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2663
8年国际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陈屹视线】导语
近20年里,著名美国华裔作家周励女士以脚丈量世界地图,足迹踏遍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已百万字记录了她“亲吻世界”的发现。
本文更是她再次力作,且极其难得。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似乎熟悉的国度 -- 古巴,却是很少东方人抵达的土地。
周励不仅去了,而且满怀激情和勤奋的努力,去见证和发现两位男神般的偶像,他们的毁灭与他们的复活!
本文以上篇、下篇呈现给读者。
上篇: 讲述了一位富二代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牺牲!至今,他标志性的头像,经久不衰的出现在许多国度,他被全世界许多民众所怀念。
下篇: 讲述了《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故事,然而,许多人也许没有意识到,没有古巴,或许就没有《老人与海》的诞生及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缘分。

周励
古巴奥德赛:寻找格瓦拉与海明威

作者:周励

美籍华人作家,1985年赴纽约州立大学自费研读MBA,1987年经商。199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发行160万册,获“十月”文学奖。2006年出版《曼哈顿情商》,2020年出版《亲吻世界—哈顿手记》,被著名评论家陈思和教授推荐为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 《老人与海 》
《奥德赛》(Odyssey),古希腊最重要的史诗之一,创作于西元前8世纪末,共分为24卷。盲诗人荷马刻画了古希腊神话英雄俄底修斯海上漂流的十年,同惊涛骇浪和妖魔鬼怪搏斗,巧用智谋勇敢无畏,任何荣华富贵及爱情的诱惑都动摇不了他,经历无数艰难险阻他终于得胜而归。
格瓦拉与海明威的人生传奇在古巴受到狂热推崇, 堪称是一首当代的奥德赛史诗。
  上篇  

(一)
出发:童年旧梦
冰天雪地的多伦多摄氏零下37度,处处是白茫茫的萧瑟冬景。1月3日清早我和朋友从多伦多飞往古巴度假胜地Varadero 天堂岛,几小时后竟出现截然不同的热带美景;这里的椰风海韵繁花绿茵与美国佛罗里达和中国三亚非常相似,望著宝石蓝的浩瀚大海和四周瀑布般盛开的三角梅,我不由伸出双臂向天空轻喊一声:
“古巴,哈瓦那!我们来了!”
古巴, 我们来了!
五十九年前的1961年, 小学三年级担任中队文体委员的我去报考上海市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合唱队,那是一段温馨回忆;班主任写了一张纸条让我带队, 我带著9名同学走进延安西路的白色大理石宫殿, 在二楼合唱队的钢琴旁我唱了一首《春雷一声响,快来种蓖麻》,被录取了!为此我一直铭记班主任。
在少年宫1961-1966五年的幸福时光里,我们以嘹亮歌声《美丽的哈瓦那》《金日成将军之歌》《红日快快照遍全越南》《东京-北京》接待来自古巴、朝鲜、越南和参加中日青年大联欢的外宾,见到了周总理宋庆龄陈毅等国家领导人,那时的古巴贵宾笑容像古巴砂糖一样甜。
金色童年——上海市少年宫
我不记得切·格瓦拉是否来过我们少年宫?我们为古巴客人最常演唱的是古巴歌曲《要古巴, 不要美国佬》,那活泼的旋律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大家一起来,
保卫古巴的革命!
珍惜古巴的和平!
我们不是瓜地马拉!
古巴希, 古巴希——洋基诺!”
