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鲜喵的第 1936 篇吐血原创
  喵族码字员:老九
人艺,给线上演出的同行们打了个样。
昨晚,您被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刷屏了么?
6月12日,70岁生日的人艺,策划了一场长达9小时的特别直播活动。
节目单中,不仅有「70周年纪念专题片」的首发、白岩松与人艺艺术家的对谈,还有70周年院庆版《茶馆》的8K现场直播。
一套「组合拳」,在疫情的阴霾下,给戏迷们带来了一整天的艺术享受。
《茶馆》剧照
其实,艺术演出云直播的形式,早就有过先例。人艺的院庆,也不只有昨天一次活动。
但或许是合家欢的气氛、戏剧艺术的形式感,以及艺术家尽出的阵容,把《茶馆》的直播引向了高潮。
人艺,这座中国人民的艺术殿堂,也再次展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作为国内第一所艺术院团,人艺的前身,诞生于1950年。
当时,相关团体是一个歌剧、话剧、舞蹈等综合性艺术的团体。
随后经由有关单位指导,其他类艺术人员转移,原团队只留下一个话剧团。
这个唯一留下的话剧团,与欣欣向荣的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合并,最终定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1952年6月12日晚,建院大会在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举行,人艺正式宣布成立。
回看当时的剧院管理层。院长曹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副院长焦菊隐,戏剧家、翻译家和教育家,1930年就曾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欧阳山尊,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话剧界的「活化石」。加上秘书长赵起扬,共同组成了当时戏剧届的「梦幻阵容」。
人艺初始「四巨头」
据传,人艺成立的那个夏天,「四巨头」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进行过一次长谈。
经过整整一周,四十二小时的谈话,确定了人艺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为基础,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
同时,强调人艺人民性、大众性的发展方向,立志成为「人民的剧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柴可夫斯基
然而确定好发展方向,人艺还有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为没有固定的剧院,每次有剧目上演,都要在大华电影院的舞台演出,很不方便。
从剧团发展的考虑,人艺上上下下都觉得要有自己的剧场。于是,1953年2月20日,欧阳山尊写了一封报告,申请建立人艺自己的剧场,最好能容纳900个座位。
报告原文
地区领导对报告很重视,也有意建设一个能代表国家级水平的剧场。
可鉴,拿一大笔钱搞文艺不是小事儿,于是三人又联名写信向更高级领导请示。
对方不仅很快回复:“交齐商办”,还把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老舍几位叫到办公室,建议在原本900个座位的基础上,扩建到1200个。并且希望剧场的硬件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1956年,首都剧场正式落成,它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规模较大、设备齐全、功能较多的现代化剧场,也代表着人艺,终于有了自己的「主场」。
首都剧场
1956年8月,人艺在新落成的首都剧场,上演了新排的郭沫若的著名历史剧《虎符》;
1958年,人艺第一次排演著名作家老舍的话剧《茶馆》;
1959年,新编历史剧《蔡文姬》首演……
七十年来,人艺共上演了三百多部古今中外的作品,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并且没有脱离群众。
大家能从《蔡文姬》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能从《雷雨》中看到人生的因果与无常;能从《茶馆》中看到旧社会的残忍、可怕;能从《龙须沟》中看到新时代的发展。
《雷雨》合影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更具有穿透历史,引发当下思考的作用。
人艺的艺术地位与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人艺的七十周年纪念活动,不止是昨天的直播。
6月5日开始,经典剧目线上推送及导赏、剧本朗读、院庆纪念晚会实时直播等活动就已展开。
当天,三期剧本朗读活动开始,韩清执导的《阮玲玉》;何冰任艺术指导、闫锐和杨佳音导演的《鸟人》,以及濮存昕执导的《海鸥》陆续和观众见面。
6月6日至6月10日,每晚七点半,《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哗变》《窝头会馆》五部人艺压箱底的好戏轮番上阵。并且开演前一小时,剧中主要演员还会在直播间与主持人对谈交流,导赏剧目,并向观众介绍剧目背景、创作心得等。
6月11日晚,“向戏剧致敬——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在曹禺剧场举行,《日出》《骆驼祥子》《天下第一楼》等剧目播出,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丁志诚、王刚、高冬平、王斑、徐帆、陈小艺、龚丽君、岳秀清等老中青三代演员逐一亮相。
加上前文介绍院庆当天,8小时的网络直播活动,与集合1999年第二代《茶馆》全阵容的演出,共同组成了人艺70周年的线上院庆「矩阵」。
而这次院庆,并非只有线上活动,6月7日北京刚刚恢复线下演出,《茶馆》便按照75%的上座率售票,9日晚首演。
但一方面,在仅持卡会员才能入场的背景下,《茶馆》5场演出的门票,2分钟便售罄。另一方面,疫情下,进京十分困难,能现场观看的戏迷少之又少。
所以线上演出的加入,不仅丰富了院庆的演出规模,展示了人艺的「肌肉」。还成功扩大了剧院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戏剧、了解戏剧、爱上戏剧。
如此看来,人艺半主动、半被动的线上直播展映,不仅没有因戏剧本身的小众,导致热度不足。而是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果。
人艺的成功,也为之后线上演出的发展,增添了信心。
除了人艺,上海话剧院也在微信视频号开启了复工后的第一个「话剧艺术周」,笔者撰稿时,经典戏剧《李尔王》正在直播。
《李尔王》演出直播截图
而在话剧之外,以线上音乐会为代表的线上演出,已经经过了3年多的发展。如今,演出已经和XR技术、个人虚拟形象等科技结合,催生出一批新玩法。
最新数据称,与疫情前相比,乐于观看线上音乐的用户,比例提高72%。受用户支付率提高的影响,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90.6亿元。
腾讯音乐「TME live」数据显示,从2020年上线至今,已举办超120场线上演出、邀请300余位音乐人、获得超过378亿微博曝光。
受众和话题度直线上升,让线上演出,逐渐成为大众新的娱乐形式。
王源线上演唱会设计图
今年开始,随着周杰伦、崔健、罗大佑、孙燕姿等巨星先后开唱,线上演出的声势一时无两,大有取代线下演出的趋势。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线上演出,暂时还没探索出线下演出固定的变现方式。以演唱会为例,目前国内的线上演唱会,主要分为免费、付费两种。其中免费占绝大多数。
而免费的线上演唱会,主要通过广告招商、礼物打赏、周边售卖等手段变现,譬如周杰伦重映的两场线上演唱会,由百事可乐独家冠名;北汽旗下品牌独家冠名的崔健线上演唱会,仅极狐定制礼物就送出104万次。
除去部分巨星与流量明星,线上演出若没有平台或赞助商支持,很难达到收支平衡。据悉,五月天的几场线上演唱会,都没有收回成本。
所以线上演出,作为线上演出的一种「自救」方式以及探索方向,短期内应该降低成本,发挥内容优势,成为一种曝光工具。
既在短期内,让艺人或团体有和大众接触的渠道,又能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探索线上的盈利模式,以及未来打通线上、线下演出的方法。
未来已来,如何成为未来的一部分,甚至引领它,才是演出方、艺人、平台与赞助商应该思考的方向。
毕竟在巨大的市场规模与用户习惯养成下,即使线下演出回归,线上依然有无限可能。
不过话说回来,线上有线上的优势、线下有线下的快乐,所以无论二者如何发展,我们都期待疫情早日消散,我们能在线上、线下相见~
注:全文图源网络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