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匆匆那年》海报  图源网络
如水的日子,短暂地回望和遗憾
文/ 桑海
1
早上准时把女儿送到校门口,看着她背着书包,精神抖擞的背影,着实有些羡慕,作为九十年代的中专生,没有上过高中,没能硬碰硬地考一次大学,还是有着很深的遗憾,这种遗憾,在感受到所处环境的闭塞和周遭人们的安于现状时变得明显,在接触了更多优秀的人以后越是痛感强烈。
开着车往回走。思量着能这样陪女儿走过充满挑战的高中三年,也算弥补一些我的遗憾。马路笔直平坦,视野开阔,路两侧的杨树与槐树错落地站在一起,它们被六月和煦的阳光笼罩着,那大片鲜亮的绿色愈加养眼,抚慰心神。时间尚早,路上的车不多,听着《青春》和《恋曲1990》,思绪在沈庆和罗大佑的词曲中飞扬。
前些日子,看到很多纪念沈庆的文章,作者们怀念与他同时代的青春岁月,感怀罗大佑的线上演唱会,眼泪纷飞,我诧异自己为何没有那种共鸣的情绪,后来懂了,因为他们在大学校园听歌的时候,我已经从中专毕业走上社会,我与他们在时间上不太同步,所以把这些在大学校园里风行的歌也错过了。我的青春岁月,不是沈庆歌中的《青春》,也不是罗大佑唱的那些《闪亮的日子》。再仔细想想,匆匆那年中考的决定,让我们拥有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发展轨迹。
2
五六岁的时候躺在奶奶家的土炕上,晚上睡不着,盯着窗外的月亮看。那晚月亮不够圆也不够亮,周围有一圈月晕,清淡的光辉洒满这个宁静安详的夜晚,将一个小孩内心的孤独激活,什么都没想,但似乎透过窗棂又看到了天地的广阔和尘世的寂寥。
我白天四处玩耍,和伙伴们在热闹喧哗中度过,在夜晚则退回到内心拨弄着心里淡淡的忧愁。
那时候最开心的是中午听收音机,地方剧场会放二人转或拉场戏,再就是单田芳的评书联播,《杨家将》《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故事都是那时候听到的,为了听得更清楚,我会跪在凳子上,将耳朵凑在单极管大家伙的喇叭前,听得如痴如醉,如果还没听到“且听下回分解”,奶奶喊我吃饭我也不下来,我不愿意错过单田芳讲的每一个字。
8岁的时候,在父亲几次测试我的数学能力后,决定让我晚上一年学。晚上就晚上吧,但是父亲这个决定让我感觉受伤,难道我很笨吗?每一个小孩都在被家长和环境塑造和定义。
因为姐姐8岁就上学了,相对于姐姐的聪明,我想我一定是笨的,我9岁才上。但其实我们的虚岁是一个误导,我和姐姐相差18个月,也就是说她7周岁上学,我不满8岁上学并不算太晚,可是因为父亲对我数数到37就开始混乱很不满意,从那时候起,我就觉得自己笨。

《匆匆那年》海报  图源网络
所以当我真正回到县城里准备上学的时候,我缠着父亲给我重新取个名字,父亲拗不过我,拿起新华字典翻起来,我趴在一边看他翻,父亲提议了好几个字,我都不满意,后来父亲随手翻到cong,就问我叫“聪“好不好?那时候我已经知道曹聪称象的故事,我说好,我喜欢这个名字,后来我想这仍然是一种暗示,因为笨,所以希望聪明一些。
这个名字似乎让我在小学的时候表现得好起来,一二年级还不算太突出的我,到了三年级,考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班级第一名,爸妈很高兴,我的信心也增强很多。
到了四年级的时候,第一名基本是稳定的,父亲开始异想天开,他总是耿耿于怀我上学太晚,要让我跳级。后来我的确跳了,四年级结束就上了初中。
3
1989年我听从父亲的决定报考了中专。中专毕业后,经过深造,后来留在母校任教。现在听罗大佑的歌曲,发现他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世事对人心的改变可谓明察秋毫。人在旅途,不可抗拒地被风尘刻画了样子,有谁能一如从前毫不改变?
刚毕业那会,我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那时候我们教师不需要坐班,有课就上,没课就自由安排。我和单身的同事们经常在宿舍热火朝天地打扑克,聚餐,胡侃。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正在打扑克,脸上贴着纸条,被一位来检查宿舍的老教师看到,他很惊讶地问,你们怎么不看书呢!可惜当时我虽然被这句话触动了却没有深思,过后生活上并没有什么改变,现在回想,最要命的是那时候没有目标,有了一份安逸稳定的工作就觉得万事大吉。
除了备课和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我很少看书,经典小说倒是读了几本,也只是看个热闹,纯属打发时间。之后结婚生子,生活更加波澜不惊,在一条既定的轨道前进。偶尔会像小时候一样,心里感到惆怅,感到落寞,却找不到这种情绪的原由。
4
时光匆匆,等终于发现所在环境的狭小和闭塞,距离心中更好的自己越来越远的时候,失望、悔恨,还有遗憾的情绪纷纷涌上心头,但一切都已成定局。不舍得放弃自然获得也不会超过预期,中专学校教师的职业让我难以割舍,当年的贪图安逸的短视,必然造就今后选择的局限。
后来学校面临改革,我就转到企业工作。转眼20多年过去了,因为刚入企时一位领导不经意的一顿抢白,而让我看到等级的本质,心生愤懑,随后数年我都在为成为一名管理者而努力。逐渐地,我掌握不少生活层面“有用”的理念和方法,也积累了一些世俗的经验,但是却很少看书,或者说好书看得很少,直到有一天,发现人们热心追逐的东西都毫无趣味,尤其是看到那些道貌岸然的家伙们的思想陈腐,看到他们彼此推诿的伎俩和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酒桌上吹嘘的丑态,我厌倦而鄙视他们。

