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哎,后台凡是搜“入园”,经常后面会跟着搜另一个关键词:被欺负。
之前我写德国幼儿园是混龄班,0-3岁混,3-6岁混,被担心最多的也是,大孩子不会欺负小孩子吗。
还有很多人说,我知道要教孩子不打人不欺负人,但有些家长不教啊!我们不是很吃亏吗?
看来担心娃在幼儿园被欺负,真是咱们当妈的共同心病。
记得两年前,我第一次去幼儿园送合同的时候,穿过大厅,小班娃(多是1-2岁)正在厅里自由活动。
向左看,一个娃打了另一个娃,向右看,一个娃揪了另一个娃头发,哭声此起彼伏。
我当时真的差点转身离开,这种幼儿园不能待,熊孩子太多了。
后来,我还是送饼饼去了。
环境诚可贵,教养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过了适应期后,饼饼很愿意去幼儿园,担心中的大欺小不仅没发生过,反而经常看到小娃凶巴巴,而大娃一副“我不和小baby一般见识”的表情。
又到一年在入园季,今天再捞起这个年经贴,聊一聊孩子之间“欺负人”的治疗方案。
1. 眼见不一定为实
还记得我很早之前写过的一次经历吗,我亲眼看到饼饼在幼儿园被大孩子欺负。
那天下午,我去幼儿园捞娃,进门看到一幕,气得我头皮发麻。
一个2岁多的男孩,骑着木质小车,试图用车轮压饼饼的手指。
当时饼饼才1岁半,不会走,满地爬的她没有能力反抗,也不懂大喊求助老师,只是快速向前爬了几步,靠在墙边躲着他,眼神里都是惊恐和厌恶。
男孩不罢休,骑车追过去,继续用车轮在她脚趾旁边撞。
我这暴脾气,骂人的话在心里都编成rap了,几步冲过去,抱起无助的娃,恨不得把那个熊孩子拖下车来胖揍一顿。
如果我晚到了一分钟会怎样?如果饼饼没有及时躲开会怎样?连车带人十几公斤的重量,压到1岁多孩子的手指上,我到这些就脊背发凉,心慌气短。
而且,如果我没记错,几天前我还看到这个熊孩子追着饼饼,扯她头发。
这些都是我看到的,那还有我没看到的时候呢,不知道他会怎么欺负饼饼。
为此,我找幼儿园老师谈话,找男孩家长严正交涉。
男孩妈妈非常震惊,她说儿子平时性格温和,待人友善,他们一家刚从西班牙搬来德国,男孩语言不好,社交上有点胆怯,她怎么都不敢相信孩子竟然欺负人,而且是这么恶劣的行为。
她狠狠教训了男孩,让他保证以后不可以撞人,不可以扯人头发,打人推人也都不行,并让他向饼饼道歉。
男孩眼睛里含着泪,点点头,没说话。
我说算了算了,孩子小,也没带来什么后果,当妈妈的都喜欢往坏处浮想联翩。
你们猜,后来怎么了?
几周后,那个男孩成了饼饼最好的朋友,幼儿园老师都说他是饼饼的小迷哥。
接娃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他陪在饼饼旁边,摘小花小草送给她,饼饼一个人爬上大滑梯,他就在后面守着保护她。
后来饼饼升大班了,适应期闹情绪,那个男孩又凑过来,语言不好,就指自己T恤上的皮卡丘,做一些超滑稽的动作,逗饼饼开心。
不是妈妈教训的结果,不是幼儿园老师撮合的好,剧情往这个方向发展,是因为那个男孩本来就很喜欢饼饼。
他开车撞她,扯她头发,时不时推她一把,打她一下,都是他表达“我喜欢你”的方式。
是不是蠢哭了也暖哭了。
当时我去找老师谈话,说那个男孩欺负人,德国幼儿园老师露出姨母微笑说:
两三岁的孩子不会“故意欺负人”,大脑还没发育到这么“高级”的地步。
他们不明原因地打人推人撞人,做一些成人看起来很熊的动作,多时候是想表达,我对你感兴趣,我喜欢你,我想引起你的注意。
当时我对老师的话半信半疑,后来看到剧情的发展,我信了。
2. 不同年龄,不同处方
不是故意的,也不能就不管了。
被打被推被撞的孩子也是人,过失伤人也是伤人,不能因为对方没有恶意,就无条件忍耐让人不舒服的对待。
饼饼上幼儿园后,学会的前几句德语里,除了经典台词“不要”,“谢谢”,“再见”,“更多(吃的。。。)”,还有一句“轻轻地”。
一开始我很纳闷,啥玩意?什么轻轻地?轻轻地干啥?
后来破案了。
这是老师每天给小娃们念的经,当他们打人推人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友善接近对方,正确表达“我想和你玩”的愿望。
一两岁的孩子,不管对东西还是对人感兴趣,都是从“拍一拍”开始的。
拍一拍,看看会发生什么?拍一拍,看看对方会不会跳起来?拍一拍,看看地球会不会爆炸?
一巴掌下去拍轻了,你觉得ta是抚摸你,心都化了。
一巴掌下去重了,你觉得ta太熊了,不许打人!这孩子没大没小!