那时还经常参加全市声援古巴大游行,十岁出头的我们高举著“好朋友”卡斯特罗肖像和甘迺迪U2飞机“啃泥地”的嘲讽漫画,高喊自己并不十分明白的口号从淮海中路走到外滩。
在大人们的周围,我们听他们谈“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六一儿童节篝火晚会我们在大草坪上昂首高唱“美丽的哈瓦那, 那里有我的家”----- 直到有一天,甘迺迪被刺杀,我们十几位女孩奔相走告,还一起在大楼花园为意象中刺杀美国总统的“英雄 ”虔诚祈祷-------那时一切都是脸谱化的,谈起美国我们会惊心颤慄: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国家啊。直到文革结束打开国门, 我们才看到外面的真实世界。  
金色童年——上海市少年宫
1966年夏天文革开始, 敬爱的陈维博宫主任被批斗, 少年宫也黯然关闭,我们和整个社会一样,突然坠入了一个黑色深渊。
------
往事微痕,历历在目,终于来到古巴了!就像一杯混合薄荷、柠檬和朗姆酒的莫希托Mojito, 且让我们慢慢品尝。
(二)
切·格瓦拉——从天堂到地狱的《神曲》
“入此门者,须弃所有希望”——但丁 《神曲》
第二天早晨我们直奔圣克拉拉市,瞻仰切·格瓦拉那点燃长明火炬的地下墓地,广场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镌刻著格瓦拉写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全文。切·格外拉早成为我们这代人的偶像,西方媒体称他是“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杰诃德”、“游击队基督”和“一个神话般自我流放的赤色战士”。
我在格瓦拉广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纪念品店买了一件印有格瓦拉头像的浅绿色T恤衫,穿上后仰头望著高耸入云的格瓦拉铜像,感歎终于来此重踏偶像的足迹。 
格瓦拉陵寝广场的巨大雕像
切·格瓦拉(1928-1967)出身于阿根廷富裕家族,医学院毕业,27岁时,这位英俊潇洒,前途无量的年轻医生骑摩托车走遍了拉丁美洲,惊愕目睹疮痍贫穷与饿殍遍野,他决定放弃舒适生活投身革命。
三岁时
青年时
在墨西哥他结识了卡斯特罗兄弟并参加古巴游击队,1959年1月1日31岁的格瓦拉率游击队切断铁轨,一举攻下我们脚下的战略要地圣克拉拉市,继而攻佔哈瓦那,为卡斯特罗掌握政权立下大功。新政府建立后他被任命为国家银行行长和商业部长,低位仅次于卡斯特罗。
格瓦拉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被誉为古巴起义军中“最强劲的游击司令和游击大师”。
格瓦拉传记
最难忘,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领新生政权古巴经济代表团来到中国,在中共中央欢迎宴会上格瓦拉向周恩来提出了一个“最恳切的要求”:一定要见到毛泽东主席。11月19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与格瓦拉会面,见到仰慕已久的毛泽东,格瓦拉紧张得竟连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倒是毛泽东先开口了:“切,你好年轻哟!”毛泽东宴请了格瓦拉,席间,格瓦拉把自己写的《游击战》书亲手送给毛泽东。宴会后,格瓦拉与李先念副总理共同签署了联合公报和商业协议, 从此有了我们童年记忆中的古巴砂糖。
格瓦拉访问北京,和毛泽东、周恩来在一起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时,哈瓦那首府整个领导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法国哲学家让·保罗曾豔羡感歎:“古巴革命的领导人是那么年轻、充满朝气”。无论是卡斯特罗兄弟还有切·格瓦拉,都是亲自持枪上阵的猛将,都是贝雷帽、绿军装、大鬍子、抽雪茄和背轻机枪手榴弹,这种刀枪不入、不畏惧死亡的革命形象,塑造成了1960年代最著名的战神形象和青年偶像!
我们随著世界各地的游客默默地涌入圣克拉拉广场的地下灵堂,向“英勇的游击队员”格瓦拉英灵致敬。他的肖像下麵有几枝玫瑰,周围是牺牲的六位战友的照片。黑黝黝的地下灵堂犹如殉道者的圣地,下麵掩埋著格瓦拉被砍去双臂的遗体。
深鞠躬后走出灵堂,望著蓝天下白鸽在格瓦拉铜像周周飞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他, 格瓦拉,解放了这座城市的人, 却像从十字架上卸下的基督,与鲜血泥土及地下室无尽的黑暗永远相伴。
古巴,寻找格瓦拉足迹

无尽的思念与缅怀, 时光隧道回到60年代——1960年至1965年期间,切·格瓦拉代表古巴政府访问了50多个国家并出席联合国第19次大会,他以宣扬古巴革命的外交家之名横越地球, 魅力四射。
最后也许是功高盖主,当1965年3月14日回古巴后,他与卡斯特罗兄弟在对苏关係等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和不愉快,不久他毅然辞去政府职务“裸退”。在给卡斯特罗的告别信中格瓦拉写道:“ 我对单一的苏联模式感到不解和失望------,不少苏联革命家在豪华的汽车里、在漂亮的女秘书怀抱里丧失了往日的锐气。为保持革命者的形象与使命,我必须回到丛林去战斗,选择一个凤凰涅槃式的结局唤起革命。”
镌刻著格瓦拉写给卡斯特罗告别信的纪念碑 周励摄影
那时, 随著中苏论战两国关係恶化,加勒比海古巴领导人被逼到了一个尴尬位置;中国虽尽其所能地援助古巴,但实力远不及苏联。古巴每年轧糖、发电以及汽车所需石油1500万吨以及军队武器装备全靠苏联供应,卡斯特罗不得已决定倒向苏联。这让热爱中国的格瓦拉深感痛苦。
1965年2月4日(距上次访华近5年)格瓦拉率团第二次来到北京,澄清古巴苏联的一些问题,中古双方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估计格瓦拉有难言之隐。2月9日格瓦拉一行匆匆离京,赶去参加亚非经济发展大会,谁也没有想到此次离京不久,格瓦拉竟在4月1日放弃古巴身份乘飞机出走,3月底他给卡斯特罗留下了最后一封信:“世界的另一些地方需要我去献出绵薄之力……我们分别的时候到了。”
他再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是在玻利维亚的丛林中,是两年后的1967年10月9日;惨遭美国中央情报局指使玻利维亚政府军杀害。
切·格瓦拉被逮捕时的照片,格瓦拉身边是美国中情局特工罗德瑞古兹。这张照片被拍下后仅仅过了1小时,格瓦拉就被枪决.
