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442 篇文章

题图:韩剧《迷雾》剧照。

作者:Viva,天蝎座,唯心主义,非典型上海作女。曾混迹于咨询圈的大龄文艺女中年。著有《我就这样绽放自己》,《做自己就是最好的》。公众号:维小荷(ID:vivalamour)。

我上一周在狂追韩剧《迷雾》,距离上一部看的《星你》已经恍如隔世,而韩剧的水平也让我惊觉一日千里,仿佛穿越了五千年。正好本周我也陆陆续续看完了 kindle 版的《原则》和《Social Animals》,原本这些不相关的剧情和书籍,竟让我莫名有点触动,觉得可以放在一起写写。

 

桥水基金创始人的这本《原则》讲的是生活和工作的经营原则,围绕着如何作一份有意义的事以及如何开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展开。David Brooks 的《Social Animals》是一本讲述爱,性格和成就潜在根源的社会学著作。


《迷雾》呢,除去玄疑、阴谋、激情的成分,最让人着迷的是女主角高慧兰这个人。她寻找并捍卫着“实现正义社会”的终极新闻理想,无论手段是否值得称道,都没有退缩过半步。另外是她营造出的深度人际关系,特别是她与老公之间演绎着“高级”的爱情,互相成全与扶持,不论其间的出轨、猜疑、分居,在重大的原则面前两人始终不离不弃,并肩而战。另外,一路上,她敌友莫辩的上司,原先虎视眈眈的下属,以及横眉冷对的公婆都被成功圈粉,成为她忠实的拥趸。姑且不论剧情本身对塑造主角是否有太过玛丽苏之嫌,作为观众,我自发有一种很“燃”的情绪。

 

为什么心向往之?为什么很燃?书和剧都着眼讲了两个人生最基本的诉求:意义和关系。呼应了弗洛伊德说过,爱和工作是人性的基石。而所谓强者,便是在这两点上都做得成功。


1

诉求一:意义,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拼?


先来说说意义。


人是一种最爱给自己人生找意义的动物,而且不可遏制。尼采以前就说过人对意义的追寻是他一生最主要的动力。有了一个活着的“为什么”,一个人就几乎可以忍受任何活法。(Man’s search for meaning is the primary motivation in his life.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with almost any HOW. )


给我一个意义,就能活过此刻和一生。


意义和内驱力紧密相连。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我非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我一直要做这件事?


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算是一个很好的基本框架解释了人性的需求。仓禀实而知礼节。先从生理需求开始,过渡到安全感,人际归属,最后到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通俗一点讲,大多数人受到的激励是世俗定义的成功,比如名利权势都算是在赢得尊重这一层次的某种体现。


但最上面的自我实现路径就没那么清晰可辨了,通常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天赋、个性、成长环境、心理结构、所属社会文化都大相径庭,于是活出自我,实现潜力,变成了一件不是那么容易进而奢侈的事。但是一旦找到的人,就如叶落归根、水滴入海般自然,与所做之事天人合一。如同音乐家融于乐曲、数学家融于方程、演员融于剧本,这种美妙的结合往往被人称为心流或高峰体验。凡是历经过这种打破自我和外界对立的人都觉得那些瞬间忘我而妙不可言,甚至心生敬畏,也会倍感自己之渺小。


高慧兰一直有这种 bigger than life (高于生活)的信念,所以她把九点档主持人当成正义新闻的化身,自己给自己赋于了强大的信念。


拼,为愉悦,或为痛苦


但相信一件事的价值并不代表或决定了内驱力本身的大小。


我常常看到人被两种方式驱动,一个是愉悦,另一个是痛苦。


愉悦是说一个人对某件事乐此不疲,百折不挠。这是真爱,他在这件事里发现了很多乐趣,千金不换,这是个人对世界的突破口。通常这和一个人的天赋和强项息息相关。在这件事上,他做起来有比较优势,比别人更有潜力。比如同样去实现正义社会,高慧兰选择做一名新闻工作者(从记者到主持人),她老公选择做一名法律人士(从检察官到律师),这两人的目的一致,但实现方式不同,便是两人天赋、能力与兴趣的不同。自我实现便是要找到某一种特定实现自己价值的方式。职业是最直接的个人对世界交付的方式。


