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亚洲影志城市工作坊 海报设计:王元,撰文:王涵
2021年冬天,新亚洲影志在上海茂名南路的锦江饭店Élysée举办了五周年放映交流活动。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在当晚齐聚一堂,看片、喝东西、闲聊,每个人都特别松弛。
当天下午,我在上海灵石路的杂货市场买了三条小鱼,看片子的时候,装小鱼的袋子就拴在门外走廊的抽屉把手上。我当时觉得自己在上海的生活步入正轨:拥有舒适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喜爱的消费目的地,和偶尔相聚的朋友。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可以开始养几条鱼。
©新亚洲影志五周年活动上海站
当天参与放映的一位电影作者叫华真一。3月28日,她被自己敏锐的嗅觉牵动,离开上海,回到了安徽老家。那一天,她家里的枇杷树刚结果。她说,自己在老家朋友很少,所以不怎么出门,经常和上海的朋友一起线上看电影。她希望上海快点解封,因为虚度时光是很令人焦虑的事情。
©真一家的枇杷树
与此同时,曾参与新亚洲影志深圳工作坊的导师李冬梅,则在家中经历了漫长的隔离生活。她在日记中写道:
“2022年3月4日 上海 从昨天开始,隔离一周。很多计划被打乱。遥远的俄乌战争,人类永不太平。” 
“3月8日 妇女节,隔离的楼被封了。不想工作,只想躺平。” 
“5月26日 上海 继续隔离中。” 
“2022年5月27日 上海隔离中,半个月不准下楼了。刚做完这周第五次核酸。”
有一天,她打开门,在消火栓前发现了高达两米的方便面。
©冬梅家门口的“乡村小卖部”
食用方便面,需要搭配合理数量的水果与蔬菜。专注影像艺术的陈轴,也封闭在上海的家中。经过与食物日日夜夜的亲密相处,他首次捕捉到了蔬菜与水果在隔离期间的特殊状态,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并将其命名为“隔离态”。
©轴轴 “隔离态”
摄影师邵一駸则显得更加幸运,他是新亚洲影志第二期工作坊的学员。借由小区丰富的以物换物门路,他在隔离前期换到了2箱啤酒。隔离在家,他打开啤酒,和自己收藏的片单,一天看三四部电影。更加令人羡慕的是,他五月份的跑步量已经接近200公里。一天下楼转悠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拙劣得近乎有趣的路障。
©老邵发现的路障“呔”
另一位坚持运动的是制片人郭晓东,他也是新亚洲影志的联合发起人。他说:“我瘦了将近40斤了,你见到我会吃惊。”他的成就来源于封闭期间简单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归功于猫咪的监督。
©东哥的体重与体重监督员
回到老家的华真一也同是猫咪的受益人,5月26日,她邻居家的猫生了一窝小猫,枇杷也熟了。而我,作为小鱼的受益人,却在5月16日离开上海前,不得不将其托付给我的邻居。端着装满水的鱼缸颤颤巍巍下楼时,我挫败地想,也许我还没有到养它的时候。
在漂移的大陆上共同呼吸
我们在不同的场所经历着相似的事件,却难以同彼此诉说。一夜之间,生活从千奇百变的展开形态缩减为一个封闭空间,解构成几种最基本的元素。
我们在吃喝拉撒之间苦中作乐,有时忧心明天,有时缅怀过去。一切都变得太快了,每一年都像不小心踏入了新的一生,我们在飞速掠过的时间中动弹不得,脚下的地面却在缓慢漂移。
漂移——原本连成整块的生活空间被行程码、场所码、14天隔离切成碎片,一切相见与连接都变得困难。我们怀念过去,也是在怀念这种饱含温度的、带有公共性的场所与连接。
疫情隔离开我们的生活场所,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也产生隔离。我们用虚弱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感受,发射出的信号却常常被错误地接收。