执行死刑时格瓦拉对发抖的枪手厉声大喊:
“开枪吧!不要发抖!你这个懦夫!你杀死的只是一个人!”枪声响起,残忍的枪手先是在他的胳膊、大腿和腹部陆续开了5枪, 为保证“半神半人格瓦拉”面部的完整,枪手故意不让格瓦拉立即死, 看著他在血泊里痛苦挣扎,为了不喊出声,格瓦拉用牙齿紧咬鲜血喷涌的胳膊,仰头怒骂刑行者是“懦夫”。
最后一发枪弹击穿了他的胸膛和心脏,大鹏陨落,年仅39,格瓦拉死不瞑目,他睁大著那双深邃如海的大眼睛,长髮飘零犹如耶稣。在场的一位玻利维亚妇女在胸前划起十字架惊叫:“天啊,耶稣!耶稣再现!”
格瓦拉被害后死不瞑目的脸庞,被后人称作“基督再现”
那时中国正值文革如火如荼,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他的名字。
格瓦拉遇害后被草草掩埋,直至30年后的1997年人们才找到他的遗骨,并从玻利维亚荒野运到古巴圣克拉拉广场,卡斯特罗一定是满怀内疚地点燃了格瓦拉墓地的长明火炬。
照片上的美国中情局特工头目罗德瑞古兹回忆说:“丛林中的格瓦拉衣衫褴褛饥寒交迫,怎么也看不出他就是受米高扬毛泽东及各国领袖热情接见的古巴外交家。即使是普通人,我也为他的悲惨遭遇感到难过,我敬佩他,曾试图把他带到巴哈马审讯,但玻利维亚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一定要立即看到他的尸体。”
格瓦拉, 一个怀有诗人情怀的理想主义者,他被囚在破落校舍的最后一夜,凶狠的审讯者问,你现在在想什么?格瓦拉回答:“我在想,革命是不朽的。”格瓦拉的出走给世人留下了千古之谜,但他以实际行动实践著自己“以解放拉美乃至世界人民为己任”的理想,并为之献出了生命。
格瓦拉被害后躺在一张破木板上。玻利维亚军一位看守曾想协助他逃走, 可惜格瓦拉腿部已中弹骨折,无法逃离
再见了,圣克拉拉!这座英雄城市每天上演著格瓦拉《奥德赛》史诗宏大叙事,从天堂到地狱的《神曲》,往事再现,痛彻肺腑。人们流连忘返,泪水盈眶。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有耶稣基督可以媲美!

(三)
你好,猪湾!
——倾听切·格瓦拉的足音
我们一路与热情的古巴人聊天,得知古巴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以前很相似,职工月薪20美元,大米一美分一磅凭券购买,房租4美元一月。街头随处可见美国与古巴断交之前色彩鲜豔的福特老轿车,我们的司机感谢他祖父1957年用2000美元全部积蓄买下这部福特轿车,让他现在无忧无虑自由上班,不像街头建筑工人那样生活艰难。
我们支付他200美元一天, 相当于他10个月的工资,所以他一路笑容满面热情周到,这里没有无线网路,但全民享有免费医疗教育。
在秀丽的古城特立尼达Trinidad我们访问了雪茄制作坊,蜚声全球的古巴雪茄是纯天然烟丝制成,不含尼古丁,对人体几乎无害,1492年哥伦布从古巴土著首领手中瞭解到雪茄这个宝物并记录下来。我们踊跃尝试,雪茄吸入后要口含烟雾,享受醇香后再优雅吐出淼淼薄雾。格瓦拉、海明威和卡斯特罗都有吞云吐雾、风姿卓越的照片,阿尔贝托·柯达镜头下切·格瓦拉吸雪茄更是魅力十足。
我身边带著《格瓦拉传〜一个偶像的人生、毁灭与复活》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古巴之行每一天都令人热血沸腾。
穿越历史长廊,我们三人哼著童年歌曲“要古巴,不要美国佬”, 要求司机开到猪湾吉隆滩博物馆。五十开外的古巴司机懂得英语,我拿地图指著“Bay of Pigs”, 他立即点头:“ 要去猪湾?好啊!但中国人都不去那里。”
嗨,这就像我在贝加尔湖提出要看十二月党人博物馆一样;漂亮的俄罗斯导游把双手一摊:“中国游客都不去那里,会佔用购物时间啊!”最后我坚持给她100美元,她总算在购物三小时里抽空带我去看了普希金在《波尔塔瓦》热情歌颂的沃尔康斯卡娅公爵夫人陪丈夫服苦役的遗址。
猪湾自卫反击战总指挥部旧址, 卡斯特罗与格瓦拉亲自指挥
自由行是旅者的最好选择。
我们三人都喜爱历史,一眼望见被打毁的美国飞机残骸,想起小学时代支持古巴的大游行,感慨万分。
在美军飞机残骸前留影