《匆匆那年》海报  图源网络
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过上了面壁的生活。我拒绝饭局,拒绝到重要的岗位上去,不屑所谓成功的定义,甚至不愿意说话,看到他们自鸣得意的样子特别反感。
其实大多数国人的前半生自由度确实不高,为父母为家庭为孩子而活,很少想到实现自我价值什么的,更多是责任使然。上学,考学,工作,结婚,我都听取父母的意见,我相信他们为我做的规划和安排一定是适合我的,我努力工作,态度积极,也得到一些认可。但在看似勤恳的奋斗背后留下的仍是怅然若失的自己。
我想这是中年危机的表现吧,是时候好好想一想到底要如何度过生命的后半程。
5
这时候读书是恰当的。杨绛说过:“年轻的时候认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
开始读书并写一点文字,是最近几年的事。书读得有限而且毫无章法,所以进步甚微。好在机缘巧合,网上遇到了一群非常有才华的老师和朋友,尤其是聚集在二湘空间这个平台,让我收获更多阅读和写作的乐趣。
起初我羞于将自己的文字示人,逐渐得到一些肯定才敢拿给别人看。母亲看过几篇我的文章后,有些感慨地说,没想到你也喜欢文科,还喜欢写东西,那时候让你上高中考大学就好了。
母亲说的话当然切中我的痛点,我曾多次假设自己上了高中,考个师范学校,学个文科专业是不是会更愉快?这种想象当然没有结果。我发现那些学历更高的朋友,他们大多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开阔的视野,我就禁不住更加羡慕他们曾经有过的大学生活。我不想母亲自责他们当初的决定,就对母亲说,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学什么都要解决生存和生活的问题,我所在的行业这些年处于发展期,还算不错。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是现实的。母亲看过我几篇文,就说一次这样的话,不知道如果父亲活着,他会怎么想。

《匆匆那年》海报  图源网络
事实上,我的不少同学和同时代的中专生们在后来的岁月里,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这种未上大学的遗憾,这拨人现在基本都留在三四线的小城市,工作单位不错,生活大多安逸,就是心有不甘,可以说是一代中专生的遗憾了。他们在初中时候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如果选择上高中,还是有相当大的把握考个不错的大学。然而这种假设永远不会有确切的答案,只能将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今年有好几位同学的子女高三,明天高考,真希望他们都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圆了父母们的高考梦。当然,也一并祝福所有高考的学子,能够稳定发挥,把握机会,不要给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
6
其实不到最后,也很难说选择的对与错。最近我们这个小地方不少领导纷纷落马,据传一位领导知道东窗事发,想来想去没有出路,跳了楼,可惜家住二楼,没死成。还有一位领导在被带走前,还如坐针毡地做着报告,真不知道他做报告的时候是个什么心情。他们辉煌的时候一定自认此生非常成功,志得意满吧?可是看看这个结局,何尝不令人唏嘘。
一个普通人,如果能够摆脱对物质的奢望,将目光投注到自己身上,将这个复杂而极具潜能的个体好好挖掘,大概是一项值得期待的事情。

《匆匆那年》海报  图源网络
罗曼.罗兰说: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对抗无聊的方法很多,添满时间也很容易,刷视频,追剧集,群聊等,都可以打发时间,但真正能提升认知、改善精神状态,实现心灵满足的途径还是要从挑战开始,做有难度的事情,如一直想坚持的长跑,一直想啃的大部头,一直想写的小说,一直想去的远方,一直想学的语言……只有将这些心中牵挂而始终没有开始的事一一做起来,才会收获新体验,遇到新自己,并从中获得更多快乐和价值感。
端午节半夜开始下雨,醒了听了一会雨,不大,节奏感很好。心想节气真的很神奇,几乎每个元宵节都会下雪,每个端午过后都会下雨,提醒自己明天要将手腕上的五彩线丢到水里,让它把疾病和灾祸带走,想着想着就又睡着了。
早上起来看到楼下紫槐摇摆着油亮茂密的叶子,快活地呼吸着,而叽叽喳喳的鸟鸣让这个早晨显得更加幽静清新,生机勃勃,心中不禁油然生起对生活的更多热爱,那些遗憾,就把它留在匆匆那年吧。
作者简介
桑海,70后,不相信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难题。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遇到新自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