!
他从汉人那里找经验了,父死子继这事,汉政权已经有一整套成熟的解决方案了。
拓跋嗣找到了崔浩。
崔浩由于在拓跋珪时代就已经是近臣了,所以亲身经历了那场政治风暴并看懂了拓跋珪当年的心病,随后针对拓跋嗣此时同样的问题,给出了太子监国的解决方案,以下是《魏书.崔浩传》记载。

拓跋嗣有了小病,然后出现了各种灵异事件,于是派人找来了崔浩问道:天象对我不利,我已经病了很多年了,始终治不好,要是死了就费劲了,孩子们都小,你得帮我想想办法。(太宗恒有微疾,怪异屡见,乃使中贵人密问于浩曰:"《春秋》:星孛北斗,七国之君皆将有咎。今兹日蚀于胃昂,尽光赵代之分野,朕疾弥年,疗治无损,恐一旦奄忽,诸子并少,将如之何?其为我设图后之计)
崔浩先是说了一堆你死不了的吉祥话,不翻译了,随后是真格的。
1、你家称帝接天命后,没建过太子储君的规矩,所以你爹死的时候这社稷差点悬了。(自圣化龙兴,不崇储贰,是以永兴之始,社稷几危)
2、现在要早立太子,建东宫,选贤臣当师傅,然后给太子搭班子,了解政务,让太子提前将权柄先拿到手里,这样的话您就能好好养病了,您过早离开我们后,国家也有现成的接班人,也没人敢打您这家产的主意。(今宜早建东宫,选公卿忠贤陛下素所委仗者使为师傅,左右信臣简在圣心者以充宾友,入总万机,出统戎政,监国抚军,六柄在手。若此,则陛下可以优游无为,颐神养寿,进御医药。万岁之后,国有成主,民有所归,则奸宄息望,旁无觊觎。此乃万世之令典,塞祸之大备也)
3、现在皇长子拓跋焘年纪已经快12岁了,素质过硬,众望所归,而且立长子自古合乎立法,谁也说不出啥去,如果非得成年之后再选,也许就会生出灾祸,自古来这种事可不少。(今长皇子焘,年渐一周,明睿温和,众情所系,时登储副,则天下幸甚。立子以长,礼之大经。若须并待成人而择,倒错天伦,则生履霜坚冰之祸。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鲜不由此)
拓跋嗣同意了。(太宗纳之)
归纳下,崔浩说了三件事:
1、你家乱过一次了,赶紧立太子。
2、赶紧搭班子,给权力,让太子提前“成材”,断了你兄弟们和宗室们的心思。
3、立长子,合礼法,断了你其他孩子的心思。
所谓太子监国”,其本质就是在皇帝生前不在国都的时候将最高政治权力赋予太子,使他的继承权力成为既定事实,既历练,又提前赋予太子皇威,阻止其他人有想法。
这里还隐藏了一件事,就是拓跋嗣和崔浩讨论这件事的时间。
拓跋焘生于408年,讨论这事时,崔浩说“
今长皇子焘,年渐一周
(十二岁)”,也就意味着讨论此事时为419年之前。

拓跋焘正式监国的时间是422年的五月。
这中间有三年的过渡时间,但《崔浩传》中,却是崔浩的这个建议被拓跋嗣采纳后马上就命拓跋焘监国了。
(太宗纳之。于是使浩奉策告宗庙,命世祖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

这说明了啥?

我们看到的又是删减版。
崔浩这三年中的工作被删除了,极大概率又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比如拓跋焘何时被立为的皇太子,整个《魏书》中没有具体记录。
北魏史书中自拓跋焘之后的所有太子都明确的记载了确立时间,在拓跋焘的本传中则是如下记载的:泰常七年四月,封泰平王,五月,为监国。太宗有疾,命帝总摄百揆,聪明大度,意豁如也。
并没有提拓跋焘以皇太子的身份监国。
但在辅政的奚斤本传中却明明确确的说明了拓跋焘当时就是太子,拓跋嗣这事不是临时起意的,拓跋焘是从皇太子过渡到监国的。(世祖之为皇太子,临朝听政,以斤为左辅)
拓跋焘立为皇太子这事是重要博弈,但这段删的比较干净,
利益相关的重要人物
拓跋烈(拓跋嗣三叔,死于420年)、拓跋熙(拓跋嗣三弟,死于421年)以及拓跋曜(拓跋嗣四弟,死于422年)
的所有表态全都没有。
在拓跋嗣谋立拓跋焘为皇太子(419年前)到正式全面监国(422年)的这三年中,三位关键人物好巧不巧的都壮年而亡。
当然,他拓跋家自从拓跋珪后都跟大马哈鱼一样有着甩完子就死的传统,但这中间还是大概率有着惊悚血腥的权力博弈,绝对不会轻松。

