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虎虎生威”,
相信大家在春节期间都收到过
这份祝福。
转过身来,当我们踌躇满志,
着手开展新年工作的时候,
是否已经有了发威的底气?
与老虎不同,人是群居动物,企业要发威,
我们都回避不了那个老问题……
向上滑动图片查看
大家都难,
为什么偏偏汽车企业的人才问题更难?
先说说行业的“挑战”
整个汽车行业正加速步入以“电动智能网联”为主题的硬核产品竞争时代,这是一个华山论剑唯有顶尖技术高手才能存活的擂台。在“电动智能网联”这本武功秘籍问世之前,行业处于一个相对制衡的状态,孰料特斯拉先练得了神功,产品力一骑绝尘,给了所有车企当头一棒。于是,各大掌门纷纷招兵买马,奋起直追,欲练神功。
再看看这类人才的“需求”
关注企业的前景和给予个人的发展平台,能有施展拳脚的空间和上升通道。
不惧怕不确定性,喜欢挑战未知领域,具备一定的职业冒险精神。
喜欢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对行业的大拿有崇拜之心,渴望在实践中向前辈学习真知。
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尤其在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里,即“既然找到我,请相信我”。
最后盘点一下企业的“难处”
• 四面楚歌的竞争:
不仅要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势力PK,又要跟不按常理出牌的新势力角逐,还要抵御财大气粗的互联网/高科技大厂入侵,在全民下海造车的时代里,一时间人才供不应求,造成招人成本高企,招到了又留不住。
 自身体制的限制:
汽车大厂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在薪资和职称方面天然不如新势力和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灵活,纵然账面上资金雄厚,施展起拳脚来也是束手束脚。
• 平衡木上的转型:
汽车企业人员规模一般都在两万以上,电动智能网联是明天的故事,燃油车是眼前吃饭的问题,希望提升吸引力招募新人才也不能厚此薄彼,造成内部不平衡,反而丢失了传统领域里的“老法师”。
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破局之道,BCG和汽车新老势力,包括国企和外企等多家车厂的CHRO(首席人力资源官)进行了深度探讨,围绕着如何吸引和挽留人才,总结出了五道锦囊妙计,供大家参考和思索。
五道锦囊妙计
  • 令小编比较意外的是,很多CHRO首先都谈到了这点,这超出了HR范畴的职责,但却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人才招募工作。个别车企高管一股脑热,千金一掷敦促HR招兵买马,结果要么是招不到,要么招来了到此一游的侠客,其根源问题在于公司缺乏顶层战略,没有想明白公司到底要在智能网联时代如何突围,如何发展。招兵买马实则是一种恐慌型的应激反应。
  • 这也意味着,新人加入之后,到底要在企业内从事什么工作,具体的业务平台和目标是什么,是否有足够的授权让其发展,是否在遇到部门墙的时候帮他们一把。在车企这种高度分工协作的企业中,外部人才很可能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撼动一个体系。只有前述这些问题都提前铺垫设计好,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们才能用得好且留得住。
  • 最后,转型中的企业要学会总结一个变革故事。看看纳德拉带领的《刷新》微软云业务转型,霍华德带领的《一路向前》星巴克转型,迪斯在舆论压力下不遗余力的大众电动汽车转型,都无不清晰的阐述了企业的变革故事。只有看得见未来的变革故事,才会有心心相惜的追随者。
  • 在新的实体里,可以突破原有体系的限制,比如薪资、职级以及股权激励等机制,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的同时,也能避免和原有体制内部失衡的问题。在这点上,尤其对于原来总部地理位置欠佳的车企,选择一线城市建立新公司,更能通过地域优势,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 在小编采访的五家老势力中,有四家都建立了新的实体,但企业运作机制和文化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公司管理层要学会放权和忍耐,否则企业做着做着很容易回到原来的老路,这一点要警惕;另外新的实体独立核算之后,如何继续利用好集团的资源,市场经济与协同效应之间如何平衡,这点也唯有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不管是新势力还是老势力,车企毕竟不比互联网大厂/高科技公司,招人不是一味地砸钱,可以参考上中下三路的差异化策略。
