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唐山一家烧烤店发生恶性事件,网络上流传的视频让人感到恐惧。一绿衣男子骚扰一白衣女子,被拒绝后,多名男子轮番殴打白衣女子,也打了她的几位女性朋友。目前警方已经抓获了全部九名犯罪嫌疑人。
为什么这件事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和愤怒?
我感到恐惧和愤怒,首先是作为女性,哪怕通过视频远观,也感受到他们对几位受害者造成的极大伤害,感受到极端残忍的暴力,感受到对法治和公序良俗的破坏
不该恃强凌弱、以多欺少,这是很多黑社会也会相信的盗亦有道。
我感到恐惧和愤怒,也因为这件事中涉及陌生人间的冲突
如果遇到有人在餐馆吸烟、在斑马线上停车、在看电影时打电话,我自己会去提醒,但在一个恶势力猖獗、暴力频发的环境中,这些讲道理会变得危险。
我感到恐惧和愤怒,还因为这事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如果遇到这种事,我想不到保护自己的出路,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本是个是非分明的事件,稍微想多说两句的先是这两点。
一是,该不该谴责没出手相救的旁观者,尤其是旁观的男性?
考虑到这个事件的具体情况,我比较能理解旁观者的困境。
现场的暴力很残忍,施暴者人多势众,五分钟后这些人就逃窜了,自己出去救人的胜算极低,要在短时间内联合周边更多人一起救人,这既很困难,对人也有很高的要求,在陌生人间高度互信且一致反对暴力的社会中或许更有可能。
如果是一男打一女,我觉得有人出手相助的可能性会高很多,如果那时还没人见义勇为,谴责旁观者的合理性也更大。
看到一篇采访这次事件目击者的文章,他说当时被吓懵了,从没见过这么残忍的暴力,事后为自己没去救人感到深深内疚。
二是,被打的女性们有过错么?
有人描述了经过说,当绿衣男子骚扰被拒,打了白衣女子一巴掌,白衣女子用酒瓶去砸男子,被挡下,同桌的黑衣女子抡起酒瓶,砸到绿衣男子的头或肩膀,酒瓶碎了,这才激怒了他们。有人认为,“砸碎酒瓶在先,女方也有过错。”(了解事情经过
有律师解释了这个法律问题,认为女方在法律上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即使不是法律专业,也能感觉到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双方的动机、行为和结果,这一酒瓶不该让施暴者的做法被合理化一分一毫。
/ NYT /
这属于性别议题吗?
一个燃爆网络的更大争议在于:这属于性别议题吗?
认同的人们认为,起因是性骚扰被拒绝,暴力是多位男性针对几位女性的,周围的众多男性竟没一个上前帮助,这显然是个性别议题。
反对的人们认为,这些施暴的人并不只是针对女性,性骚扰被拒也不是他们会施暴的唯一原因,周围的男性没有出手也并不是因为男人们就更自私懦弱,把这件事上升为性别议题是在制造没必要的性别对立。有人提出应该先提人权,再提女权,或者该只说人权,根本不该提女权。
确实,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性别问题,事件很可能涉及黑社会和法治问题。
随着嫌疑人都被抓,人们现在知道,其中5位都有前科,前科多为寻衅滋事、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受害者有男有女。看起来起码两位主犯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河北省让廊坊市异地管辖这件事,也是防止地方政府包庇黑恶势力的常见做法。
要思考这是不是个性别议题,我觉得要弄清楚这些方面。
要警惕二元对立。
人权和女权不是对立的,性别问题和黑社会问题不是对立的,这些可以同时被讨论,没有必要相互否定。
要区分重要原因和主要原因。
“是个XX问题”“属于XX问题”,这本身是很模糊的表述。
我觉得性别问题是这件事中一个重要的,有必要被讨论的问题,即使随着人们更了解这九个人的背景,发现黑恶势力可能是事件更主要的原因。
即使很多人的表达是模糊的,我们可以询问、可以澄清,应该尝试了解,但没必要否定,认为这件事完全与性别问题无关。
表达的人也可以多想想,怎样让自己的表述更清晰准确,减少误解。
要警惕过度概括和偷换概念。
“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暴力比女性对男性的暴力更为普遍”,这
不等于
“男人都是暴力的”,也
不等于
“男性都比女性更暴力”。