其实崔浩这个“太子监国”的制度真的靠谱吗?
肯定不靠谱,战国时代我们讲过赵武灵王是咋样结束生命的,就是在自己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就把王位交给儿子了,自己打算全力负责军事任务。
但最终被儿子活活饿死在了沙丘。
权力这东西,从来没有父子天恩,拓跋嗣在31岁壮年就全部交了政权,其实就是未来的取祸之道。
所幸的是,他在一年多南征后“幸运”的死了,皇权和军权顺利的过渡到了监国的儿子拓跋焘手里,并没有最后上演赵武灵王的悲剧。
要是你再活十年呢?
呵呵,就你那个儿子,一定会帮你死的。

说到底,拓跋嗣为啥如此事出反常机关算尽的搞了这么一出呢?
他和他爹一样,面临着整个部落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整个拓跋部联盟就变成了北境最大的利益集团,统治着大量的农耕区和汉族人口,家业大到了开始不敢想象。
一个小公司成为了巨无霸,拓跋嗣的人生最大任务已经是如何逆转已经几百年的部落继承传统了。
宁可过激!宁可将来被儿子干掉!
我也得把“父死子继”这事在我这届班子办妥!
在汉家本来根本就不叫个事的活儿,却成为了北魏的开国之主和守成之宗处心积虑了两代的问题!
政治的继承真的那么简单吗?
看完了这一章,我相信我们的读者再谈到政治问题时会更加容易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学会将政治人物的所有行为连贯串联起来思考,会分析出来谎言背后的那些目的。
只有理解了政治牌局上所有人出招的思路和底牌,才能知道大会上那一次次投票的真正含义,才能知道那一次次全票通过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博弈和对抗。
拓跋珪定下的那个“子立母死”的规矩,并没有那么简单的退下历史舞台。
拓跋焘的生母杜贵嫔死于公元420年,拓跋焘监国的两年前。
是否正常死亡,史书无载。

但当年拓跋焘生出来不久,拓跋嗣就安排了一个姓窦的保姆去带这个儿子,拓跋焘是这个保姆带大的。(先是,世祖保母窦氏,初以夫家坐事诛,与二女俱入官。橾行纯备,进退以礼。太宗命为世祖保母。性仁慈,勤抚导。世祖感其恩训,奉养不异所生)
无论拓跋嗣是否遵从了他爹的可怕制度,但从他给孩子早早请了保姆这事来看,客观上是有助于“子立母死”这个制度的。
毕竟他爹是死于拓跋绍之母的窜动的。
“太后”这两个字,在他拓跋部的字典里确实太吓人。
如果想要人道点的贯彻“子立母死”这个制度,那么为了避免出现我娘当年被杀时我的那种痛苦悲伤,那就给家里请保姆吧。
别让娘俩待出感情来。
既然储君出生之时其母的命运便已确定,那么由保母抚养未来太子的制度便随之产生了。
这位窦氏,是北魏历史上第一位抚养储君的保母。
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的生母敬哀皇后贺氏,死于公元428年。
拓跋晃就是这一年出生的。
具体是否死于“子立母死”制度不好说,毕竟没有明确记载。
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被拓跋焘喜爱,自幼就常随拓跋焘左右,也被早早就内定了第三代接班人。
(帝少聪达,世祖爱之,常置左右,号世嫡皇孙)
选为储君的结果,就是跟亲娘见不了面,随后交给保母养。
拓跋焘亲自从他征服拆迁北燕的流民中选择了一位姓常的乳母作为孙子的保母。(高宗乳母常氏,本辽西人。大延中,以事入宫,世祖选乳高宗。慈和履顺,有勀劳保护之功)
“子立母死”的这个制度初衷,最终从这位常氏的手上开始往谁也想不到的方向进行演化与发展。
这位常氏最终选出了一位北燕的宗室之女成为皇后。
这个皇后,利用拓跋珪死活不愿后宫干政,坚决抵制母后控国的“子立母死”制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继吕雉之后,第二个权势熏天并强烈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政治家。

你凝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拓跋珪,幽默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