1961年4月(正是我考进少年宫合唱队那年),在美国策划下,古巴流亡雇佣军驾驶B-26轰炸机进行了两天轰炸,然后1000多名在瓜地马拉受训的雇佣军登上古巴猪湾,在美国军舰掩护下迅速佔领了吉隆滩,并计划向哈瓦那推进。
34岁的卡斯特罗和31岁的格瓦拉闻讯立即赶到猪湾,果断把我们眼前这座制糖厂临时改成反击战指挥部, 经过72小时的激烈战斗,古巴军民以牺牲210人的代价全歼雇佣军,击毁五架美国飞机和两艘弹药船,90名雇佣军被击毙,馀下1000名全部被俘获 ,这就是震惊全球的吉隆滩之战,美国称为“猪湾事件”。
不久,就发生了震撼世界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猪湾事件”被俘虏的雇佣军
如今猪湾吉隆滩己是风光旖丽的度假胜地。
猪湾已是风光旖丽的度假胜地
古巴导弹危机与格瓦拉密不可分。在古巴遭到美国全面经济封锁后,格瓦拉代表古巴与苏联签定贸易协定,他因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而逐渐在西方闻名。猪湾事件后,他是1962年赴莫斯科谈判的主要领导之一,格瓦拉认为,在家门口安置苏联核导弹将捍卫古巴的独立,免遭美国的再次侵略。
甘迺迪与赫鲁雪夫的较量
古巴,和我的童年时代完全对接了起来!世事巨变给当今世界带来深刻反思。
1962年古巴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议书,按卡斯特罗要求批准赫鲁雪夫计划(对应美国二战“曼哈顿计划”):当年7月把60枚导弹运往古巴,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广岛原子弹大20或30倍的核弹头, 并在古巴建立了多个弹道导弹发射基地。
这项秘密计划直到1962年10月16日才被美军获悉并报告约翰·甘迺迪总统,甘迺迪对“秘密、迅速和异乎寻常的导弹设施”及赫鲁雪夫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恼怒,他万万没料到,转眼之间古巴戏剧性地拥有了在西半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装备最好的军事力量!
他下令对苏联导弹造成严重威胁猛烈回击,美军立即以更强势的核导弹群与航母包围古巴,但让甘迺迪头疼的是, 只要美军投下核导弹,距离古巴最近的佛罗里达首先要遭殃,而苏联的反扑将会让华盛顿和纽约都变成1945年的的广岛和长崎,美国乃至全球命运将不可思议。
1962年10月15日至27日,局势紧张到白宫椭圆屋几乎窒息,核战争的阴影笼罩著整个加勒比海上空,苏美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
持续了13天的古巴导弹机最后以赫鲁雪夫给甘迺迪写了充满激情的一封信(“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得以缓解;莫斯科承诺立即撤返古巴全部核武器及设施,甘迺迪总统随即则承诺今后再不侵犯古巴。同时宣佈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一触即发的核大战突然云开雾散,堪称大国博弈双赢的光辉典范。
迄今为止,甘迺迪与赫鲁雪夫在命悬一线关头所彰显的地球人情怀、冷静幽默和政治家风度,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和丰富的精神遗产。而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参与签订的在美国眼皮底下“偷运核弹头”的赫鲁雪夫秘密协议, 则保住了古巴共和国新生政权,为冷战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古巴街头的格瓦拉画像
联想南海、伊朗与朝鲜半岛危机, 最后还是要坐到谈判桌上各退一步。如果说二战末期美国为逼迫日本投降对广岛和长崎扔下原子弹是正义之举, 那么今天,任何一个首先按下核武器按钮的人必定是摧毁地球的千古罪人。
再见!猪湾,你是一部书、一座出色的历史博物馆!