被痛苦驱动的往往是个性要强的完美主义者和早年经历过挫败的人。他们不能容忍站上成功宝座的不是自己,不能接受同侪超越自己,需要彻底摆脱早年落泊的阴影,尽快出人头地。这么说起来好像把这类人说得很不堪,其实这些人的内驱力往往是最大的。童年及早年有过匮乏感的人更有动力奋发图强,比如高慧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形象。单亲家庭,差一点没钱读大学,所以她后来的拼命和对事业的珍惜也不让人太过意外。她教训起后辈劈头盖脸地问:“热切感,迫切感,非他不可的紧迫感,我在你身上没看到这些。”



与此相反,含金钥匙出生的富家人弟往往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安于现象,不思进取,沦为扶不起的阿斗,不胜枚举。还有一种反而是拼命三郎,像美国总统的大女儿,常年只睡四五个小时,向世人证明自己绝不是靠家族混饭吃的。


巨大的愉悦和巨大的痛苦都是内驱力的推手,如果有些人同时受到两者的作用,那就是燃烧的火把本尊了。


比如 Elon Musk,我相信他既有创造工程类事物的极大天赋,又有不能接受达不到自己期望值的完美主义倾向。就像在《原则》中叙述的,在回答为什么想要创办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他说他觉得地球可能没法避免受到外星灾害,所以应该尽早计划登陆其他星球计划。当他发现 NASA 还没有计划时,便决定自己去研究,此时他并没有任何火箭知识。结果他真的做成了。我相信对宇宙志存高远的人比比皆是,但是驱动力如他一般的人是极少数,这样的人容忍不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之大,因而永远势如破竹地在主动进化。


对大多数人来说,钝感力保持了一生。生而为人,既没有感受过那种翻江倒海的愉悦,也没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内驱力始终都是一个不上不下的水平,符合大数分布的原则。我们生活中没有出现那么多“燃”的高慧兰,我们也知道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意愿力上就输了一筹,事情远没有到需要我们拼天赋的时候。“渴望”是一个难能可贵但并不属于大多数人的品质,我们最多只是望望。


拼了,就能幸福吗?


年轻的时候,浮云遮望眼。我们总是难免会沉醉于声色犬马的,谁没有过虚荣心爆棚的时代?慢慢地,随着年龄增长,衡量事物的因素就会变化。就像钱依然是重要的,但还是会冷不丁考虑一下自我实现和意义的问题,在务实之余也妄图务一下虚。


我的男神邵亦波不久前发表了一篇向人类苦难挑战的文章,宣布他成立了新型风慈善基金指向解决人类的内心需求:

 

人们想要吃糖,其实需要的是营养;想要性刺激,其实需要的是亲密无间的关系;忍不住埋首在手机里,其实是渴望每分钟都过的有意义;想要名利,其实需要的是爱;想要财务自由,其实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由和开放。


这一点上,男神已经突破了五层需求,达到了马斯洛所说的超越自我实现的境界。目前世界上许多成名的公司都是建立在满足人性需求上的。比如脸书是基于人们对虚荣的需求,外卖是基于懒。商业上的成功,大都建立在满足食色贪嗔痴等的七宗罪上。但这些商业上的成功和人心的幸福往往南辕北辙。


人核心的诉求从未改变。若想逃离空虚、孤独、迷茫、焦虑,若想内心充盈、快乐、幸福、踏实,就必须赋予自己存在感的意义,交付给世界,以及建立起深度关系。


2

诉求二:关系,如何才能走向深度?