走,飞屋环游
此时此刻,《飞屋环游记》这部来自童年的影片,也在今日的状况下产生新的意义。那位不合群、失去爱人的老人,站立在旧屋的中央也如同站立在漂移的孤岛上,时间来到那么一天,成百上千个气球破空而出,飞屋驶向天空,展开一段奇幻的冒险,也向我们展示着一种由分裂走向连接的可能。
电影会是我们的气球吗?我们能否制造出足够强劲的绳索,让它抓住我们颤抖的手掌;我们能否创造出足够醒目的色彩,让它标识我们嘶哑的声音——我们是否还怀有足够多的爱与梦想,让它展现奇迹般的悬浮力,把我们带到家园上空,与彼此会同。
©新亚洲影志深圳工作坊 视频拍摄剪辑:黄凌超,调色:杜青杰
从16年到现在,新亚洲影志的工作坊创作一直带给我们强烈的相聚感与社区感。2020年,第一轮疫情逐渐平息之时,我们在深圳南头古城举办了第12期工作坊“专业疏通电影”。当时的大家分散在古城中住宿,每天走路来一处二层小楼上课,进入各色小店里吃饭,走两步就又碰见另一撮讨论片子的成员。我们好像有这样独特的能力,在短暂的时间里形成奇异的磁力,重新定义时间的流逝,一条条片子让我们携手共游太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往期工作坊活动:培田、北京、新疆、韩国
我们能做的很少,但是一有机会,就要坚持不懈地做。今年7月份,新亚洲影志城市工作坊将在北京广州成都厦门西安上海六座城市同步展开,召集有志于进行电影创作的人士,做电影。12+4在业内各有建树的国内和国际导师会分散带领各位,进行在地交流、学习、创作;建造气球,升起飞屋,并向2022新亚洲电影奖颁奖进发——
©新亚洲电影奖logo
7月末,新亚洲电影奖将进行作品展映与颁奖,新亚洲影志城市工作坊各分站产生的百部影片将共同进入电影奖提名名单,获得电影人士、艺术机构、专业媒体的评定,角逐奖项。电影作者们以此为由前来参与影人聚会、进行作品交流、寻找工作伙伴和发展机会。
关于新亚洲影志城市工作坊
从2018年至今,新亚洲影志已经在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培田、新疆、澳门、首尔等地举行了15期工作坊,聚集了两百余位富有创造力的电影作者。多位国内外影展获奖作者的短片和长片处女作在新亚洲影志工作坊的支持下得以完成,新亚洲影志已经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青年电影人团体之一。
此次,工作坊将首次扩展到六地同时运行,正式推出“新亚洲影志城市工作坊”。新亚洲影志秉承一贯的做法,探索影像的无限可能,联合六座城市最顶尖的艺术机构——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广东时代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西安南山社,召集全国有志于电影创作的人士,发现当代中国电影新人新作,颁出年度“新亚洲电影奖”。在此轮疫情的末尾,让城市破碎的精神重新连接。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图片由OMA提供,摄影:边洁。
广东时代美术馆
成都A4美术馆,“罗曼·西格纳:影像——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和现在”展览现场,2018年。
上海外滩美术馆,“乌戈·罗迪纳:呼吸行走死亡”展览现场图,2014年。
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西安南山社照夜白影院
在当下难以自由出行的现实状况中,我们希望多地并行的方式能够让在地作者们找到身边的伙伴;也希望创作的能量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让六座飞屋齐降一堂,创作者在此碰撞、会合。不要哭泣了,我的朋友,做电影吧!