  下篇  
(四)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老渔夫寻踪记
告别猪湾,热情爽朗的古巴司机带著我们继续前行,这位浅棕色皮肤蓝眼睛的西班牙裔老司机任你指挥,有时还主动担任嚮导,我们来到Cohima柯西玛渔村寻找海明威足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电影《老人与海》中出现过的一座白色海滨塔楼, 这座文艺复兴与拜占庭混合风格的典雅建筑也曾出现在大文豪的小说里,那临海小庭院就是海明威心爱的“皮拉尔”号游艇停靠处,每次捕鱼上岸后,海明威总喜欢在这个塔楼饭店靠窗的座位与《老人与海》原型人物老渔民船长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Gregorio Fuentes)喝酒聊天,这儿就是这部不朽名著的灵感之源,朝圣之门。
海明威滨海塔楼
海滨亭廊的海明威雕像
我们坐下点了冰啤酒和午餐,在海明威用过餐的那张桌子旁分别拍照留影,这里三面环海,四壁牆上都是海明威和老船长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黑白照片。
在海明威餐桌留影
老渔夫格雷戈里奥显然是个天性乐观,喜欢讲故事的人,他描述的亲身经历让海明威听得目瞪口呆,于是出现了小说里的圣迪亚哥老人。我凝视著牆上老船长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肖像画,饱经风霜的脸庞与坚毅眼神恰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描绘的一样:“佈满皱纹的脸和一双蓝色深邃的眼睛”,“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
这是海明威一生最满意的作品,瑞典皇家学院1954年给海明威《老人与海》诺贝尔文学奖的颂辞说道:“海明威拥有一种英雄式的哀婉之情。这种感觉形成了他对生命觉醒的基本因素和一种男子汉对危险和挑战的热爱。”
《老人与海》原型人物老船长富恩特斯画像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芝加哥市郊区, 母亲是一位女中音歌唱家,海明威20多岁时,父亲因经济与感情挫折开枪自杀令他格外悲伤。海明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个人魅力,是因为他近乎小说般的传奇人生。他亲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赢得过意大利政府颁授的银十字军功勳章。
他曾在一次爆炸中身中237枚弹片还坚持在晕倒之前把战友背到了救护站。他头上曾缝过57针。他在肯尼亚经历过两次飞机坠落事故居然奇迹生还。他叛逆,喜欢冒险,强壮又英俊,沉迷打猎、斗牛、拳击,酗酒,经历过四次婚姻。他的晚年饱受重伤、忧鬱症和FBI盯梢的折磨,多次接受痛苦不堪的电击疗法,最后在家中吞枪自杀, 震惊了全世界。
我们的古巴司机讲《老人与海》原型老渔夫的故居,就在柯西玛村塔楼附近,我们能否去看望老渔民船长的后人呢?
“我试试吧, 他们早就搬家了,也许能够找到”司机说。
———热血沸腾了!
我们在柯西玛村沿街询问了约十分钟,终于找到了老船长的外孙和孙媳一家人!外孙长得像极了他的外公,发亮的浅棕色皮肤和深蓝色的眼睛,还有那一双满是老茧粗壮有力的手掌,完全符合《老人与海》里的描述!
和老船长富恩特斯外孙在一起照片
“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被侵蚀之地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深邃湛蓝。”外孙拉法埃尔看到我们三位中国客人格外高兴、热情地翻出他那著名的外公和卡斯特罗的合影,我们双手紧紧握手拥抱,大家都激情澎湃,感谢老司机!古巴之旅恰如海明威最后一本书的书名——《流动的盛宴》!
老船长外孙拉法埃尔夫妇拿著外公和卡斯特罗照片
我和朋友扬、建兴奋地走入老船长家,家居温馨简朴,外孙拉法埃尔靠修理汽车谋生,他告诉我们外公格雷戈里奥有4个女儿、没有儿子,他是长外孙,海明威写《老人与海》时,他们家住在另外一条街,海明威去世后每天各国游客蜂拥而至探望他外公,家里简直成了旅游景点,近年外公高寿去世, 他们为了安静与朋友对调房子,搬到现在这座粉红色的小木屋,家居设施和冰箱电视电风扇很像中国六、七十年代。
老船长格雷戈里奥的外孙又热情地带我们来到外公逝世之前住的房子,海明威也来过这里。个性羞涩、坦诚淳朴的外孙拉法埃尔对我们侃侃而谈:“我外公陪伴海明威七年, 他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外公除了担任《皮拉尔》号的船长, 还给海明威做饭, 是船上独一无二的大厨。
海明威古巴的岁月
可惜大作家离开古巴回美国一年就自杀了,如果他一直在古巴待下去, 一定不会自杀的!” 外孙信誓旦旦地边走边讲,我也深信不疑。
老船长故居的新房主一家对我们也非常热情,四代同堂,美女媳妇抱著宝贝儿子让我们拍照。我走进屋子里深呼吸,希望嗅出海明威和老渔夫留下的气味。曾几何时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栋房子前排队要求和老船长合影, 说会给他们带来好运气, 这话不假,这座临街的咖啡色小木屋确实给两位海上挚友带来好运:海明威根据老人讲述的经历写了《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奖,成为美国文学的巅峰人物, 而书里的原型人物老渔夫则活到了104岁!成为柯西玛村最高寿的老人! 