再来说说关系。是的,没有关系,便不会幸福。比如最后一集站在事业颠峰,人如春花的高慧兰依然数次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

 

有能量才能产生连接,进而产生强关系


首先是能量管理。每个人都是一个发射光、热和一定频率脑电波的能量体,每天我们都无意识的置身在一个能量场中,向外界发射着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能量,期待有同类能接收到,形成链接和交换,产生各类化学反应。


深度关系,或者说爱,都是建立在有能量的前提下。本质上,深度关系都是一场场的能量交换、流动、滋养。这个能量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一个能量少的人(通常身体状况不好,没有热情)是很难激发或培育出一段深度关系。比如,为母则强。面对小孩,母亲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已经累得半死,但是仍然能够激发出无穷能量来呵护和满足小孩。


能量除了多和少,还有正和负。光与影从来都一起来。浅关系的人大概只能看到你的光亮面。深交的人才会看到,忍受,消化你的阴暗面。人生最弥足珍贵总是那些陪你走过黑夜,舔过伤口的人。《原则》中说学习分享最难分享的事,这世上可以分享痛苦的人并不会那么多。


在成人世界里,拥有深度关系的人能量级别都差不多。这种相似的重量和密度让彼此之间形成有距离又有引力的星球体系,不会力量小到被完全吸进黑洞,也不会遥远到形不成链接。


虽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强关系与弱关系自然对个人的健康都非常重要。但对个人的幸福指数而言,强关系的强度是更好的风向标。

 

竞争连接,找到你的哈姆雷特


其次是认知模式。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很难和每个人都作成朋友,达成知己的更是寥寥。其中拥有类似对世界感知和判断模式的人相对来说共享着对世界相似的入口,容易沟通,形成链接。作过 MBTI 性向测式的人都明白,大千世界,人就是有那么多种类型。抽象感知世界的人就很难和具象感知的人解释清楚同一个概念,情感导向的人也不太能和理性至上的人形成共鸣,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也说不到一起。这就和向一个没有嗅觉的人形容花香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心智如此不同,我们在潜意识里是那么好胜,总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拉拢人心。对此《Social Animal》这本书里对人际关系有一段精采的关于竞争连接的阐述:

 

我们一生中花了大量时间试图让别人接受我们的心智方式,并且试图抵抗同样来自别人的心智压力。从更广义上说,人们并不只是连接,而是竞争连接。我们互相竞争,赢得名誉,尊重,注意力,以帮助我们与其他人连接。我们企图以超越对方而得到对方的认可。这就是我们复杂游戏的内在逻辑。


(We spent large parts of our lives trying to get others to accept our patterns –and trying to resist this sort of mental hegemony from others. On a broader scale, people don’t just connect, they compete to connect. We compete against one another to win the prestige and respect and attention that will help us bond with one another. We seek to surpass one another in earning one another’s approval. That’s the logic of our complicated game. )


爱,因为深度,才会严厉


所以深度关系之间都有一种强强联手的张力,彼此之间的尊重、关注、认可都来自于一次次认知模式的交锋对撞。高慧兰与她老公,同事以及上司之间无数次狭路相逢,对峙中弥漫着看不见的火光。在这些对立冲击中,她才慢慢建立起了自己与他人的链接。

 

深度关系就像《原则》提到的,是一种“严历的爱”。


世上大多数浅层关系都是基于交易心理的。我们从小就习惯了付出什么,获得什么这样一种反馈机制。对人际关系也是如此,甚至在亲子关系上也是这样。小孩子就明白今天我完成了作业,妈妈会奖励我一颗糖。整个世界的体制都偏向于即时的,讲究效率的,量化结果的交易方式。深度关系则是不求回报的长期的爱。就像高慧兰的老公对她的态度一直是让我来爱你,至于你爱不爱我无关紧要。像种植一棵小树苗一样有耐心,有付出,有成全。

 

最终,关系和意义是一体的。与你建立起深度关系的人往往也是具有相同意义指向的人。


 高慧兰的老公爱上她的时候,就直接切中了她内驱力的底层代码。他在小酒馆里第一次约会问她,你要那么成功做什么?你要爬得那么高做什么?高慧兰坦荡荡地说,为了实现正义社会。他笑起来说,那么让我来作你的名片,让我来帮你。

 


韩剧也编出了这么燃的灵魂邂逅,我真是很服气。 (不过此剧最后还是难逃烂尾的命运,一声叹息……)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他是真爱吗?先问这5个问题

李一诺:生于1977

Hi,别人的人生

爱得长久的三个秘诀

「人到中年」何来勇气?命运、经验、选择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