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朋友聊天,说起了孩子害怕这个事。
她家娃从1岁半会说话以后,动不动就说怕,怕榨汁机,怕遥控车,就连上早教课看到大型人偶,都会哭喊着“不要不要”,说什么都不肯尝试,搞得自己特别头疼。
这让我想起了小D小时候,2岁开生日会以大哭收场,3岁看儿童剧只敢当场外听众,明明很喜欢的迪士尼人偶,一靠近就原地僵住……
是啊,我们做父母的,谁不希望孩子像一个小勇士,但事实是,随着他们慢慢长大,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害怕:
有怕打雷的,怕马桶冲水声的,天黑怕看窗外的,还有的孩子看到可爱的小动物,也会觉得害怕。
为什么这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孩子也会怕?
应对这些莫名其妙的恐惧,我们该不该推一把?到底怎么做才能帮孩子更好面对害怕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方法。
01
看到害怕背后的原因
想要帮孩子更好地应对害怕,我们就需要了解产生害怕的真正原因。
孩子的害怕到底从哪里来?其实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
1、对外界的“失控感”
1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慢慢开始觉醒,他们此时的世界观,简单说就是“世界是围着我转的,我知道的就是世界的全部”。
这样的自我中心是发展必经阶段,也是非常有益的。
但当有一天,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东西不是他过去经验可以理解的,而恰好这些东西对于他的感官刺激很大,他就会产生害怕,因为觉得失控了。
小D刚过1岁时,突然对于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声响开始警觉了。窗外呼啸而过的警车,让她害怕,一听到就大哭不止。
这样的害怕就是典型的“失去控制”导致的。
2、分不清想象和现实而害怕
2岁后的孩子慢慢会出现想象和现实不分,对他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似乎都是“拟人”的。
这是非常好的认知发展,同时也是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基础。
但这个认知发展有一个副产品,就是害怕,怕黑、怕睡觉、做噩梦、甚至还有孩子觉得水里有怪兽而害怕洗澡等等。
越来越丰富的经历加上旺盛的想象力,就会衍生出很多明明是假的,但他们以为是“真的却让人害怕”的事情。
3、被大人吓出来的害怕
回想一下我们的成长环境,是不是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声音:
“这个刀不要碰,手要弄断的”
“这个很危险的,你再走近要被烫到的”
当然,父母的出发点都是“爱护”,却无形中让孩子对危险的事物蒙上了一层恐惧的阴影。其实,皮肉的痛只是一时,而那些可怕、无能、恐惧的感觉,却会更长远。
另一个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面前,大人表现出的过度恐惧。
比如在看到虫子时,我们出于自己害怕,大声尖叫,那么孩子也会对此产生紧张和焦虑。吓到他们的并不是虫子,而是大人的反应。
02
害怕的时候可以怎么做
那么,遇到孩子害怕的情况,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方法其实很简单。
step1:接纳孩子的感受
面对孩子的害怕,简单的一句“别害怕”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就好比我害怕下水不敢游泳,你们任何人和我说,没事的,不用害怕,不会淹死的,都没用。
反而愈发衬托出我的无能,原来你们都不怕,就我一个人怕。
小D2岁多时,想尝试玩滑梯,但每次一站到上面就开始害怕。
那时我们习惯鼓励她,“你是安全的,再试试看,你一定能做到的”。但基本上,这句话一出口,她就会大哭大闹,再也不肯试了。
转折在于有一次,我对她说,是很害怕的,你试试看,带着害怕的感受往下滑,妈妈在下面接住你。
那次小D真的滑下来了,而且她下来时候的眼神是闪着光的,不再是之前那种无力的感觉。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要帮助孩子面对害怕,第一步其实是就是接纳孩子的害怕。
当他感受到,他的害怕是被接纳的,他有妈妈的保护,才会有去克服害怕的可能性。
step2:帮孩子重新找到控制感
像我前面提到的小D害怕警笛声的例子。
很多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会下意识地赶紧抱起孩子,关上窗户,或者直接带孩子去其他地方。
千万不要觉得这样的保护很好,这其实是在强化孩子“失去控制”的感觉。“原来我真的无力,所以爸爸妈妈才需要这样保护我”。
当孩子习惯了一直被这样保护后,自尊自信也就被消磨了。
生活中这类的“小事”太多了,孩子因为没有生活经验,之前没有体验过,他必定会害怕。
我们要做的就是陪同他一起去了解那个害怕的东西,帮他重新找回控制感。
有一个星期,我专门带着小D在路口等着,看路上呼啸而过的警车、救护车,告诉小D:
这就是警报的声音,他们是好人,在帮助别人呢!