关于新亚洲电影奖和城市工作坊各分站的详细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后续推送。
工作坊主导师阵容
#西安站导师:林鑫、徐辛
西安站时间:6月30日-7月14日
林鑫,纪录片导演。
1960年生,纪录片作品主要有《三里洞》《同学》《瓦斯》《传道人》《寇德卡》《河床》《单身女人》《沉默的风景》等十余部;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西安等地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出版专著《三里洞:上海支边矿工的影像史》、诗集《噢!父亲——黑色的记忆》和画册。2000年由《电影作者》推出文献特刊《铜川方志:个人影像的微观史》。
徐辛,纪录片导演。
男,1966年7月出生于江苏泰州,1991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美术系;早期从事绘画和摄影创作,2000年成立徐辛纪录片工作室,开始独立纪录片创作至今。纪录片作品多次参加国际电影节展映并获奖,多次被国际学术机构收藏。
#成都站导师:马占冬、孔大山
成都站时间:7月2日-16日
马占冬,独立纪录片制作人。
2001年始,拍摄制作纪录片,先后独立拍摄制作纪录长片、短片十余部,作品分别在德国、荷兰、冰岛、丹麦、日本、香港等国内外影展展出、放映并被多家机构收藏。其中《五月一天》获香港华语纪录片电影节2011最佳纪录片奖;《海石湾》获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展纪录片竞赛单元人道主义奖;《蝼蚁》获33届 ATP电视大奖赛 (ATP卓越奖)。现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生活、工作。曾担任第十四届北京独立影像展终审评委,第十二届FIRST青年电影展复审评委。
孔大山,导演、编剧。
1990年出生于山东曲阜,本科就读于四川传媒学院编导系,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21年拍摄首部长片《宇宙探索编辑部》。
#北京站导师:雎安奇、王久良
北京站时间:7月4日-18日
雎安奇,艺术家、导演。
目前备受国际瞩目的电影导演和艺术家,是世界当代电影的重要作者之一,与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七人被媒体称为“独立电影七君子”。作品参加过超过40个国际影展,也曾于巴黎蓬皮杜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国际顶级艺术机构展出。他也被推举为纽约临时电影学院新任院长。处女作《北京的风很大》入围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2015年《诗人出差了》在4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首映并获得了最佳亚洲电影大奖,以及第16届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最新剧情长片《海面上漂过的奖杯》在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获得三项大奖,主演王学兵获封平遥影帝,并入围第10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及第33届中国金鸡电影奖。2019年,开始拍摄文献纪录片“中国建筑遗产三部曲”,2022年完成三部曲首部影片《楼》。
王久良,纪录片导演。
1976年生于山东安丘,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7年至今作为纪录片导演及自由摄影师工作并居住于北京。代表作品《垃圾围城》及《塑料王国》,斩获诸多国际奖项。最新纪录长片作品《海鸥》现已制作完成,敬请期待。
#上海站导师:李冬梅、陈轴
上海站时间:7月6日-20日
李冬梅,导演、编剧。

2002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2015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完成故事片导演专业的学习。2016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习剧本创作。2019年执导长片《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入围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获第四届平遥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费穆荣誉”。2021年获得第44届哥德堡国际电影节英格玛·伯格曼最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
陈轴,艺术家、导演。
1987年出生于中国浙江。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系,他的创作综合影像,绘画和现场。试图探索一种开放的工作方法来捕捉和拆解当代生活中人的种种精神困境。他的首部纪录片电影《模仿生活》(2017)获得哥本哈根纪录片电影节新视野奖, 韩国 DMZ 电影节亚洲视点奖,并入围 61 届伦敦电影节。他的个人项目《蓝洞》在白立方香港展出 (2018),同年入选ArtReview Future Greats 2018。
#广州站导师:黄伟凯、周浩
广州站时间:7月8日-22日
