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就前几天,我去接两小只放学。从停车的地方往学校走的路上,迎面遇上端端他们班一个同学妈妈。
这位妈妈是个热心肠,经常在学校做义工,所以班里每个孩子她都认识,家长也都比较熟。
她一见到我,就略带急迫、欲言又止地说:“你快点去,端端今天受了点小伤,好像是跟同学打架了。”
啊???
我一听这话,脑袋里“嗡”地一声,匆忙谢过就三步并作两步往学校赶。
受伤?打架?
一时间我竟分不清哪个词对我的震撼更大。
到底严不严重啊?伤成什么样了?
我脑里立马浮现出端端头上缠着绷带,衣服上都是血,正捂着伤口哇哇大哭的画面。
跟谁闹了多大矛盾要动手啊?我儿子被欺负了吗?还是他欺负别人了?
这皮猴子!平时就好动,在家跟姐姐两个就没个消停时候,动不动就这个哭那个喊,闹别扭发脾气是常事,但是从来不动手啊!
端端长到5岁多,一直算个讲道理的孩子,居然在学校打架了可还行?
老母亲一大脑袋的问号,偏偏这“该死”的禁车区越划越远,我快步走得头上直冒汗,心里像被敲了一记闷拳,又急又恼。
急的是不知道孩子到底受了什么伤,恼的是怀疑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02
我就这么脑补着一出大戏走到了他们教室门口。
站在门外的玛莎老师看到我,像往常一样笑眯眯地朝教室里招了招手,端端就像个小炮弹似的冲出来了。
我一看到端端第一眼,心里就松了口气。
身上没血没绷带,貌似连个包也没见着,还连蹦带跳的,说明至少没大事。
端端呼啦一下拉开书包拉链,从里面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纸条,一秒钟换了个可怜巴巴的眼神,跟我说:
“妈妈,看,我有一张bump note!”
这所谓的bump note,是孩子的叫法,正经叫做Injury Letter,就是“伤情通知”。
但凡孩子在学校有点磕碰,无论大小,学校都有义务给家长发这张通知,解释清楚事情经过和处理办法。
看这张条上,老师写的是:下午2:35,另一个小朋友撞到了端端,他的膝盖擦破了,已由医务人员检查处理。
我把端端拉到一边,卷起他的裤腿。
哎哟,真的擦破了一些皮,留下好几条血道子,但是伤口并不深,就是点轻微的皮外伤。
受伤这事我放心了,但是,打架是怎么回事?
按老师的说法,似乎,跟打架没什么关系?
还没等我发问,端端主动告诉我:“妈妈,小C打我,他把我推倒在地上,我都流血了。”
小C啊,那个孩子我知道,是个长得特漂亮的小男孩,一头金发披肩,秀秀气气像个小姑娘,却是端端经常提起的几个“调皮大王”之一。
他们幼儿园起就在一个班,我接孩子的时候经常看见他俩一起玩,平时关系挺好的。
据我判断,小C应该不至于故意打他,难道是两人闹了什么矛盾?
我看老师刚好闲了下来,连忙拉端端过去问个究竟:“玛莎老师,端端告诉我,今天小C把他推倒了,有这么回事吗?”
老师没直接回答我,而是指着教室里面的游戏桌跟端端说:“你可以先去玩一会儿哦。”
端端跑走了,老师才跟我说:“是呀,他们今天发生了一点不愉快,但是两个孩子互相道过歉了,您不用担心。”
我一听,言下之意是两人都有错,心又一紧,继续追问事情经过。
玛莎老师轻描淡写地说:“啊,其实没什么的。端端拿了一个小车在前面跑,小C在后面追,快追到的时候,端端突然停了下来,小C没停住直接撞在了他身上,两人都摔倒了。”
“两个孩子都受了点伤,有点不开心,但是都过去了。”
我一听,还好不算打架,但既然都生气了,顺手招呼了几下搞不好也是有的。
这事显然端端也有责任,加上小C也受了伤,我心里很不安,于是问老师:“小C伤得重不重?”
老师说:“本来原则上我不应该说哈,不过反正端端也会告诉你的。小C膝盖和手掌都摔破了,出了不少血。”
哎呀,当妈的一听人家孩子也受了伤,伤得比端端还重,心里说不出的滋味,赶紧跟老师表示:“我们也有错,让小C也受伤了真是对不起。我是不是该跟小C的家长表达一下歉意?”
