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独立女性」也成了塌房高发区。
人们一边艳羡推崇这个头衔,一边把美好的期待和词汇往里填充。
人间清醒、一心搞事业还不够,还要一人独美、内外兼修。
不知不觉中,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日趋登峰造极,能满足大众标准的人变得屈指可数。
在这个什么都内卷的时代,就连女性的“独立”,也开始内卷了?
“独立”鄙视链
这几天,热播剧《梦华录》,就踩了「独立女性」的雷区
刘亦菲饰演的女主赵盼儿,开局是自立自强要创业大女主。
现在却因为向男主借钱,变成了观众眼中“公务员老公的小娇妻”
有人觉得这是打着独立女性旗号的营销;
有人觉得过往电视剧里,男主开金手指的也不在少数,怎么女主借助他人力量开外挂,就不可以了?
梦华录》独立女性人设翻车风波 | 图源:网络
赵盼儿当然不是栽在「独立女性」人设上的第一人。
在微博热点事件的评论区里,我总能看到这样几句话。
这女人就是不够独立
果然还是要做独立女性
女性的独立,好像成了解决问题的妙药良方。
但具体做什么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独立」?
心怀这些疑问,我以“独立女性”为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看到了这两类内容:
一类是纯文字。
成为独立女性的方法,被归纳成了具备实操性的指南。
「独立女性的x条特征,中三条就够了」
「独立女性需牢记的x条金句」
「独立女性必备的x项技能」
独立女性的十条标准其四 | 图源:网络
另一类,则会在文字描述的基础上,配上几张精美的照片。
图片里的女性或是在健身,或是在旅游,或是游走于各种高档场所。从细节到整体,都在强调:
「这就是独立女性该有的样子」
△独立女性形象的具象化 | 图源:网络
更有人用详尽的事迹,来全方位展现自己的独立。
比如下面这位女性。她既是职场女强人,也同时要对家庭负责。
「每天下班累得奄奄一息,还是要变着法子做菜呈上“满汉全席”,收拾完继续去加班」
「洗衣80余次,做饭200余次,拖地365天」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职场母亲写给老公的年度工作总结 | 图源:网络
她们是大众眼中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榜样:
“文”能赚钱稳事业,“武”能育儿搞家务。贯彻“独”字,自带房车不要彩礼,凡事不依靠任何人。
社会舆论,从最初批判家庭主妇囿于一方天地,到现在批判职场女性无法兼顾工作与家庭。
△独立女性被“内卷” | 图源:网络
“最低独立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知不觉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不仅要卷过同性,还要胜过男性。要在职场坐上领导宝座,还要有独立买房买车的经济实力。
针对全体女性提出的独立标准,演化成了一条自上而下的鄙视链。
它不仅让那些已经走在独立道路上的女性,卷得喘不过气;也迫使试图独立的女性望而却步,还没开始就深感无力选择放弃。
△一份关于独立女性的问卷回答 | 图源:网络
独立女性的“独立”,怎么就成了一场「慕强式内卷」?
“独立”标准逐渐扭曲
这场独立标准的“内卷”之风,也刮到了影视剧中。
如果说现实是“独立鄙视链”的第一层基础,那影视剧的传播,则是第二层的加固。
尤其体现在以都市职场为主题的作品里。
女主角们的独立,要么是不接地气型。一登场就自带家庭事业双强buff,百忙之中仍能保持24小时精致的妆容。
要么是独自美丽型。频繁陷入困境,但拒绝所有帮助,全靠自己的力量去突破,最终成为人生赢家。
最好还要“情感独立”,及时与无法带来实际利益的伴侣切割。
△近些年热播剧的女性形象 | 图源:网络
即使主角避开了这些,配角也很难跳出这个定理。
在去年最接地气的国产剧《我在他乡挺好的》里,就有这样一位配角,
她是主角的直属上司。作为女强人,哪怕到了怀孕临盆这种极端情况,她仍然坚持在救护车上给下属布置工作。
△孕妇临产还心念工作 | 图源:《我在他乡挺好的》截图
为什么要这样刻画女性的“独立”?