黄伟凯,编剧、导演。
自幼研习中国画,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有20年独立电影导演的经验,参与主创的纪录长片5部,故事短片6部。纪录片代表作《飘》和《现实是过去的未来》先后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美国、法国、德国、波兰等电影学府均有收藏;同时持续参与Video Art和商业广告的创作和拍摄。2011年,故事长片剧本《多多》入选戛纳电影节CINEFONDATION工作室单元的全球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以及金马电影节创投会;2014年,纪录片《现实是过去的未来》(英文名DISORDER)被英国著名杂志《TIME OUT》评为有史以来中国大陆电影100部最佳电影之一。他曾是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电影系访问学者,ACC亚洲文化协会/成龙电影基金获得者和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纪录片基金(AND)获奖者。
周浩,职业纪录片导演。
曾经做过十年记者,2001年开始制作纪录片,其作品百余次在世界各地电影节入选、获奖。2014年,《棉花》获第51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2015年,《大同》获第三十一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九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纪录片奖,蝉联第52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2020年,成为奥斯卡学院会员。
#厦门站导师:王拓、赵煦
厦门站时间:7月10日-24日
王拓,艺术家。
成长于中国长春,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艺术实践以影像、行为、绘画为主并涉及多种媒介。通过在预设情境下,对他人真实生存经验以及文献行为化的介入,来揭示当代人类境遇与精神遗产之间不稳定的关系。王拓的作品经常基于对已有的文献(如文学、电影、戏剧、美术史)的引用来建立一个多重叙事的情节迷宫。在那里,有关当代社会的戏剧化的、幽默而荒诞的成分被展示出来。王拓的实践也同时探讨了人造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如何从其历史背景中生发而出并与持续变化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主题。王拓曾为纽约皇后美术馆2015至2017年度驻馆艺术家,并于2018年获授“三影堂摄影奖”, 同年获北京国际短片联展“杰出艺术探索奖”和“玲珑塔”短片奖,2019年获授青年当代艺术乌镇奖,2020年获授旧金山卡蒂斯特支持的研究驻地。
赵煦,导演、艺术家。
他的电影作品曾入围瑞士真实影展、 FIRST⻘年电影展、⻄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等多个国内外电影节,并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三影堂厦⻔摄影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展映。
#特邀授课导师:
赵佳、张明归、廖克发、李秀妌
远程录制课程和连线互动答疑
赵佳,荷兰籍华人国际制片人、导演。
早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到荷兰深造生理学博士和绘画。赵佳致力于国际性题材的纪录片制作,与和荷兰、欧洲多家电视台及荷兰/欧盟多项影视基金会合作,着重于东西跨文化题材作品的制作。近年来也积极参与和央视等国内机构的国际项目合作,《十三年红楼梦圆荷兰》(2022)、《内心风景》 (2020)等。2015 至2019 年间制片的纪录片《胡先生和庙》、《落下花长满叶》、《芳舟》、《喀布尔风中之城》和《遥望繁星》(联合制片)五次连续获奖于如被誉为“纪录片奥斯卡”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 竞赛单元。《喀布尔风中之城》被选定为IDFA2018 开幕片,并获评委会特别奖;GZDocs2019上获评委会特别奖和四项提名。2021年制片的《石史诗》入围IDFA2021,《无去来处》(联合制片)入围2021戛纳电影节特别展映。赵佳近年来也作为提案会评委/专家嘉宾/主创代表参加多个欧洲和亚洲重要纪录片结展(柏林国际电影节,IDFA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西湖纪录片大会,东京Tokyodocs,韩国DMZ纪录片节,广州纪录片节等)。2022年,赵佳出任阿姆斯特丹亚洲电影节(CinemAsia) 艺术总监。
张明归,越南导演。
釜山电影节亚洲电影学院2012年学员和2016年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成员,2017年第20届巴西圣保罗视频博览会主要艺术奖项的获奖者之一。他的实验纪录电影《树房子》是2017年唯一获得柏林电影节世界电影基金的亚洲电影项目,入选第72届洛迦诺电影节“当代影人”竞赛单元,2019年在南特三大洲、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进入主竞赛单元,并于纽约电影节和鹿特丹电影节等电影节展映。2021年他的剧情短片《暮色撩人》提名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短片竞赛单元。张明归长期与中国制片人郭晓东合作,并于2018年新亚洲影志北京工作坊担任导师。