一开始,小D还是害怕,忽闪的警车开过后,她就止不住大哭。
但慢慢地,她就理解了,后来,小D只要听到警报声,都会告诉我们,“他们去帮助别人!
这就是孩子内化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害怕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障碍物,父母要做的不该是掩盖问题,假装它不存在。
而是带着孩子去面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这才是让他们变得强大、更智慧的方式。
step3:用游戏力克服恐惧
孩子因为想象而出现的害怕,在我们成人看来是非常可笑的,很多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没事的,这是假的,一点关系的都没有的,不用害怕”。
这些话听上去是在宽慰孩子,但传递的却是轻视孩子的情绪,回想我们自己,难道就没有过因为看了恐怖片而害怕地睡不着觉吗?
即便害怕的原因是想象出来的,害怕的感受却是非常非常真实的。
小D曾经会因为担心床底下有鳄鱼,害怕得睡不着觉。
我的做法,就是和她一起聊一聊那条鳄鱼,并想办法把它消灭掉。
于是,那天凌晨3点,我们母女俩打开夜灯,一起跪在地上,朝床底下看。
最后,我们一起抓来了那条她想象中的“鳄鱼”,锁箱子,搬出了卧室。从那以后,小D就再也没有被鳄鱼吓醒过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我做不到,凌晨三点,还自编自导了这么一出。
但试着想想,是每天重复经历孩子害怕哭醒然后安抚的死循环,还是我们花一次精力从根本解决?
step4:场景演练,找到不害怕的办法
说到游戏力,还有一种方法,同样适合应对真实场景的恐惧。
小D3岁半后,我们陆续带她去看了很多泡泡秀,但大部分情况都是,我们全家都是坐在剧院门口听完的。
因为她想看,不甘心回家,但没有勇气踏进剧场。
后来,我们找到了方法,就是在家预演每天的傍晚,我们就会一起去到卧室,然后熄灭灯,假装在看秀。
一家三口坐在床边,灯光暗下来后,我第一个开始哭和叫,表示很害怕。然后我们三个人互相鼓励,一起讨论方法,怎么可以不害怕。
我们还真的想出来很多方法,比如黑暗中互相牵手,比如自己给自己打气:“黑暗是暂时的,演出开始就会好很多”;比如,把自己的“害怕”说出来,说出来似乎就没那么害怕了。
就这样,我们一直在家假装看秀,经常去剧场门口听秀,直到有一天,女儿自己抬头看着我,和我说,妈妈,我们试试进去看吧。
那是小D第一次看完了全程的泡泡秀。
也许有人会说,你们耐心真好,我是没这么多闲工夫花这么多精力的,孩子“逼”一把就好了。
但我知道,当时小D的“害怕”是真实的,如果我去强推一把,或许她也能做到。但她的紧张和无助,会告诉我,即使她做到了,也是在“耗能”的。
我更愿意给她时间,让她慢慢来,找到自己舒服的状态,去体验害怕,面对害怕,然后再能有力量自己去跨过这个坎。
勇敢,在东西方文化里都是一个特别被推崇的品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都会刻意强调勇敢,而拒绝面对害怕。
当孩子说,“我害怕”时,我们说不要怕;当孩子因为害怕而哭泣时,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别哭了”。
这只是在假装或者强迫孩子勇敢,并没有真正解决内心深处的问题。
真正的勇敢恰恰是,当我们感到害怕时,可以承认我们不够勇敢;但尽管这样,我们还有勇气去解决生活的困难。
不是不能害怕,而是怀着害怕,我们依然前行。
正在团
👉 
被大家催了好久的打印机终于来了!还有网课必备的大屏学习机!
👉 
首发 |  拿到就停不下来的两套桥梁书,专治不爱看书的娃!
👉  一些必备的夏日平价好物来啦~
大J叨叨叨
我其实是个很容易害怕的“胆小鬼”,会经常不敢做这个,不敢做那个。我不敢骑自行车,不敢和普通朋友一对一的吃饭(怕冷场),还不敢看接了推广的文章留言,包括不敢看改变发型妆容后的视频留言。
哈哈哈,我的害怕可太多了。但你们知道吗,恰恰是学了这些育儿方法,我在女儿身上实践了,我开始接纳小D的害怕。
我突然对自己也接纳了,我发现自己内心有一块地方松了,我觉得自己的那么多“害怕”也没事,现在反而有力量可以面对了。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