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看了一场儿童朗诵表演
我真的吓坏了
这哪里是培训口才,提高自信?
这分明是驯兽
让我想起水族馆里的海豚们
机构打着“有好口才就有好未来”的典型内卷广告
瞬间点燃家长的焦虑和虚荣
但这次我选择不责骂家长的愚蠢
只想把朗诵培训所有得不偿失的后果一一说给你听
齐声呐喊——无论是文革还是纳粹都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和警戒
装腔作势——排练过几十遍的词汇虽然字正腔圆但不再发自肺腑
空话连篇——口号式的宣言教不会孩子善良,只能教会他们伪善
虚情假意——孩子在舞台上很难有真情实感,只学会了逢场作戏

舞台艳俗——配朗诵的舞台背景,往往都是那些陈词滥调的图片
服装劣质——某宝款的演出服装品质低劣,污染孩子的审美标准
妆容艳俗——不懂化妆的老师根据童年记忆把孩子画得青眼红腮
动作僵硬——整齐划一的手臂高举,让人对洗脑的后果生出恐惧
想象匮乏——不学无术的指导老师只能从小学课本里找表演题材
题材过时——和平年代讲小萝卜头的故事,只会播下仇恨的种子
思想灌输——大人把自己都不相信的价值观囫囵吞枣填塞给孩子
扼杀审辩——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动作,便不再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他们让孩子误以为:表演,就是读剧本,背台词
他们让孩子误以为:口才,就是发音准,表情多
他们让孩子误以为:自信,就是不紧张,大声喊
他们让孩子误以为:手势,就是动作齐,不出错
他们让孩子误以为:爱国,就是伟光正,口号响
他们让孩子误以为:英雄,就是炸碉堡,堵抢眼
他们让孩子误以为:成功,就是有观众,有掌声
他们让孩子误以为:幸福,就是发大财,赚大钱
家长花钱送孩子去增加竞争筹码,教培机构用一台演出取悦大人,赤裸的交易
大人以孩子服从听话为代价学会表演,以失去独立思考的代价获得所谓的自信
锻炼口才的方法也有很多,但并不一定要朗诵,比如对时事新闻发表自己观点
获得自信的方式有很多,并不一定要这种假模假式的舞台,比如通过帮助别人
孩子们出生时并不是一张张白纸,我们教他们任何东西都应时刻怀着敬畏之心
看到孩子们本自具足的慧根被大人以教育和爱的名义一一修剪掉,我心痛无比

百万名只会教刷题的应试教育从业者流入素质教育,这势必将推动另一场内卷
我的明确建议:情愿让孩子什么都不干自己呆着,也千万别把他们送进培训班
孩子们表情做作,整齐划一地嘶吼着他们并不理解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不能打动自己的作品,又怎么可能打动观众,只能让人起一身一身的鸡皮疙瘩
我忍不住一次次捂上耳朵,等着被付出心血的老师骂我讨厌,让我站到后排去
写在最后:
这是我公众号七年来第一篇完全没有配图的文章。不是没有,但我实在不忍心放出来。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既不应该是机构取悦大人的工具,也不应该成为我用来批评大人的素材。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亲身体验或近距离观摩过我所描述的场景,都有真切的画面感,根本不需要配图。
但一般看自己的孩子的表演,即使稍有不适,也就忍了。表演结束,孩子雀跃着走下舞台,你还是会摆足老母(父)亲的欣赏表情,拥抱那个期待赞美的孩子。但这次因为我儿子的街舞表演排在第27个节目,我被迫看完前面的26个节目,这个浓度和强度超越了任何人的心理极限。
在我眼里,他们所遭受的不舒服、不情愿、和被利用造成的伤害,以及他们可能还不知道的后遗症,几乎不亚于童工、童丐、童妓。他们最大的已经跟我一样高,最小的还在地上爬。作为一名教育者和父亲,在老师们真正理解舞台、戏剧、表演在教育中的功能和基本规则之前,我旗帜鲜明的反对任何形式的儿童朗诵表演和培训。
互动问题:分享一个让你无法忍受的儿童表演。
「完」
推荐阅读
会不会教育越强大,“孩子”越稀少?
薛野|如果还有选择,我不愿意当“状元”
编辑:方糖
支持教育者钱志龙,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
从此“不失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