因为它“好用不出错”。
既迎合了男性对于优质伴侣的想象,也具象化了女性对于独立的追求。
这样的形象,即使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但其根本还是主流价值观的体现:社会需要这样女性群体,去吃苦耐劳地承担女性的义务。
她们脱胎于现实,也寄生于现实。
为鄙视链添砖加瓦的,还有消费主义的宣传。
△针对独立女性的广告营销文 | 图源:网络
消费主义对于“独立女性”的定义,主要落在具体的物品上。
在他们的语境里,独立女性离不开“精致”二字。这个精致的范围,涵盖了外貌与生活。
他们或是在文案里标注「独立女性的必备好物」,或是请以独立女性为卖点的明星和网红来代言,将自己的商品与女性的“独立”画上等号,营造出一种“只要我有了同款,我就是独立女性”的心理暗示。
这属于颠倒因果的自我催眠,我们在用自己辛苦挣的钱,为他人的独立做嫁衣。
关于如何实现“独立”的争论,还蔓延到了传统习俗上。
「独立女性的孩子要不要冠母性?」
网红Papi酱,就栽在了这个问题上。
她曾被视为独立女性的标杆。在她的视频里,有关独立的思考也是金句频出。
但就因为没有给孩子冠母性,她便遭到了大量网友的质疑:
“你也配当独立女性”?
△Papi酱被恶评的新闻 | 图源:网络
对此,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不愿意给自己贴上独立女性的标签,我并不试图代言任何一种生活。
人们对于独立女性的盲目崇拜,能造神,也会反噬。
△综艺议题:我是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 | 图源:《奇葩说》截图
综艺《奇葩说》曾做过一期节目: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
“该收”派认为,彩礼是给家庭的,是一种仪式感,与独不独立无关。
“不该收”派则觉得,彩礼是在物化女性,给女性定价,是对独立女性的不尊重。
可冠不冠母性,收不收彩礼,真的能一票否决掉女性的独立吗?
“独立女性”好像成了一道挖掉定语的填空题。
就像是生日许愿时的万能用语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它缺乏具体坐标,我们只能参照着他人的行为摸黑往前走。
它的定义被搓圆捏扁,谁也无法说服谁。
唯一确定的是,它正朝着“完美女性”的方向一骑绝尘。
女性独立是伪命题
独立女性成了一个口号,一类人设,一种优越感。
无论是初始概念中,女性需要实现的“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还是逐渐异化的“十项全能”完美女性。目的都是在强化独立女性这个标签。
在这个标签的背后,你会发现“女性独立”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是一种绑架。
成年人自给自足,即是独立。
男性实现独立,往往很简单。他们只需从父母家里搬出去,有自己的收入。
女性想要独立,在这个基础上还有无数铁律要去遵守。
这些规则的受益者,可能是家庭,可能是公司,可能是商家,唯独很难是女性本身。
我们针对女性独立争辩不休时,其实就已经落入了迎合他人的陷阱。
高尔基曾说,“只有我自己,才是我的生命和我的灵魂,唯一合法的主人。”
除此之外,这种不断内卷的独立标准,其实是反女性主义的。
上野千鹤子女士认为女性主义是让女人坦然接受,并爱上女人身份
而“独立女性”的鄙视链,已然成为用来异化女性群体,限制女性选择,批判女性生活方式的枷锁。
不仅如此,它还逐渐失去对弱者的关怀视角,变成了迎合丛林法则的“赢者通吃”游戏。
似乎只有独自杀出一条血路,带着由世俗成功和财富织成的披风,站在山巅俯瞰众生的强者,才能配得上一句“够独立”。
我很赞同《奇葩说》辩手席瑞的观点:“真正的独立,应该是选择自由的权利。”
△真正的独立是选择自由的权利 | 图源:《奇葩说》截图
换句话说,它不仅关于个人选择,还关于制度性的权利保障。
就像把“彩礼”简化成男女之间的矛盾,却不谈女性并没有在社会层面得到足够的生育保障。
可以说,女性独立不止是个人努力与否的问题,更是个女性是否得到平等权利的问题。
否则,披着自由外壳的「独立女性」,恐怕只会沦为新时代的规训。
我们本不该戴上贴满标签的面具,而是要成为拥有平等与自由的「独立自然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