“某些女性心中的’女权’(女性权利、男女平权)其实是’女利’或’女优’(女性比男性更应该被优待)”,这不等于“倡导’女权’的人想要到的都是’女利’或’女优’”,也不能推出“’女权’的本质就是’女利’或’女优’”。
倡导女权的人,要避免把它简化成对所有男性个体的否定,要尽量让表达准确,这有利于让更多人理解女权。
抵触女权的人,也不要把批判某种社会现象,误以为是针对自己个人,不要因为某些人对女权的不合理理解,就否定女权这个概念本身。
要看到性别视角的价值。
确实所有问题都可以被归为人权问题,但只用这一个概念,否定其他概念,其实不利于人们理解很多问题的复杂性。
人们一般不会大范围讨论“左撇子的权利”、“穿耐克鞋的人的权利”,但会讨论女性权利、儿童权利、少数族裔权利、难民权利、残障者权利……因为这些标签代表着一个庞大群体面临的严重而复杂的问题,背后有一些共同点,常常涉及历史因素。
例如难民和普通女性面临的困境常常很不一样。
这些视角也不冲突,研究难民时,加入女性视角又会对问题有更丰富的理解。
如果都只说“人权”,很多复杂问题会被消解掉。当人们不愿意去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往往更容易觉得这些身份标签弊大于利,误以为造成冲突的是身份标签本身,而不是更深层广泛的社会问题。
要尝试彼此理解,而不是彼此否定。
视频刚被爆出来,人们还不知道施暴者的确切背景,看到性别问题是很自然的,这也是性别意识提高的表现,是社会的进步。
这件事,涉及到黑社会问题、法治问题、性别问题、暴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一些人只谈性别问题,没谈到黑社会问题,不代表ta们觉得黑社会问题不重要;一些人只谈黑社会问题,没谈到性别问题,也不代表ta们觉得性别问题不重要。
每个人优先谈论什么,更关注什么,往往和ta自身的经验有关。只要言之有据,观点合理就行。
在一个事件中,人们谈论不同视角,互为补充,增进彼此对复杂问题更深入的理解,这是个好事。如果某些观点比较偏激,我们可以去修正这些观点,但没必要否定某个视角本身
把彼此攻击和否定的精力,转化成学习和反思,促进理性沟通,一起去看到各种视角背后更深层、更大的结构性问题,我觉得更有价值。
具体到这件事中的性别问题。
在一个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男性更容易认为女性拒绝自己的求欢,是对男性尊严的挑战(绿衣男在被酒瓶砸之前已经被激怒了),男性更容易把暴力和展现男性气概联系在一起,男性更容易不理解女性的权利和女性意愿的重要性,男性更可能不理解性骚扰的含义和本质,更容易要求女性受害者表现完美……
绿衣男的言行符合这些特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尊重性别平等的人。在这样一个公共事件中讨论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反思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这是很有价值的。
/ NYT /
如何和孩子讨论这件事?
我自己看打人的视频都觉得很恐怖,我觉得不一定要给孩子看视频本身,可以看一些截图,或者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

对12岁以上的孩子,他们有更强的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容易不陷入恐惧情绪。可以和孩子更深入聊一聊黑社会和法治问题。
帮孩子理解不同社会和地区黑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一样,黑社会会造成什么危害,黑社会问题背后还会有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例如法治问题、腐败问题,以及某些人加入黑社会的原因,可能反映出社会的教育问题、福利问题、阶级分化问题、失业问题、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等等。
对12岁以下的孩子,侧重和孩子讨论性别问题,反而是更合适的。因为性别问题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更息息相关,更容易被低龄孩子理解
帮孩子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识别针对性别的歧视言行,打破对男性气概的不合理设想,了解男孩与女孩各自与共同的权利,帮孩子了解他们自身……
当然这也是12岁以上孩子需要学习和了解的。
我自己在课堂上几次和小学生们讨论性别话题,讨论他们生活中的性别规训,以及这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我能感受到,这真是个任重道远的事。
但愿,我们的社会
少一些撕裂,多一些理性
,我们每个人都能更谦逊地去了解,去反思,一起看到一些社会问题背后
更深层的、结构化的问题,看到他人的苦难,看到社会的复杂。
/ NYT /

作者:郭兆凡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职高盛集团,后从事地震重建工作和教育创新研究。
排版:呢呢

我们是谁
C计划(C指Critical Thinking)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我们研究了上百本书,经过了数千小时的一线教学,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核心方法,成长为国内推广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团队
最新课程
怎样让下一代包容多元观点,学会独立思考?

C计划研发出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课,并且与阅读、写作结合,开设了儿童思辨读写在线直播课。希望帮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好的思维训练,成长为独立思考、能够理性交流的人
扫描图中二维码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留言互动
不错过理性的声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