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闺蜜们,母亲节快乐啊!
虽然英国的母亲节比较特立独行,三月份就过完了。但没想到中国的母亲节却成了个导火索,引发了我好朋友家一场跨国亲家间的“大战”。
经过朋友同意,我跟大家唠唠这个故事。
为了保护隐私,文中故事都是真的,私人信息都做了处理,猜出来是谁的亲们也别说哈,嘘~
1
允许两家人在户外聚会以后,我跟好久没见的女朋友莎莎终于有机会在花园里喝了个下午茶。
见面刚寒暄几句,莎莎就开始跟我大倒苦水:“你可不知道,我最近太惨了!我妈和我婆婆吵架了!”
我听了特别惊讶:“啊?你妈跟你婆婆不是一向处得很好吗?怎么吵起来了?”
莎莎的妈妈我见过好多次,是一位特别爽朗的东北阿姨,退休后几乎每年都会来英国看望女儿一家。阿姨跟大鹿还是老乡,对我们格外热情,所以她每次来探亲我们都会去蹭饭。
而她的婆婆,是个典型的英国老太太。退休前是中学老师,端庄体面,衣品很好,很显年轻。虽然我只跟她短暂见过一面,没说过几句话,但也能看出是个彬彬有礼的阿姨。
莎莎跟她的英国老公是大学里认识的,幸福美满了十来年,一双小仙女般的混血女儿羡煞旁人。每次朋友们之间聊起跨国婚姻的种种不易,莎莎他们家都是正面的例子。
这么多年,似乎也没听她说过有什么婆媳问题,两位亲家虽不算亲密倒也相敬如宾。
怎么这回她家的中国妈妈和英国婆婆,突然就吵起来了呢?
莎莎叹了一口气说:“唉,都怪这疫情闹的!相处久了就积攒了矛盾。”
这倒真是,莎莎妈妈从19年底来英国过年,就因为国内和英国接连爆发的疫情卡在这里了。种种原因,阿姨一直没有回成国,跟莎莎一家四口一起住了一年多了。
这一年多里,英国三次封城,哪儿也去不成,孩子们还在家放羊了大半年,估计把这位中国姥姥累坏了也憋坏了。
据莎莎说,最开始埋下矛盾的隐患,是去年秋天短暂解封的时候,她婆婆非要接两个孙女去奶奶家玩。
我记得按当时的政策,孩子跟祖父母见面并不违规,老人家小半年没见到孙女的思念之情也可以理解。
但是大家知道,咱们中国人对疫情的谨慎态度大大超过老外。那时候每天新增上千呢,孩子们却复课了,我们华人妈妈没一个不心惊胆战的,我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说这个事呢。
所以姥姥说什么也不让孙女们去奶奶家。
其实她也是出于好心,考虑到孩子复课了感染几率大,万一再传给奶奶多危险啊。奶奶却不太理解:“你也是老年人,你每天接送孩子都没事,我跟她们过个周末怎么不行?”
姥姥当然有她的道理:“我豁出去了啊!我已经跟她们住一起了没办法。难道还非得把你也拖下水吗?”
总之最后谁也没能说服谁,随着疫情变严重,政府又封城了,奶奶到底也没见着孙女。
七拖八拖就到了今年,这两位姥姥和奶奶作为优先群体,早就响应政府号召接种了新冠疫苗。
几周前,两人都打完了第二针,又盼来了阶段性的解封,政府允许两家人见面了。
英国婆婆摩拳擦掌迫不及待邀请儿子一家团聚。
这位婆婆也很有心,借着中国母亲节的契机,特意邮寄了精美的手写邀请函,邀请亲家母、儿媳妇一起共庆母亲节。
因为工作安排问题,他们提前在上周就把这个母亲节给过了,一家人终于聚到了一起。
2
这一聚不要紧,两位终于见面的亲家连饭都还没吃上就闹翻了。
莎莎特别无语地跟我描述当时的情形。他们两口子因为要办点别的事,把姥姥和孩子们送到奶奶家以后就出了一趟门。
两位语言不通的亲家呢,就靠两个中文半吊子的小孙女当翻译来聊天。
等莎莎两口子回来,两个孩子愣在旁边,两个妈妈都黑着脸满脸的不高兴。
莎莎直爽惯了的妈妈见他们进门抢先抱怨:
“你听听你婆婆说的都是什么话!她居然叫我赶紧回中国!”
“她这是嫌我住太久了吗?她肯定是怨我霸着孩子,早就对我有意见了,哼!”
莎莎一头雾水地问婆婆发生了什么事,婆婆也情绪激动地解释:
“我不知道你妈妈为什么突然就生气了。她说我要赶她走?我怎么赶她走?她并不是住在我家里啊!”
婆婆还说到:“而且你妈妈说我不给你们钱买房子,也不帮你们带孩子,这是怎么一回事?”
哎呀呀,莎莎一听坏了,估计她心直口快的妈妈在气头上把娘俩说的有些私房话给捅出来了!
