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9月3日,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发现青霉菌边上形成了一个无菌圈,由此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那时弗莱明正为了撰写一篇有关葡萄球菌的回顾论文,在实验室里培养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8月,弗莱明本人到乡下度假,于9月3日返回实验室。弗莱明发现,长满细菌的培养皿有个角落长了一块青霉菌在污染的青霉菌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生长,形成一个无菌圈,后来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抑菌圈。
弗莱明评价了一句“搞笑了”(That's funny),并让前助手也来看看这个菌群。弗莱明意识到,青霉菌分泌一种能够杀死葡萄球菌或阻止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所致。
这种物质顶着临时的名字“霉菌汁”、“抑制剂”( "mould juice" or "the inhibitor")几个月后,到了1929年3月7日,弗莱明把这种抗菌物质命名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
弗莱明1943年在圣玛丽医院的实验室
弗莱明1929年在医学研究俱乐部(Medical Research Club)做了报告。报告名为《一种隔离拜菲尔氏菌的媒介》(A medium for the isolation of Pfeiffer's bacillus)。他还发表在《英国实验病理学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athology)。不过,弗莱的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1940年,霍华德·华特·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欧内斯特·波利斯·钱恩(Ernst Boris Chian)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并建立了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的方法。随后医生第一次用青霉素救治一位患败血症的危重病人,让患有不治之症败血症的一位病人恢复了健康。青霉素一时间家喻户晓。这三位科学家的发现,使青霉素进入了人类生活,他们共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人们1945年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最早采用的是固体表面培养法,后来采用液体深层培养。
资料来源:
[1]青霉素的故事

http://www.im.cas.cn/kxcb/shzdwsw/201010/t20101009_2983820.html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Flemin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