在《老人与海》原型人物老船长家门口合影
说起《老人与海》的主题,有人说这是印象主义与受难基督的混合,海明威对此嗤之以鼻,他说:“没有什么象徵主义,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鲨鱼就是鲨鱼------我决定把我所经历过的每件事都写进小说……” 圣迪亚哥就是海明威描写的人物,儘管老人拖回一副空鱼骨,但他依然傲然面对,儘管海明威自杀了,但自杀也未尝不是对病魔採取的一种宁死不屈的手段。无论是海明威还是圣迪亚哥老人,都完成了生命的超越,登上了苦难与光荣的巅峰。
老船长富恩特斯外孙子拉法埃尔告诉我们,他外公与海明威在托尔图加斯认识,海明威对他细心驾驶钓鱼艇留下深刻印象,他把“皮拉尔”开到古巴后以每月工资250美元雇了外公,海明威去世后,老外公一直使用著海明威留给他的“比拉尔号”船捕鱼,直到自己去世前将游艇捐给古巴政府,现陈列在瞭望山庄海明威故居。
在老人外孙拉法埃尔的家里,牆上各种《老人与海》版本的照片,唤起我对书中语言的记忆, 这样的描述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老头儿擦了擦那把戳死了好些条鲨鱼的长刀片,把桨放下,然后系上帆脚绳,张开了帆,把船顺著原来的航线驶去。
“天晓得,最后那一条鲨鱼撕去了我好多鱼肉。”他说,现在死鱼已经成为一切鲨鱼追踪的途径,宽阔得像海面上一条大路一样了。下一个来到的是一条犁头鲨,它来到的时候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他知道终于给打败了,而且连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老人85次出海,85次空手而归,最后一次拖到岸上的是一副雪白嶙嶙的鱼骨。
“它们把我打败啦,曼诺林。”老头儿走进岸边的茅屋,对等待他的小孩说,“它们真的打毁了我。”
老渔夫85次出海捕鱼,与厄运殊死搏斗,海明威躲过了战场上227颗子弹13次手术和2次空难,留给古巴渔夫温馨的友情与“奥德赛”传奇 。
海明威在写作
告别了老船长后人,我们继续驱车前往瞭望山庄“Finca Vigía”,海明威1939--1961居住于此,远远望去风格像佛罗里达的热带豪宅,我多次去过海明威位于佛罗里达基韦斯特的故居,那是他和第二个夫人波琳的杰作,后来海明威又移情别恋,爱上了第三任夫人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玛莎·盖尔赫恩,古巴豪宅即是玛莎和海明威共同设计。
抗战时期海明威和第三任夫人玛莎在去中国途中
记者·作家玛莎是唯一敢“离开”作家海明威的女人
瞭望山庄总占地8万平米,绿色长廊繁花盛开,露台可眺望到哈瓦那,鬱鬱葱葱赏心悦目。“那是一座建在山顶的房子,常有阵阵微风穿堂而过。”海明威曾向朋友这样描述他心爱的瞭望山庄,海明威在此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21年,和玛莎也是在这儿决裂分手。
瞭望山庄
海明威去世后他的第四任夫人玛丽将这处庄园捐给了古巴政府。此刻,白色的百叶窗外,枝叶茂盛的槟榔树和芒果树摇曳作响,微风吹过, 窗下的一台打字机格外耀眼,海明威不朽名著《老人与海》即在此写成。
1. 海明威的打字机
2. 瞭望山庄塔楼是海明威写作之地
3. 皮拉尔号钓鱼艇
在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里,主人公圣迪亚哥老渔夫和小男孩曼诺林相依相守,老渔夫常给男孩讲他早年在非洲看狮子和大象的奇妙经历,实际上这段细节是海明威本人对重返肯尼亚的美好嚮往,我在非洲曾有幸住在海明威住过的内罗毕费尔蒙酒店,他的客房是711,《走出非洲》作者凯伦的套房是716, 我房间则是720,酒店经理兴致勃勃向我讲了不少关于名人往事。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那把猎过狮子、公牛和灰熊的猎枪,轰飞了自己的整个脑袋,以死亡诠释了《老人与海》中圣迪亚哥的书中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因身体不适无法去瑞典领奖,但他写了一封谦逊恳切的获奖感言:
“如果这份奖能够颁发给美丽的凯伦·布里克森夫人(《走出非洲》作者)的话,我会十分高兴。文学就其本质来讲, 是一项孤独的事业。”