廖克发,马来⻄亚出生的台湾导演。
第一部剧情⻑片《菠萝蜜》入围釜山国际影展新潮流竞赛单元以及金马影展最佳新导演提名。短片《妮雅的门》也曾在釜山影展获得超广⻆亚洲最佳短片。《菠萝蜜》被选为2015法国南特影展,台北剧本工作坊,并获选戛纳影展「世界电影工厂新导演工作坊」。创作持续反映真实世界,其两部拍摄家乡的纪录片《不即不离》与《还有一些树》依然面对马来⻄亚政府的审查禁止。曾参与东京与柏林影展新锐营与金马电影学院。也常担任亚洲纪录片训练营Doc Doc,Asiadoc。
李秀妌,韩国纪录片导演。
曾在韩国电影大师林权泽剧组的导演部门工作多年,之后在韩国国家电影研究中心和韩国民族新闻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纪录片。在为电视台制作一些叙述类的电视纪录片后,于2011年开始制作独立纪录电影。她独立制作的电影包括《贞淑和我》《无情国度》《读诗时间》。她2020年的新作《J姊妹》获得釜山电影节最佳韩国纪录片奖。
#剪辑指导:
秦亚楠、李博、杨琬、郭晓东
6月30日-7月24日给予在地和远程指导
秦亚楠,剪辑师。
曾为剧情长片《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短片《秘密金鱼》等担任剪辑指导,现致力于关于考古的纪录和实验影像。
李博,剪辑师。
双子座,B型血,辽宁银。主要作品有:《锤子镰刀都休息》(金马奖最佳剧情短片)、《风沙线上》(香港纪录片节最佳短片)、《塑料王国》(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最佳新导演评审团奖、金马奖最佳剪辑)、《时光机》(翠贝卡电影节纪录片最佳摄影、亚太电影节评审团奖)。
杨琬,剪辑师。
2019年研究生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Filmmaking editing电影剪辑专业;2020年工作于小河传媒,剪辑系列纪录片《在乡村》;2020-2021年剪辑王久良纪录片作品《海鸥》、First影展超短片《水鬼》;剪辑尤文虎纪录片作品《一些会被忘记的事》;2021年剪辑蚂蚁森林系列纪录片;2022年剪辑纪录片导演叶云作品《对看2》。
郭晓东,电影制片人、剪辑师、策展人。
新加坡左旋电影私人有限公司创办人,制片《梧桐树》(FIRST电影节、山形电影节)、《丘山》(⻄湖纪录片大会D20竞赛)、《树房子》(洛迦诺、法国三大洲、鹿特丹电影节)、《暮色撩人》(柏林电影节)等亚洲与国际合制电影项目;以独立剪辑师的身份参与《轻松+愉快》、《清水里的刀子》、《之子于归》等多部电影的后期制作;作为首位发起人于北京成立亚洲电影共同体“新亚洲影志”,庐舍社团创始人。
城市工作坊日程
报名流程
新亚洲影志城市工作坊
报名申请表
扫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报名表
推荐使用微信电脑客户端打开
新亚洲影志城市工作坊
录取说明
  1. 各城市工作坊以滚动录取为主,调剂为辅,满员即止;
  2. 调剂由导师和主办方根据申请表所展现的内容综合决定,如需面试将单独通知;
  3. 录取结果最晚将于每个城市工作坊启动前10日通知学员;
  4. 各城市工作坊课程安排可发送邮件至 film@nafc.org.cn 获得;
  5. 工作坊费用为6800元人民币,需在录取通知发出后3日内完成支付确认参与,支付方式将于录取通知时随《学员手册》发送;
  6. 学费支付后,如因疫情原因工作坊无法举办,或其他不可抗力导致工作坊取消,已支付费用将全额退款;如工作坊如期举办,则不支持任何情况下的退款,望申请者谨慎确认;
  7. 录取学员需自带拍摄、录音、剪辑设备;如有需要,工作坊可提供当地设备租赁联系方式;
  8. 交通与食宿由学员自理,工作坊《学员手册》会推荐授课地点周边性价比较高住宿;
  9. 如有其他与工作坊相关的问题,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咨询。
合作机构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广东时代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
上海外滩美术馆、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西安南山社
关于新亚洲影志
始于2016年,活动持续举办至今,促成了亚洲新导演与新电影的不间断发声,引发作者之间、作者与观众之间在电影理念与创作层面深入交流,令其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2018年5月发展为新亚洲影志(New Asian Filmmakers Collective)——亚洲范围内的电影人联盟。联盟由具有亚洲文化身份认同,爱好并支持文化共享的电影人自然连接、生长而成,联盟中的个体以电影为表达手段,以亚洲文化共性为话语基础,展现亚洲当下的生态文化,求索超越历史地理与经济意义上的“亚洲”概念,重塑亚洲精神文化的鲜活形象。联盟鼓励亚洲影人的自我身份建构,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对亚洲多元文化感到认同、好奇或陌生的其他个体,一同参与亚洲电影人的互动、交流,加入亚洲范围的电影策划、合制合拍、技术协作、资源共享。发起的影人会、公共教育项目、影像工作坊为先期落地活动,以此为媒介,触发亚洲电影产生出新的无限可能。
点“阅读原文”,报名新亚洲影志城市工作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