  • 高层:优秀的高层顶尖人员靠的是为其提供的事业平台+高薪&股权+一把手个人魅力。雷军曾经说过,在小米创业初期,他80%的时间都在招聘,足可见这是一把手工程。此外,光一个高尖人才很难存活,他需要几个和其段位相近的人与其共事,这在汽车这种长业务链的行业里尤其重要。
  • 中层:除了较有竞争力的薪资以外,发挥好头部大拿的磁吸效应并给予有挑战的工作也非常关键。电动智能网联赛道还有很长的学习曲线,有志向的员工渴望从工作中或前辈身上快速学习成长;此外,如今的互联网大厂里,也有很多人身怀绝技,但苦于自己只是颗螺丝钉无法施展拳脚,亦或是厌倦了996的生活,想放慢节奏。这样的人才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和识别,也能有不少惊喜的收获。
  • 基层:提前布局,通过校企联合研究项目,既能够以比面试更有效的方式考察人,还能够让目标人才更好地了解企业,在招聘季未开始之际,提前开始与目标人才洽谈。如果将整个项目团队一起招募,由于是大学同窗的关系,甚至节省了员工入职之后的团建问题。
  •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庞大的现有人才体系是一块金矿,人才本身也有危机感,希望尽快转型。已有老势力在有意识的设计存量人才转型项目,更有甚者给新招募的员工设定人才培养的KPI,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帮助一定数量的老员工转型。
  • 虽然CHRO坦言,技术人才的转型是相当困难的,且培养出的人才还可能出走,但再难的事情也要做。再者,电动智能网联的技术日新月异,即使社会招聘的人才,也要持续学习培养。人才培养转型这个问题上,不能指望只吃第二个馒头走捷径。
企业文化是最容易挂在嘴上,但缺少持之以恒实践的事情。很多CHRO坦言,快速建立一个组织不难,把办公室装修成互联网范儿也不难,但要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却非一日之寒。很多人才来了又走,其中企业文化的不适应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以下分享三个CHRO们经常谈到的问题:
  • 不要凡事领导说了算:电动智能网联的技术还在高速发展中,技术也有流派和信仰之分。领导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企业的决策机制也要随之发生转变。
  • 拒绝一碗水端平:人才大量涌入之后,人员队伍也势必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车企大厂过往因为人多且发展稳定,年底考评向来有一碗水端平的文化。但这往往会让这些拔尖的技术人才心生失望,端平也意味着奖金的平均主义,对于优秀的人才,原本就有限的薪酬更是捉襟见肘。
  • 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原有的文化:令小编稍感意外的是,新势力HR也有自己的苦恼,有些员工也非常不适应没有“制度”的新势力企业,饭桌上的决策以及狼性的奋斗者精神也不是每个员工会真心拥抱。传统车企的人文关怀、规律的作息、健全的制度也是很多人才所怀念的。每个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诉求不一样,企业终究不可能采取完全迎合的策略,既要坚持做80%对的事情,也不要刻意压制那20%的个性,因为可能正是那20%才让你崭露头角。
打开锦囊,
也许这五条妙计都不会让你感到惊讶,
但细细品完并以此审视当下企业的现状,
相信各位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
正所谓知易行难,
希望各位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
勇于面对挑战,
如果遇到困难了,
也欢迎重温波府这套锦囊妙计,
我们随时乐意与您共商对策。
关于作者
阮芳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BCG组织与人才专项亚太区及中国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BCG亨德森智库中国区联席负责人。
施志刚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合伙人,BCG汽车与移动出行业务领域中国区核心领导团队成员。
如需联络, 请致信[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BCG视频号开通了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BCG视频号
快来关注我们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