孩子也太冤了叭。
在这个下手没轻没重,又特别喜欢“拍”的阶段,能做的就是用动作演示告诉他们,什么是“轻拍”。
试过了没用?
孩子当然不会马上学会呀,不然养娃也太容易了吧!
ta还会继续“掌掴”你,但他们总会有知道轻重的那天,不你的演示没用,是量变还没有引起质变。
两岁半的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更丰富,你就可以告诉ta们,除了“拍一拍”,还有非常多表达喜爱其它方式。
如果你想跟ta接近,你可以跟ta一起过家家切蛋糕鸭,可以跟ta一起玩沙雕(不要联想歪)鸭,可以捡树叶送给ta鸭,唯独不是推ta撞ta薅ta头发。
到了三岁左右,情况又不太一样了。
自我意识和物权意识达到巅峰,这个阶段的“暴力”经常是为了抢东西,夺回东西,或是夺不回东西于是恼羞成怒。
尤其3岁后,很多孩子开始对身体边界敏感,觉得所有未经我允许的靠近,都是不怀好意。
你碰到我了,(疑似)打了我一下,走进了我(用意念划定)的地盘里,都可能触发ta们的应激反应:暴力反击。
告诉孩子气沉丹田,气势如虹大声说“不可以!”,“我不喜欢你这样做!”,“泥奏凯!”——这些你一定跟娃演练过几百遍了。
冲突的场合不同,原因不同,台词也不同。
但无论怎么不同,都指向一个核心思想,也是我现在经常跟饼饼“洗脑”的一个思想——语言是很有力量的。
语言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它可以替代“打回去”;
语言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它可以取代吐别人口水;
语言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它可以捍卫东西和“地盘”。
反过来,如果娃打了成年人,也不用当软柿子,并不是他小他就可以为所欲为。
只是制止还不够,“不可以”后面,一定要跟个理由。
如果你不想让我做什么,或者不想我离太近,你可以说出来,而不是打我,这会让我很疼。
我不喜欢你打我,这样让我很伤心。
3. 如果遭遇霸凌
上面的“暴力”都算不上真暴力,如果是造成人身伤害的暴力,或是别人某个行为对孩子造成严重困扰,甚至是霸凌,当然就不能靠什么“语言力量”让孩子自己解决了。
成年人对孩子来说有天然的威严,这时候就要家长要挺身而出,引起幼儿园学校老师重视。
最让人心疼的是,很多孩子平时是话痨,但在幼儿园学校遭受暴力,却闭口不提,家长根本不知道他们被欺负了。
我个人觉得啊,别指望那些“聊天模版”撬开孩子的嘴,先反思下他为什么不说,家庭成员是不是“冷暴力”堵住了孩子的嘴。
比如孩子长期被大人比较,总是被“别人家的孩子”碾压,或者因为家长一些话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受欺负是活该。
比如从小被家长剥夺“权利”,明明自己的玩具被抢,还要被灌输忍让的“美德”,导致它们觉得自己的权益不值得被尊重。
比如从家长那得到的呵斥多于关爱,导致孩子自尊水平低,感受不到家庭的爱,担心说出自己被欺负,会被父母的话二次伤害。
再比如父母太忙,孩子说出被欺负这种事,是需要酝酿感情的啊,人家刚把感情酝酿到位,准备张口呢,你又没影了。
可能以上情况都没有,但孩子的是非观不成熟,就是觉得“被欺负”是件丢人的事,是自己的错,所以难以启齿。
等事情发生了再建立是非观,已经有点晚了,平时就可以用绘本故事告诉他们,什么是受欢迎的行为,什么是不被接受的行为,如果遇到不公平的对待,你可以怎么应对,如果你的朋友被欺负,你可以怎么做。
上面这个插图,式饼饼很喜欢的小个子Molly的绘本,讲的是Molly在学校遭受不公平待遇,朋友被小霸王欺负,她如何应对不公,如何替朋友发声。
Molly的麻烦不断,因为容貌的不完美,被同学嘲笑,而她的回应方法,连成年人看了都会直呼好家伙。
最早我和饼饼在图书馆读过英文版,非常喜欢,可惜没找到中文的。
去年我做了个新尝试,和出版社一起,共同策划引进了Molly的这套绘本,下周就问世啦。
你会在书的扉页策划人那栏看到我的名字(当然是艺名哈哈),尾页还有我的深情寄语。

下周三会在黛西公号首发,期待又紧张,人生第一次策划引进童书,你们可要来捧场。(爱玛,怎么觉得写这3000就为了引出最后这句似的。。)
愿每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相待,如果世界对他们露出锋芒,希望他们也拥有披荆斩棘的勇气。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的小纸条
啊,差点忘了,今天公布上周隔壁黛你《Never-Bored》游戏书的免单名额,恭喜以下5位集美,请及时发助理你的订单号和信息
没中奖的姐妹也不要灰心,互夸群会不定期抽奖,比如正在进行中的#太阳镜晒单抽奖(详情点这里)中奖率居然可高达88%,是不是没见过这么有诚意的人。
▼ 加群参加抽奖
这次就是准备来终结你的奖绝缘体质的
对啦,隔壁黛你正在返团小小优趣年卡,618买很划算,快来围观。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自用护肤品
防晒专场(隔壁黛你)
黛西专辑精选

点“在看”给黛西送小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