刚结婚生孩子那会儿,莎莎是跟妈妈抱怨过英国婆婆。
英国婆婆跟中国婆婆,在很多问题上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比如咱们中国人娶儿媳妇的时候,婆家多多少少会给小两口一些经济上的支持,比如给买房子、至少帮忙付个首付什么的。
但英国人完全没有这个传统。
虽然莎莎婆家条件挺好,但她老公上大学靠的是自己贷款,毕业以后四五年才还完。
他们结婚的时候,婆婆据说是特意参考了中国传统,给了新人6000英镑的礼金(当时大概相当于人民币8万),莎莎老公还一直为此不安,觉得不该收妈妈这个钱。
两人当时是租的房子,可怀孕以后考虑到孩子上学等问题,决定还是要买个房。
莎莎老公上大学的贷款都刚还完,根本没有多少存款。她妈妈心疼闺女,赞助了不小一笔钱,两人才买了房。
孩子出生以后,英国婆婆的不同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了。
奶奶家虽然就住在半小时车程以外,却只偶尔在他们两口子有事的时候帮忙照看一下孙女。像中国婆婆那种又带孙子又伺候月子的事情想也不用想。
甚至有一次,莎莎生病,她老公要出差,想请奶奶帮忙照顾两天孩子,奶奶却说:“真不巧,我订好机票去西班牙玩了。这票不能改,你们自己想想别的办法吧。”
莎莎老公只好跟公司请了假自己带孩子,但他对妈妈倒没有任何怨言。
在英国人的观念里,孩子是父母的责任,长辈是没有带孙子的义务的。他们觉得请求自己的父母帮带孩子跟请求朋友一样,人家愿意那是情分,不愿意也特别正常。
可当时刚当妈妈的莎莎肯定心里不舒服。
咱们中国父母,对孩子那是掏心掏肺,多少老人任劳任怨带孙子一带就是好多年,更别说是儿媳生病儿子要耽误工作这种情况了。
尤其是见到周围的华人朋友都有婆婆妈妈照顾月子,莎莎没少跟我们开玩笑说:“嫁个英国人真是亏大了!”
不给买房子和不给带孩子的事,莎莎肯定跟自己妈妈抱怨过。
但她们也都是通情达理的人,知道英国人就是这个习俗,而且婆婆平时对莎莎和孩子都非常好,所以她们从来没有真的计较过。
3
莎莎老公见状也赶紧向妈妈问个究竟:“你为什么要说让姥姥赶紧回中国这种话呢?”
婆婆也很委屈:
“我完全是站在她的角度考虑啊!困在英国一年多,她肯定很想家吧?她在这里帮你们做饭接送孩子,多辛苦啊!现在疫情缓解了她应该赶快回到自己的家,过自己的生活啊!”
后来两口子找孩子们还原事情经过,才知道两个老太太气头上都甩了不少气话。
姥姥抱怨奶奶:“你光说爱孙女,可根本都不关心她们。大冬天的看她们光着脚跑也不说给穿个袜子,还给吃冰淇淋。”
奶奶抱怨姥姥:“你太溺爱孩子,连水果都洗好送到面前,她们自己不会洗吗?这样根本不利于孩子成长。”
姥姥当然不服气:“我女儿也是我这么带大的,我现在还给她洗水果呢。她不是照样学习生活样样行,哪里就成长不好了?”
奶奶也据理力争:“你怎么教育女儿是你的事情,可怎么教育孙女是他们两口子的事情。你在这里总是按你的方法做,就是不尊重他们作为父母的权利。”
。。。。。。
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的,加两个不明就里的孩子,也不知是翻译出错了,还是积压的情绪爆发了,反正话赶话地把好多陈年旧事都给翻出来了。
就这样,两个平时都很和气的亲家,把多年没有计较过的那些差异,都在气头上吵成了不满。
4
莎莎跟我转述这一段的时候,不停地摇头苦笑。
嫁给英国人十来年,说实话,她其实早已经接受了婆婆的很多观念。
婆婆虽不帮忙,但也从不干涉他们小家的生活,对她带娃也从没提出任何异议;她自己的妈妈任劳任怨,一心向着孩子,也没有错。
她这个和事佬在中间,还真是不容易。
我自己虽然没有跨国关系要处理,但耳濡目染看多了也能感同身受。
其实哪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呢?
中国妈妈也好,英国妈妈也好,爱孩子的心肯定都是一样的!
说到底,这中间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三个字:
界限感
  • 英国妈妈认为自己家和孩子家是两个独立的家庭;
  • 中国妈妈认为自己跟孩子永远是一家人。
基于这个根本的不同,中国妈妈们含辛茹苦不辞辛劳,不仅一辈子的积蓄可以慷慨地赠予儿女,负责孩子结婚生子,退休以后还继续发光发热,帮孩子养育下一代。
同时呢,很多中国妈妈也希望晚年能跟子女生活在一起,生病了不能动了能有儿女在身边照料。
而英国妈妈认为把孩子培养成人,她们作为妈妈的义务就已经完成了。孩子成家立业都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要为自己的小家庭全权负责。
同时呢,英国妈妈极少会跟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即使老伴去世,她们也会选择独居或者去住养老院。
我认为这两种观念都是因为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的差异,完全没有哪一方比哪一方正确,哪一方比哪一方高级。
哪怕不是跨国婚姻,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人结合在一起,不也有很多需要磨合和互相迁就的地方吗?
好在莎莎的妈妈和婆婆都的确是通情达理的人,只是角度不同,都没有坏心眼。两位妈妈事后冷静下来也都想通了。
所以最后这事的结局也很有意思:
  • 中国妈妈做了一大桌子好菜,盛情邀请亲家来女儿家吃饭。
  • 英国婆婆买了一束鲜花加一张烫金手写的卡片,诚恳地向亲家道歉。
  • 两位亲家还通过儿女翻译学习了一个中国成语——求同存异。
哈哈,听到这个结尾,我也真心替莎莎高兴。

语言文化不同,人性却是共通的,母亲们爱子女的心哪有什么差别呢?
谢谢莎莎让我把她家这个小故事写出来。
大家有什么看法都欢迎留言告诉我哦!莎莎也会偷偷来看留言的。
再次祝愿屏幕对面所有的妈妈们节日快乐!
下期不见不散。
   END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