海明威在瞭望山庄接待了美豔女星埃娃·加德纳和男影星加里·库珀等名人,这是他文学成就最丰硕的20年。2002年11月11日,由美国洛克菲勒集团投资的海明威故居博物馆在瞭望山庄对外开放,卡斯特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30分钟演讲,他满怀深情地谈到海明威名著《丧钟为谁而鸣?》对他的特殊意义,曾引导他和队友走向震撼历史的胜利。
卡斯特罗,这位世界闻名的“反美斗士”,终其一生都是那位“美国硬汉”的崇拜者, 他阅读过海明威几乎全部著作,并用“孤独”、“自白”、“沉思”、“反省”、“梦想” “奋斗”来形容海明威著作带他的震撼。此刻, 空旷的大厅馀音绕梁,飘荡著卡斯特罗的演讲结语:
“艺术品的魅力会持续几千年,文学的生命将长过我们所有的人。”
在古巴,除了切·格瓦拉的画像,两个“大胡子”握手而笑的照片随处可见,那是1960年60岁的“老爸”欧内斯特·海明威举办了一次钓鱼比赛,33岁的古巴总司令菲德尔·卡斯特罗捕获了一条1500磅重的巨型马林鱼,获得第一名。《老人与海》老渔夫的外孙也给我们看了这张珍贵照片, 并讲述这段海明威在古巴最后的美妙时光:
1960年5月, 距海明威告别古巴还有几个月, 距离海明威在美国家里吞枪自杀还有14个月,卡斯特罗首次被邀请参加海明威钓鱼比赛。这是海明威和卡斯特罗第一次、或许也是唯一的一次见面。卡斯特罗捕获了当天最大的一条鱼后,海明威向他颁发一个很大的全银奖杯,两人聊了几分钟。
照片中的两个人站得很近,卡斯特罗比海明威高几英寸,他穿著普通的绿色军装,与海明威开心交谈,后者年过花甲依然风采迷人,他的左手上贴著一片创可贴。海明威在照片上题了字,写著“给菲德尔·卡斯特罗博士……为了友谊”。卡斯特罗把那张照片挂在自己办公室的牆上,也送给了老渔夫富恩特斯一份照片影印本。
卡斯特罗告诉老人:他确定出现在他钓鱼小艇周围那发著金光的巨大马林鱼,就是在《老人与海》中出没的那个幽灵!卡斯特罗曾躲过美国中情局对他的638次暗杀,该项记录在2011年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古巴司机讲卡斯特罗有独裁者的负面声誉,而切·格瓦拉则被普遍认为是追求自由的“基督”)。两位大鬍子的友谊被冷战帷幕下的“麦卡锡主义”笼罩,一言一行风声鹤唳,令晚年海明威的抑鬱症与迫害幻想症雪上加霜。
1. 海明威为卡斯特罗颁钓鱼比赛头等奖杯
2. 交谈中的两位大胡子
3. 海明威与猎物马林鱼
1960年5月两位巨人唯一一次见面意味深长, 当海明威抵达荣誉顶峰被授予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卡斯特罗正关在巴蒂斯塔王朝的监狱里处于人生低谷,而当卡斯特罗和格瓦拉1961年4月大胜猪湾美国雇佣军威扬全球时,61岁的海明威却在3个月后的7月2日吞枪自杀了。
海明威自杀普遍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因为肯尼亚小飞机两次坠机造成了脊椎骨严重受伤,肝脏、脾脏和肾脏破裂,火灾令他脸部、手臂和腿严重烧伤,用海明威自己的话评价,他遍体鳞伤,脸部皮肤“像邮票一样往下掉” ,身上伤口“比他的胸毛还多”。
由于丧失了写作、打猎、做爱的能力, 生活变成了一种折磨。其次是美国中情局FBI怀疑他是古巴和苏联间谍,频繁的跟踪监听让海明威的精神逐渐走向崩溃。他终于得出一个悲壮的结论:“唯一能够重新掌握局面的方法,就是杀死自己”。
在美丽又哀婉的哈瓦那,如今海明威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海明威在诺贝尔获奖感言中把古巴叫做“我亲爱的海水包围的祖国”, 并且把那座奖盃捐赠给了古巴大教堂。
我们随著人流来到热闹非凡的“深巷酒馆”,我一眼望见牆上他那60多年前的亲笔题词:
“我的‘莫希托’Mojito在深巷酒馆,我的‘达伊基里’Daiquiri在小佛罗里达餐馆, Love, 海明威”
 我们三人兴奋品尝加冰块的“Mojito”鸡尾酒, 那是大作家亲自用薄荷叶、柠檬和朗姆酒调制而成,绿色氤氲,冰爽醉人。许多游客在酒店外牆上签名留念。
1. 在海明威深巷酒馆 
2. 据说这是海明威调制的莫希多酒
我们又找到了海明威常来的“小佛罗里达”酒馆,同样的人声鼎沸,这里的威士卡是大文豪的最爱, 年轻海明威曾对喜爱威士卡的好友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说,“面对亲吻美女和打开一瓶威士卡的机会时, 永远不要犹豫。”
在古巴这片热土上,海明威无处不在!小酒店吧台后面那尊豪迈睿智的作家雕像,让世界各地的游客欢天喜地,海明威仿佛在对大家说:“喝吧!每个人从生活里获得的点滴新鲜事物都是非常可贵的(《乞力马扎罗的雪》)!”