老师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您放心吧,我们处理过了就可以了。小孩子嘛,打打闹闹是正常的,我们真的不希望孩子觉得自己犯了什么严重的错误。”
我当时是没照镜子,要不脸上肯定是复杂又扭曲的表情:
既有点“躲过一劫”的庆幸,
又有点“小题大做”的尴尬,
又始终有点“于心不安”。
我故意慢吞吞地往外走,远远看见小C的爸爸也来接他了。
果然小C手里也有一张纸条,他爸爸接过去扫了一眼就装进了衣服口袋,拍了拍儿子的头,像没事人一样说说笑笑就走了。
我这才放心地也带端端回了家。
03
英国老师处理起事情来,有时候还真有意思。
老读者们可能还记得,我以前写过一件闹到让我被校长请喝茶的事。
不过是因为误会我把糖糖一个人放在家,老师直接报告了校长,校长直接找了我谈话。要不是我及时解释清楚,校长还会上报教育局,搞不好还要报警。
这回遇到两个孩子都受伤了的事情,没请双方家长就罢了,居然这么淡定就处理了?!
要不是我特意询问老师,似乎都没有额外告诉我一声的意思,连我要跟对方家长道个歉都不让。
他们对待家长的错误,和孩子的错误,可真是完全两个标准呢!
我想到路上遇到同学妈妈,想告诉我又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回想起孩子们入学之前,开家长大会的时候,校长的确强调过:
“家长有义务保护孩子们的隐私,不得在校外议论其他孩子,也不得将其他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传递给他人。”
我们学校主要是口头和邮件传达精神,听说有些学校每个家长都必须签署“保密协议”呢,连离婚了不同住的父母都得签!
说实话,我最开始听到这个规定,心里先入为主地以为是不让议论孩子成绩,后来才知道,他们哪有什么成绩可以议论啊,这个规定,完全就是为了这些“八卦”所设的!
回到家,我就给我在英国小学当老师的朋友S打了个电话。
S真是我这个华人妈妈的指路明灯,好多我不知道、不习惯、不理解的英国学校文化,我都是从她那里学来的。
我这回请教她,主要是想确定一下,为什么老师坚持认为我不需要跟对方家长道歉呢?
虽说是意外,但毕竟跟端端有关,人家孩子伤得还不轻,我什么都不表示,对方家长难道不会觉得我们家教育有问题吗?
S跟我说:“你真是想多了!首先呢,这个年龄的孩子发生肢体冲撞太正常了,大多数也不存在主观故意。”
“虽然我们平时也会一直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但总不能限制他们自由活动吧?孩子一起跑跑跳跳有点磕碰,实在不是什么严重的事。”
这我倒是同意,我们自家姐弟差出三岁,还难免有不小心弄伤对方的时候,何况一帮4、5岁的小朋友呢?
S又说:“再者呢,你得相信老师的判断。老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很了解的,出了意外肯定也会详细询问,对事情基本上都能有个准确判断。”
“如果真是有意为之,甚至霸凌,老师一定会严肃处理。有需要的情况下,老师也一定会通知家长。”
这么说好像也有道理,老师站在中立的立场,总比孩子客观多了。
从端端给我的反馈来看,确实只有他的一面之词,如果我偏听偏信,就会以为是小C打了他,他被欺负了。
小C回家说起来,很可能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所以他爸爸妈妈听到的又会是另外的故事。
如果让家长们私下解决问题,赶上脾气急点、情商低点的家长,搞不好本来一件小事就要变成大矛盾了!
S说:“对呀,所以我们当老师的非常不建议家长私下沟通,也不允许议论其他孩子。”
“一来是我们认为家长参与反而会让问题复杂化,二来是要保护孩子不被成人的价值观所定义,被贴上无谓的标签。”
我一想还真是,我们自己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见有的大人喜欢评论别人家小孩,谁谁爱打人,不要让孩子跟他玩;谁谁调皮捣蛋,肯定家里管教不严......
换位思考一下,我就觉得英国学校这个规定很有道理。
毕竟我们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一些片面的了解,就被别人下了定义。
再说孩子自己以后进入社会,也必须具备妥善与人交往的能力。
我们多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去解决一些矛盾,而不是事事代办,也是对他们社交能力的一种锻炼。
04
这事的最后呢,我也没再追问,也没多提。
端端的伤本来就不重,第二天就没再喊疼。
后来接他放学的时候,我看他又跟小C追追赶赶的,完全没伤感情。
最好笑的倒是那天大鹿下班,我跟他说:“哎,你儿子今天在学校受伤了。”
大鹿:“哦?他被打了?”
我:“也不算。”
大鹿:“他打人了?”
我:“那也没有。”
大鹿往屋里看了一眼,端端正上蹿下跳地摆弄他那些恐龙呢。
大鹿:“今天晚上吃啥?”
  。。。。。。
好吧,如果大家都像直男爸爸这样带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也好奇问一下大家:
如果孩子在学校受伤,你们的学校会怎么处理?你们希望学校怎么处理呢?
欢迎大家在留言里交流,有时候多看看别人的做法,也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呢。
别忘了顺手点一下在看哦,咱们下期再见。
END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