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商业化破坏地方特色

传统民居亟待修缮保护

古城的人口结构不合理


  59岁的尹金智白天在平遥古城外打工,晚上回到城内两间出租屋里。虽然房子简陋,是旱厕还无法洗澡,但每年1500元的房租吸引他在此居住了五六年。尹金智说,像他这样的租户在平遥古城比比皆是,仅自己居住的四合院内就住了8户人家。


  “不是自己的房子谁也不修,只有烂得不成样子了,才去维修一下。”尹金智说,由于交通不便、不能集中供暖、冬天空气质量差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搬出古城,现在城里以老人和房客居多。


  土生土长的古城人廉志尚就在7年前为了给儿子娶媳妇搬出了古城。不过,作为平遥旅游的“拓荒者”,他一直经营着一家古玩店。虽然到平遥古城旅游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廉志尚却表示生意没有以前红火。“以前商铺根本没有这么多,也没有这么杂。”他无奈地说。


  18年前,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创了中国以整座古城列入“世遗”的先河。18年来,古城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过度商业化、传统民居亟待修缮、人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三大难题。


过度商业化破坏地方特色


  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入遗”18年来,平遥古城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县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三项旅游主要指标大幅增长,分别由1997年的5万人次、125万元、125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550万人次、1.17亿元和54.16亿元,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后,过度商业化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平遥古城很多居民利用沿街民居开设店铺、客栈,古城内云路民俗风情街已经变为酒吧一条街,樱花屋酒吧、非洲手鼓、唱吧、足疗店日益增多,不仅让游客抱怨似曾相识,有的还与古城格格不入。古朴的平遥城正变得日渐喧哗,其特有的韵味渐失。


  美国曾有媒体报道称,平遥古城正面临“迪士尼化”风险,可能“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一座地道的大型迪士尼乐园,在酒吧和餐馆旁到处是销售大批量生产的低档产品的纪念品商店。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教授邵甬也表示,平遥面临的威胁是变成一座到处是纪念品商店、酒店和餐馆的城市。


  本刊记者走在古城内,随处可以看到各类宾馆客栈,甚至还有几处正在建造中的崭新四合院,房主均表示打算开客栈。平遥古城东郭家巷28号院是一座三进院落的晋商老宅,在不开客栈的前提下,2014年当地政府补助近20万元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但房主柴晋平却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在外居住,院子修好后仍将开旅馆。


  对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张鹏认为,每个古城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方向,对那些与古城氛围不适应的业态,政府应适当控制。


  平遥县旅游局局长侯世俊认为,与古城文化不太相符的商业,会对传统文化传承有负面影响。他表示,“政府正在研究市场的准入问题。古城里面确实不能成为一个大杂烩。”


  相关知情人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微信号:OutlookWeekly1981)记者,多头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是造成古城过度商业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平遥县已成立了平遥古城管理委员会,专门牵头负责对古城的管理,但在把城管、房管、环卫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划拨给管委会的过程中受到较大阻力。此外,作为县政府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管委会在今后管理古城中能否做到不受政府干扰也是一大挑战。


传统民居亟待修缮保护


  上世纪80年代,文化遗产保护者阮仪三通过规划手段,使平遥县采取“新旧城分开发展”的模式,从而开启了平遥古城保护的序幕。如今,为维护古城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大量传统古民居亟须修缮。


  平遥县县长曹治胜对此忧心忡忡。他介绍说,平遥古城内遍布3797处传统民居和其他公共建筑,由于资金不足、产权困扰、规则欠缺等原因,传统民居保护困难重重,除保存完整的448处外,不少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因年久失修和人为活动,面临倒塌危险。


  邵甬说,同济大学做的专项调查也显示,平遥古城的传统民居和环境景观正面临威胁:日益发达的旅游业带来古院落功能的改变和环境景观的异化;传统民居保护缺乏制度和资金的支持,长期缺乏保养,居住条件恶劣;传统民居的修缮缺少现代科学保护理念和技术的支撑与指导。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产权复杂,属于文保单位的房子归县文物局管理,私家民居归县城乡规划局管理,经租房子归古城房管所管理。而对于私家房子用作商业用途的,则主要由个人负责修缮,规划局负责审批等等,情况较为复杂。


  为破解难题,2012年平遥县出台了古城内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的补助办法,按照县财政出资三分之二的标准对传统民居修缮给予补助;2013年又完善了补助办法,按照破损程度划分9个等级,县财政按照每平方米400到1400元的标准给予定额补助。该办法出台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的积极性。


  平遥县城乡规划局局长冀太平告诉本刊记者,平遥县政府已投资六七百万元对首批48处私家传统民居修缮进行补偿,使百年老宅又恢复了古色古香的传统风貌。今年县规划局又启动了39户的第二批修缮工程。


  然而,本刊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经租房处于失修颓废状态,随着商业化发展,越来越多古城居民将自己的传统民居改造成旅游配套设施,改变了原有建筑院落平面及民居的空间格局。


  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保护科科长宋日晨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平遥古城按照省里政策要求,逐渐把经租房返还给产权人。“2000年左右时平遥古城内经租房为12000间,如今大约还有7000间,靠房客的房租维修民居远远不够,仍然需要大量政府资金去修缮。”


古城的人口结构不合理


  上世纪80年代平遥古城居民达4.5万人,呈现本土化、家族居住的特征。由于人口居住密度过大,人口外迁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政府行为及后来人口自然外迁,目前古城内人口下降到2万余人。然而,受访专家们认为,虽然人口数量上达到了理想状态,但人口构成上很不合理,常住人口以老人、外来商户、房客等为主,空心化趋势显现。


  据平遥县分管文物旅游的副县长胡金亮介绍,申遗成功时,平遥古城内2.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生活着4.5万居民。测算表明,当时的古城内人口密度相当于北京的16倍,上海的13倍。从那时起,平遥就立足古城由社区向景区转变,启动了古城内机关、企事业单位搬迁。自1997年县委、县政府带头从古城搬迁以来,已有10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迁出古城。


  后来受交通不便、房屋修缮、生活条件差等因素影响,人口开始自发往城外迁移。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调查研究,在平遥古城居住型街巷中,存在人口减少、老人留守、租户增加、房屋失修情况,也有很多居住院落转化为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例子。


  “屋子里太潮湿了,而且古城里没有大超市、学校和医院,白天不能进车,冬天还得烧锅炉,古城上空总是灰蒙蒙一片。”古城原住民高贵红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搬迁梦,她白天在城里一家客栈做服务员,晚上在一家足疗店打零工。45岁的她有心搬出古城,只是苦于城外每平方米3000多元的房价难以承受。


  冀太平说,对房屋有情感有依托的人在减少,过客增多,这会让古城失去生机。同时,“客不修店”因素的存在,也会给古城保护埋下隐患。决策者应该对古城未来发展有个长远规划,规范旅游发展秩序,并逐步改善古城老旧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


  受访专家表示,“让生活绽放在院落中”是古城保护规划的目标,是对传统民居保护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传统民居现代化、舒适化的回应。针对这类“活着的古城”,古城保护与民生改善必须兼顾,这样,既可以避免古城的人为破坏,也可以保证古城的活力和文化的真正传承,使古城避免成为一座空城、博物馆城或纯粹的旅游城。LW

《瞭望》2015年第7-8期


瞭望 OutlookWeekly1981

转载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瞭望客户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