1. 酒馆裡的海明威雕像
2.在小佛罗里达酒馆
爸爸海明威!你明明还活在古巴啊!我们有幸重踏你的足迹,感受你的灵气风采!
我们又来哈瓦那闻名遐迩的“两个世界旅馆”(Ambos Mundos酒店), 这座近百年的西班牙殖民时期粉红色高大建筑被称为是这座美丽城市的中心地标,在导游带领下乘坐电梯到了5楼511海明威专用客房,大约20平方,虽不宽敞但很明亮,透过白色窗帘可望见热闹的街头景色,角落的书橱上放著一尊海明威铜像。最引人瞩目的是这张海明威睡了七年铺著橘色床单的小床,与医院病床差不多大小,想必在这狭窄小床上不会发生什么浪漫故事吧?
1.我们与导游探访哈瓦那“两个世界酒店”海明威客房
2.海明威睡过7年的小床
3. 客房里的海明威雕像
海明威在这里写了《过河入林》《流动的盛宴》, 这间客房验证了海明威在诺贝尔获奖的著名感言:
“写作,在其最成功的时候,也是一种孤寂的生涯”(“Writing,at its best, is a lonely life”)
据说直到晚年,海明威才意识到他最爱的是第一任妻子哈德莱,在遗著《流动的盛宴》里,他曾满怀内疚地写道,自己要是“在遇见那个使他与妻子离婚的女人之前死去就好了。”
海明威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莱的婚礼
在古巴的一周恍若在童年梦中度过。
从哈瓦那回到纽约, 我立即重看奥斯卡奖片《老人与海》, 马林鱼的矛状嘴“海神”长达3米,体重1500-2000磅,它跳跃出海面时光焰四射,中镖被擒,为85次出海空手而归的圣迪亚哥老人带来希望与喜悦,但经过海上鲨鱼群的袭击掠夺,最后只带回一个被啃空的鱼骨架,而这正是老外公富恩特斯船长向海明威讲述的真实故事啊!多么庆幸我们与老船长外孙一家度过的一个难忘下午!
1/2.海明威和《老人与海》原型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船长
3.海明威高兴地看著自己的诺贝尔奖证书
我从60街的家散步到62街1号,这是一座白色大理石的10层楼公寓,可以望到中央公园的树林。我静静徜徉在曼哈顿的海明威故居门厅外面。海明威曾在七楼的一个套房里住过多年, 这是他在纽约的落脚点。他有时离开古巴来到曼哈顿,和朋友相聚或参加他《老人与海》的电影拍摄,为这部由斯宾塞与凯塞琳赫本这对银色伴侣担纲的电影, 他修改了30多遍分镜头剧本。
海明威讲他最满意的是英格丽·褒曼主演的《丧钟为谁而鸣》,这也是卡斯特罗最喜欢的小说和电影。此刻,我的思绪回到老渔民生活了104年的柯西玛Cojimar渔村,在这里, 海明威带著好莱坞明星拍摄了电影《老人与海》。
老渔夫和马林鱼的搏斗
《老人与海》海报
古巴,这个神奇倔强的小岛,有两条硬汉的《奥德赛》传奇:放弃高官显贵优越生活,主动去危险丛林带游击队推翻独裁的切·格瓦拉, 39岁英勇就义。热爱古巴热爱非洲,历险无数著作等身,最后却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海明威。他们两人的神话传说犹如古巴大教堂的晨钟暮鼓,震撼著世世代代的人们。面对困境挫折,面对天灾人祸,惊涛骇浪中的人总是保持著不可磨灭的希冀与意志,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Courage is grace under pressure.
“勇气在压力下是种优雅风度”
此刻,曼哈顿沉静的夜空传来古巴海滩的哗哗浪涛,哈瓦那,魂牵梦绕万千情!
2020.02.14 · 纽约
文章首发:字游文化

周励系列作品延伸阅读  ↓↓↓↓ 
周励最新力作

内卷时代-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