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是一切的开端,一切从一肇始。
因此,文字学家把“一”视为汉字之始,哲学家把“一”认定为万有之源。
翻开《说文解字》,正文解释的第一个字就是“一”——《说文解字》540部,9353个篆字,始于一,终于亥,寓意万物无限循环的法则。 
 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刻画符号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良渚博物院张炳火著

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明起源于文字,文字起源于刻画,刻画起始于一。
一是最简单的刻画符号,有了最初的刻画才有了文字。在六书中,一是指示字,从甲骨文、钟鼎文,到篆书、隶书、楷书,一的写法一成不变,所指近则为此物、此事,远则为那物,那事。 
一,可以是一条线,一个面,也可以是天,是地,是人,是万物。
《说文解字》:“天地分于一”。意思是说,白天天地分开,晚上天地交合,天地在每天都在开合中周而复始。
“天”字第一号,从“一”从“大”。“大”是人的正面跨步立形,大(
)之上那个“一”,甲骨文写
(口),后简化为“一”。可见,一字大如天,包罗万象。
一之上加指示符“-”,是“
(上)”;一之下加指示符“-”是“
(下)”。大千世界,洪荒宇宙,无非上下,无外四方。
一之上加日是
(旦),一之下加日是
(昏)。一天的时光,四季轮回,就浓缩为一条线(地平线),一个圆(太阳),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战国九九归一组合璧
 2
一是最小的数,也是最大的数。
数起于一,又“推十合一”。一,以简驭繁,是从众多(十)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规律(一);数起于一,又“九九归一”。一,隐含了中国人对事物发展无限循环规律的素朴认识。万物发展到了极致之后,必然还是要回到它的起点。
篆刻:九九归一
九九归一,代表着华夏族群追求统一的文化内驱力。
中国之所以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国度,体现了我华夏族人坚守江山家园一统的全民认同。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一次又一次分崩离析之后,又每每都能回复到统一的大格局、大气象。
一,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至高无上的、不可动摇的家国诉求和族群愿景。
悠悠万事,本同于一。一包罗万事万物的内在“同一性”。
 弘一法师李叔同
了悟了这个“同”与“一”的关系,也就明白了李叔同法号“弘一”的原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万事万物,本同一理”中的那个“一”。
一代表一种“同体”,一种“绝对”,它集结了奇数与偶数的对立,又是宇宙中所有对立中的最后统一与同一。
一是数字背后全部法则中的原质,其他所有的数字都是由它而生的。
“任何事物只要建立在数学模型上,都是科学的。”(爱因斯坦语)
在汉字文化中,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一木为木,二木为林,三木为森;一手为又,二手为双,三手为叒,四手为叕。从少到多,字形的构成和结构,恰好是大一统的金字塔模型,千百年文脉传承,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法则,形成了身、家、国、天下的修齐治平之道。 
 3
一是笔画最少的字,又是意义最丰富的字。
在神秘的数字王国里,没有哪个数字比“一”更神奇,更有本源意义。作为一个特殊指事符号,“一”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
宋代伏羲像

成语“一画开天”出自宋陆游《读易》。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第一画,乾为天,故称“一画开天”。
许慎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说文解字》)这其中,蕴含多少意味深长的宇宙生成道理,也许只有老子知道。  
德国每4个家庭有一本《道德经》,你怎么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老子的“一”,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原始“太一”,它无穷之大,天地都是它生成出来的。这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的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彼此交感,又生出人;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
在“一、二、三”祖先初识的三个数字中,一 ,代替混沌太初的整体;二,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 ,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从野猪到家猪的演变史(圖片採自網絡)
这也是《说文解字》“始一终亥”的原因。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的“道”,源于太一。太一就是混沌状态,在十二时辰或十二生肖中,亥指的是猪,有文化学者称“太一”或为猪神;亥又是植物的果核,寓意为百果孕生意于果核中(亥,又是“核”的初文)。种子是花落之后的果实,花在衰败中孕育新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圣经文化的碰撞与耦合:太初有道。
数字“一”,象征主因、原始、开端和创造。不仅中国人恪守此道,笃信不二,一神论宗教对此也都深信不疑。
穆斯林认为,“一”特指真主阿拉,代表创世神,是伊斯兰教唯一的主神。
基督教认为:“太初有道,道与天主同在,道就是天主。”(新约,若1:1)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
旧约记载了世界万物都是由一开始的:首先,是由一个天主(出22:19)在混沌的空虚中(创1:2),从第一天开始创造(创1:5),接着“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生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
希臘城雕(圖片源自網絡)
在古希腊神话中,“一”还代表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可以直立行走的生物。独角兽的一只角,象征着力量与纯洁;独眼巨人,则代表毫无理性的蛮力大于智慧。
在西方现代文明中,一是“拿摩万(NO1)”,代表最好的,最棒的,最出色的。
 气的字形演变  (图片引自《象形字典》网站)
5
由于“一”的神秘化和抽象化,华夏先人从这个最简单的数字中引申、衍生出一系列的异名和别称,如“壹”“太一”“太极”“混沌”“道"“元始天尊”等。每个名称肯后,都有一段隐逸的剧情。
“一元复始”的“元”,由一、兀合成。道家认为,天地之前,只有混一的元气,就是那个太极图的虚幻轮廓。元气中含有阴阳二气,就是转轮内那个阴阳鱼。
混沌初开,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气(炁),甲骨文写作(气),也许是为了区别于数字“三”,金文的气写作“(气)”。

所以,国光红先生认为,《老子》原文应当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气,气生万物。”(后人将《老子》原文的“气”误写为“三”)元气生成了天地,元字“从一”就好理解了。
不二法门
由于“一”的确定性和神圣化,俗语有“有一说一”,成语有“说一不二”,指的都说话算数,实事求是。
“有一说一”,说的是一就是一 ,不是二。佛教有“不二法门”用语,指独一无二的入道门径。究其实,“不二”,还是一!
“一”字的普遍使用,也生出许多妙文妙对。其中,最令国人感佩的一句是赞扬洁士的挽联:
一丝不挂而来,两袖清风回去。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据说郑板桥六十一岁去官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随后,板桥自觉无官一身轻,再次操持笔墨纸砚,以卖画为生,纵情于山水之间,与同道文人雅客诗酒唱和。
另有一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